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新零售,就一定要幹掉經銷商嗎?

【轉自新經銷】

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毫無疑問,“新零售”正是這下半場的焦點戰役。

自2016年10月,馬雲在雲棲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戰略至今,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無人貨架、翻牌小店、智能貨櫃、無人便利店、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等等各式各樣的終端形態都打著新零售的旗號進入戰場,媒體吹捧、資本追逐,好不熱鬧。

另外一邊,伴隨著“B2B才是傳統零售唯一出路”的所謂行業內普遍觀點,阿里零售通、京東新通路、中商惠民、易久批等等,先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然後又迫不及待的進入了這場新零售的戰局當中。

玩新零售,就一定要幹掉經銷商嗎?

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我相信大部分傳統零售行業的經銷商們,都還沒搞清楚到底什麼是“新零售”,但大家應該都已經很明確的感受到了一點:這些一股腦兒出現在市場上的各種B2B平臺,都是來革命的,革經銷商的命。

新通路和旗下掌櫃寶,仍舊沿用京東商城傳統的自營模式,我們不意外;中商惠民、易久批這些B2B平臺走去中間化的道路,我們也不意外。最讓人意外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零售通,居然沒有沿用天貓商城的模式:雖然零售通也有跟經銷商聯營代銷,但終究銷售訂單和客戶都牢牢掌握在零售通手裡,經銷商儼然只是一個供貨商的角色了。

一覽目前市場上大部分B2B平臺的模式,我們不禁要問:玩新零售,就一定要幹掉經銷商嗎?

在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就始終沒有停止過。有非常非常多的行業大佬們認為,中國的消費品市場總量就那麼多,B2B規模化運營,交易額變大之後勢必會擠壓傳統經銷商的生存空間,經銷商被革命是大勢所趨。也有不少人認為,幾十萬億的市場體量,就算被阿里京東等大平臺分走幾千億,對經銷商影響也不大。我聽到最有意思的觀點是:幾個搞互聯網出身的企業,想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再加上資本去撬動傳統零售行業,沒想到行業沒撬動成,卻把行業內的從業者撬醒了,這些傳統零售行業的老兵們拿著互聯網的工具,讓那些妄圖搶自己飯碗的互聯網企業成了新零售改革的先烈。這確實只是一句玩笑話,但也印證了過去一年多以來,行業內和市場上的很多現象。

十多年前,戴爾的直銷模式橫空出世,與當時康柏和惠普的分銷模式搶佔市場。結果十多年過去了,直銷和分銷兩個模式依舊共存於數碼家電行業。戴爾的出現,只是作為一針催化劑,讓康柏和惠普的整個供應鏈體系進行了一次升級,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身為一個在零售和快消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的老菜鳥,對於前面提到的問題,我的觀點很明確:新零售或者叫無界零售,它的核心是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重塑傳統零售行業。直接點說就是,在新零售時代,經銷商不應該也不可能被幹掉,但是經銷商會有一個轉型升級的過程,這個過程當中會淘汰一小部分效率和服務都跟不上趟的經銷商。

跟零售通、新通路、中商惠民、易久批等平臺相比,大名鼎鼎的煙臺益商,就是新零售時代下,經銷商在外部服務的幫助下,轉型升級的經典案例。跟上述去中間化的平臺做法不同,煙臺益商和旗下萬商購平臺,通過在煙臺本地為經銷商提供統倉共配、B2B線上交易和門店訂貨平臺等服務,對煙臺當地數百家經銷商進行了整合,不僅保留了傳統零售時代的經銷商分銷體系,更重要的是,煙臺益商的模式使得傳統零售分銷體系的進貨和訂貨效率、體驗、服務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經銷商的運營成本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無獨有偶,在業內被譽為“升級版煙臺益商”的蜂網,也是許多經銷商想要在新零售時代轉型升級不被淘汰的熱門選項。和煙臺益商只是在單城市內提供統倉共配和B2B交易平臺不同,蜂網擁有更為先進的SaaS化開放平臺,以及可以適用於全部零售生態場景的智慧供應鏈系統。

快消和零售行業的人們都很清楚這一點:一套能適用於所有零售場景的系統和平臺,對於經銷商的轉型升級是多麼的重要。傳統零售行業的業務場景及其複雜,除了經銷、代銷、聯營等多種經營模式之外,商超、連鎖便利店、飯店、夜店/KTV、自動售貨機、夫妻老婆店,每一種零售終端的交付規則都不同;倉儲和配送、結賬方式和賬期、車銷和訪銷、保質期管理、退換貨管理、SKU的數量、整箱和拆零,等等等等,涉及的因素之多、規則之複雜,傳統零售行業想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沒有這樣一套系統是完全不行的。同時,相比於傳統的倉配系統、B2B平臺和門店訂貨系統,蜂網的天蜂系統是SaaS化完全開放的系統平臺,這對於保護經銷商的利益、實現經銷商在B2B平臺上自己經營自己的生意,是非常重要的。

品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零售通、掌櫃寶、易久批、中商惠民等平臺,平臺賣什麼貨,都是平臺自己說了算。因此經常會出現經銷商給某個平臺供貨,發佈商品審核不通過的情況。所以,零售通之類的平臺,從知名度、宣傳推廣力度、各種補貼和活動、線下地推和服務等方面,確實有很大的優勢,但卻忽略了對於經銷商最為重要的一點:

一個經銷商代理一個廠家的產品,利潤大部分都來自於那些二三線甚至是三四線品牌的產品。可類似零售通這樣的平臺,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會賣經銷商手裡的“硬通貨”,銷量是有了,卻基本沒什麼利潤。在這點上,煙臺益商和蜂網相對就會好很多,相當於是B2B版的天貓,經銷商自己在平臺上開店,自己決定賣什麼、多少錢賣、如何促銷。

對於是否要幹掉經銷商,除了前面說到的經營模式之外,還有一個區別因素,就是客戶的歸屬。舉個例子,拋開掌櫃寶、中商惠民、易久批這些自營的平臺,就拿零售通和蜂網來說,這兩家都不是平臺直接採購的模式,看起來都不是要幹掉經銷商的。但前面之所以將零售通歸到幹掉經銷商的陣營,就是因為,小店從零售通訂貨,小店看不到貨物是哪個經銷商的,貨物的價格、促銷的力度等等,都是平臺說了算。再加上零售通在每個城市的地面團隊,就算小店通過零售通買了某個經銷商的貨,小店這個客戶,也是零售通的,而不是經銷商。你的客戶,在你的幫助下,慢慢的變成了別人的客戶,這不是要幹掉你,那這是啥?而蜂網採用的恰恰是阿里巴巴旗下天貓商城的模式,蜂網提供平臺和系統,經銷商自己在平臺上開店,賣什麼、賣多少錢、怎麼促銷,都是經銷商自己說了算,而且哪個小店訂了多少貨,經銷商都能實時精準的掌握這些信息。

再者就是經銷商最關注的老大難問題:倉儲和配送。

零售通背後有菜鳥網絡、新通路依託京東物流,易久批、中商惠民等等也都有自建或者整合的物流資源。託零售通們的福,下訂單後48小時送貨,已經成為了快消品B2B行業的標配,對於終端門店來說,這確實是新零售時代的福利。我想也正是基於此,最近兩年才會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那麼多的B2B平臺,畢竟類似末端配送這樣明顯的體驗升級是大家都看到的。但是,請大家回顧一下我們最熟悉的電商行業:十幾年過去了,通過自建物流體系存活下來的電商平臺只有京東一家,當初那麼多自建物流的平臺,要麼已經死掉了,要麼在通向死亡的路上。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零售快消行業,道理很簡單:雖然市場體量很大,但是服務於這個體量的物流服務體系一直存在,大多數都掌握在經銷商和批發商手裡。現在突然一下冒出來這麼多B2B平臺,都要再去自建一套物流體系來服務於這個市場,成本怎麼可能不高,不死都沒有天理。

玩新零售,就一定要幹掉經銷商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零售通、蜂網這樣的平臺都會去整合經銷商現有的倉配體系,只是整合的方式不同而已。零售通會將部分經銷商的庫房設置為虛倉,承擔一部分配送其他經銷商貨物的工作,自然也會有相應的配送收入。不過,零售通還是太過依賴於阿里旗下菜鳥的倉配網絡,只可惜,菜鳥的那些合作伙伴,大多數都是電商行業出身,零售快消的倉配服務他們幾乎就是門外漢。而且,如果是經銷商先從自己的倉送到零售通的倉,再由零售通送到小店,多了一個配送環節,成本增高。如果是零售通的虛倉,由經銷商直接送小店,對於經銷商來說,更是災難:經銷商原來都是一個星期半個月才給小店送一次貨,現在跟零售通合作,400元起送之後,可能每個經銷商只給小店送幾十塊錢的貨,還要48小時送達,這不是災難是啥?

蜂網的做法相對就聰明的多,蜂網會服務於有能力的經銷商,給他們提供先進的倉配和訂單等管理系統,以及倉配運營培訓或倉配委託管理服務,在城市內完成統倉共配的體系建設:畢竟蜂網在過去的十年裡,為阿里巴巴管理過上百個庫房,單個庫房單日最多處理過幾百萬個訂單。這樣對於經銷商傳統物流體系的升級,既降低了經銷商的倉配成本,同時還能為有能力的經銷商帶來額外的物流收入。

最後,關於文章最初的那個問題,我們看看是否能有答案。

零售通、易久批、中商惠民、新通路等平臺,有強大的背景、有資金、有技術、有品牌。在過去的一兩年裡,這些平臺都在不斷地發展壯大,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基於此,就斷定經銷商會被這些平臺都幹掉,我認為為時尚早。畢竟我們都看到了煙臺益商的成功,畢竟行業內還有類似蜂網、海鼎、中科商軟這樣的存在。

對於新零售,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摘自:新經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