贵州遵义市老支书黄大发 一生一件事 绝壁凿“天渠” 壮志凌山河


这位自称“山区普通党员”的黄大发,实在太不普通。

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条“从天而降”的水渠。这条水渠从千米高的山涧上分出,然后一路翻山越岭,横跨三座大山、三道绝壁,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为团结村草王坝带来了生命之源。

这条总长度达9400米的水渠,就是团结村原村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村民用双手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来的。为了开凿这条水渠,解决草王坝极度缺水之困,黄大发和村民们用了36年时间。

“草王坝人命不好,缺水缺得厉害。”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黄大发再次回忆起往事时,依然揪心万分。被大山层层包围的草王坝,没有水源地,祖祖辈辈饱尝无水之苦,“全村守着一口枯井过活,田里只能种苞谷等耐旱作物,糊口也只有苞谷沙饭。”

1958年,黄大发被群众推举为草王坝生产大队队长。上任伊始,这位从小父母双亡、当过长工、住过草窝、尝尽人间疾苦又坚毅果敢的新队长,立誓拔穷根,让草王坝通水、通电、通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草王坝被大山围在中间,通水比登天还难。”原遵义县水利局局长黄著文说,在重重山岭中修渠引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不通水,草王坝的贫穷面貌便永远无法改变。”

20世纪60年代初,黄大发组织群众开修水渠,想把距离草王坝7公里外的马家河沟的水引过来。但在那个物资紧缺、技术落后的年代里,村民毫无修渠经验。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水渠还没有修好,洪水就来了,草王坝人的心和沟渠一起被冲得七零八落。前前后后修补了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只有黄大发的心没有被冲散,他知道,修渠引水是草王坝脱离贫困的唯一途径,即使再难也要去实现,“没有技术就去学技术,没有资源就去要资源”。第一次修渠的失利,也让黄大发意识到,人定胜天靠的不仅仅是热情,还需要知识和技术。随后,他开始自学水利知识。


1989年,54岁的黄大发,打听到有去枫香水利站学习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之后的3年时间里,他从零开始苦心钻研水利知识。为了赶上进度,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经常学到深夜还不舍得去睡。陪伴他的,除了煤油灯,还有那内心深处坚不可破的修渠梦想。

枫香水利站学成归来的黄大发,动员村民再次修渠。然而无论他怎么说,饱尝过失败的村民,心就像大山一样纹丝不动。 舅公杨春发就是其中之一,他指着黄大发说:“你要是能把水引过来,我手掌心里煮饭给你吃。”

面对质疑,黄大发自信坚定:“这次不把水引进来,我的名字倒过来写。为了水,我愿意拿命去换。”他召开村民大会,反复又耐心地讲解修渠的可行性。他冒寒风跑乡里跑县里,要资源要政策。他凑鸡蛋凑黄豆凑蜂蜜,一点一滴累积修渠资金。

村民们终于被打动,熄灭已久的修渠梦想再次燃起来。 1992年的那个春天,会被草王坝永远铭记。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黄大发带领村民,捡拾初心,开启了第二次修渠的征途。

那时的草王坝还没有通电,只能用最简陋的设备:炸药、锄头、钢钎、锤子和双手;没有通路,只能用马驼用肩扛;没有设备,遇到悬崖峭壁拦路,只能将人用绳子绑住腰,从山顶吊下来施工。就这样,3年时间里,黄大发和草王坝村民们,硬生生在大山绝壁间开凿出一条总长9400米的“天外来渠”。

水渠竣工后,清水奔涌而至,草王坝翌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6万斤一跃增产至80万斤,村民们的粮仓充实起来。

渠通了,水来了,草王坝也开始稻花香里说丰年。然而黄大发并没有歇下来,他继续带领村民拉电、修路、建学校。“我这一生就是做好工作,有一口气就要干一天,为人民奋斗一辈子。”黄大发说。

如今,即使已经卸任村支书十多年,黄大发老人依然没有停止脚步。“现在草王坝虽然荷包日渐鼓起来,但还没有完全脱贫。没有水,可以号召大家开山凿石,但脱贫攻坚这座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又该怎样翻越?”这是黄大发思考的最多的事,也是和新的村干部聊的最多的话。


谈及未来,黄大发信心十足地说,根据测算,5年内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村民可增收近5亿元,届时团结村将彻底告别贫穷落后,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