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干」,還是你不會學?

姑婆說

文章推送出去,經常會收到文章是“乾貨”還是“水貨”的反饋。時間久了自己也會想,乾貨微信號越來越多,收藏夾裡的乾貨文章越來越多,應該如何應對現在滿天飛的乾貨文章呢?

一、一次請教的經歷:運營推廣的學習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情。

曾經和姑婆的作者大頭姐請教怎麼做社會化營銷。

大頭姐說,文章你不用看那麼多,就看幾篇就可以了。而且還告訴我,學習運營推廣的知識學習都差不多——

第一步,蒐集資料,第二步,分析有哪些關鍵因素,第三步,看別人是怎麼排列組合這些因素的,第四步,自己去實踐,優化效果。

看一篇文章的時間,大概需要10分鐘;

蒐集資料,案例分析,撰寫方案的時間,大概需要1000分鐘;

不斷實踐,優化效果,大概需要10000分鐘。

想通過10分鐘看一篇文章就想完全掌握方法,其實就和想用10塊錢賺到10000塊一樣的心理,期待一夜暴富,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基礎在,所以像《一篇文章教你看懂運營》,《5分鐘掌握活動策劃》,《如何一次活動增加33萬粉絲》這樣的文章才會流行。

而運營推廣的學習是一件很花時間的事情,首先你要端正你的心態,你想要收穫多少,最主要的還是取決於你投入的時間。

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幹”,還是你不會學?

二、我讓他們去做競品分析,很少有人去花時間做。

怎樣寫出優質的運營推廣文章啊?我也不知道,但是我想學,學習大頭姐的做法,我就用很笨的方法。

第一件事情,把業內所有(沒錯,就是所有)優質的運營推廣文章蒐集起來,歸類整理,並且統計閱讀量和點贊數;

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幹”,還是你不會學?

第二件事,分析閱讀量靠前的文章,為什麼他們這麼受歡迎;

第三件事,用總結出來的理論,應用到我自己的寫作以及對投稿的反饋上。

我的文章依舊很普通,但是紮紮實實地按照上面進行操作之後,我對於文章的理解和判斷,絕對提升了一個層次。

有一些朋友會來問微信號怎麼運營啊。我說方法就是那麼一些,關鍵是根據自己賬號的定位去做,要不你先做一次競品分析吧?然後給他們推薦幾篇競品調研的文章,並且說明大致重點關注哪幾個方面。

過一陣子我就問,你們做了沒。

很少有朋友真的去做了競品分析。而真的老老實實去做了競品分析的,最後往往會有真收穫。

運營推廣的知識是可以教的,但是懶惰真的是沒法救的。

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幹”,還是你不會學?

三、學習運營推廣,請放棄你的優越感,才能看到別人的優點。

看到一些朋友圈的文章,經常忍不住會去點評,比如今天看到一篇運營的文章,我就說:這文章太淺了,太基礎了。

女朋友問:但是人家的文章有人看啊。

我說,有人看又怎樣,還是太淺了啊。這些案例假大空,都不是自己操作過的,而且很明顯作者自己理解也不深。

女朋友又問:就算你說的是正確的,請先不要急於顯示你的優越感。他的文章,登陸過很多媒體,而且他也上過XX平臺做分享,你覺得為什麼呢?他的文章有沒有可取的地方?

我說,有。比如品牌性的打造,比如對內容的包裝,比如選題等等。

女朋友說,與其一味地顯示你的優越感,不如把時間放在看別人的優點上。另外,如果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點評很容易,不如站在“參與者”的角度,你覺得對方不行,那相同主題,你弄一篇比這一篇更牛逼的文章出來。

我覺得更換為“參與者”的角色後,自己學到了更多。

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幹”,還是你不會學?

四、要輸出,要建立自己的學習體系

因為在公司呆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幾乎沒有什麼人指導,也沒有看到什麼好用的表格、方案等資料。除了看書和找業內朋友請教,我最喜歡的還是看文章——

我第一次做活動,就是看了張亮老師的《從零開始做運營》一書,以及類類大神的一篇文章,然後依葫蘆畫瓢設計的;

我第一次做競品分析,就是看了純銀老師的《蟬遊記及類似產品分析》,學習他的思路;

我現在用的周計劃的表格,就是結合了兩篇文章,然後自己優化的;

我現在嘗試做內容策劃,就是看了黃有璨老師分享三節課微信號是如何做內容,借鑑模仿的;

…………

文章一篇篇比較散,我就把文章分類整理,最後我發現這些幾乎組成了一部最全的指導手冊。有工作需要用到這些的時候,就找到這些文章,然後借鑑文章的內容,寫下自己的思路,最終不斷搭建自己的運營體系。所以現在針對內容,活動等,我也逐漸有我自己的一套了,而且這一套東西在逐步擴大。

到底是運營推廣乾貨不夠“幹”,還是你不會學?

寫在最後的話

今天的文章很雞湯,希望大家莫怪。最後,我從內心感謝那些文章的作者,正是因為他們的分享,給了我這樣的小白第一步臺階,讓我們能邁出去,不然不知道我還要在彎路上探索多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