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印闡述民企怎樣打造精準扶貧

3月10日,恆大集團董事會主席許家印在介紹精準扶貧經驗與體會時強調,“扶貧一定要抓住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就業扶貧這個扶貧的牛鼻子”。

近年,精準扶貧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可是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捐贈資金到位就“脫貧”,捐贈結束馬上形成返貧的現象並不罕見。在如何建立扶貧的長效模式,成為重要課題。

自2015年12月在幫扶畢節以來,恆大在精準脫貧中取得不俗的戰績,成功幫助貴州畢節30.67萬人初步脫貧。該案例已寫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中,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對象。

在許家印眼中,企業派駐的扶貧隊伍與當地幹部群眾並肩作戰,形成強大的合力,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搬遷扶貧、就業扶貧的扶貧新路子。

在產業扶貧方面,許家印強調:“因地制宜非常重要”。恆大針對畢節10個縣區獨特的生態、氣候,幫助畢節打造西南地區的兩大基地,一個是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個是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

據介紹,在恆大的蔬菜基地中,建設15萬棟蔬菜大棚、100萬畝蔬菜瓜果大田基地及配套的育苗中心。同時,引進69家上下游企業,幫助貧困戶解決種什麼、怎麼種、種多少、賣給誰的問題。“一個大棚一年收入8千到1萬元,就可以幫2個人脫貧”許家印表示。

同樣的,恆大建設了1000個養牛基地,為農戶引進15萬頭種牛,進口200萬支凍精,改良100萬頭當地土牛。實現養一頭牛,平均增收4000多元。另外,恆大還因地制宜地做了其他產業扶貧項目,比如經果林方面有油用牡丹,中藥材方面有丹參、天麻,以及鄉村旅遊、農家樂等。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曙光看來,扶貧的關鍵是“加強貧困人群的能力建設,並且通過各種機制設計和制度創新,實現貧困人群的自我脫貧”。恆大的產業扶貧模式與學者的思路不謀而合。

在恆大的扶貧藍圖中,最核心的要素並非資金而是人才,據瞭解,兩年多來,恆大從全集團系統選拔了2108名領導幹部和扶貧隊員常駐畢節市扶貧前線,派駐到縣、鄉、村,與當地幹部群眾聯合行動。

與此同時,恆大運用了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讓這兩千餘名扶貧人員工作到村、包乾到戶、責任到人,使得恆大掌握了畢節扶貧第一手的信息,實現了精準識別貧困戶,形成了恆大精準扶貧的數據庫。

這些數據對於鑑別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尤為關鍵,對於有生產能力者,恆大通過產業扶貧積極鼓勵其生產。但對於住在深山中的老百姓恆大采取的就是搬遷扶貧模式,

據瞭解,在畢節10個縣區內,恆大建設50個新農村和9個移民搬遷社區,共解決4.2萬戶、18.4萬貧困老百姓的移民搬遷,並且給每戶配有產業項目,確保他們搬得出,還得穩得住,實現持續脫貧。“到今年年底,我們就可以把18.4萬貧困老百姓全部移民搬遷完畢”許家印表示。此外,在就業扶貧方面,恆大成功解決8萬人就業。“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許家印認為,我國2500多萬家民營企業如果積極參與,實現村村都有企業幫扶,就可以形成龐大的社會幫扶力量,就能實現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做出民營企業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