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與劉歆的宿命對決,從知己到仇敵,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王莽與劉歆的宿命對決,從知己到仇敵,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漢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二十四歲的王莽步入仕途,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負責傳達皇帝詔命。四年前,二十五歲的劉歆受命與父親劉向一同在天祿閣校正圖書。兩名年輕人同朝為官,低頭不見抬頭見,又都好談論經學,慢慢的由相識到相知,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知己。

王莽出身外戚,姑姑王政君是當朝太后,幾個伯叔皆被封侯,其中王鳳、王商、王根三位伯叔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權傾一世。然而,這跟王莽沒多大關係,因為王莽父親王曼、兄長王永皆早亡,作為次子的王莽沒能沾上王家的光。只能寄人籬下,跟著伯叔們討生活。與封侯做官的叔伯兄弟比起來,王莽過的極其寒酸,因而受盡了家人的白眼。不過王莽沒有自暴自棄,更沒有舔著臉跟著顯貴的兄弟過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是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拜沛郡人陳參學《禮》。學習之餘,王莽盡心盡力的服侍母親和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對於幾位叔伯,王莽也侍奉周到。又對外結交賢士,獲得了很好的名聲,在一幫兄弟中,王莽幾乎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王莽的伯父、大司馬王鳳病重之時,兄弟都只顧享樂,很少去侍奉。唯獨王莽,一連幾天不離床頭,殷勤的服侍伯父。以至於面容憔悴、身形漸瘦,王鳳大為感動,就推薦王莽為官,並囑咐太后要照顧王莽。

劉歆是為劉邦四弟劉交後裔,其父劉向是當時的文學大家,《戰國策》、《說苑》、《楚辭》等都是由劉向編訂。虎父無犬子,劉歆在文學造詣上不輸其父,《詩》、《書》、《易》、《春秋》無不精通,早年就曾與父親合編了《山海經》,後又在其父撰的《別錄》基礎上,修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七略》。到天祿閣後,劉歆得以接觸到稀有典籍,其中許多都是由先秦古書。這讓劉歆大開眼界,如飢似渴的鑽研起來。這一鑽研就鑽研出問題了。劉歆發現,古書與之前學到的經書內容不一樣,這是什麼情況?仔細研究之後,劉歆斷定是自己學了一個假經學。這種震撼就像今天的大學生畢業以後才發現自己上了一個假大學。

事情的是這樣的,秦始皇當年為了統一思想,搞了一個焚書運動。禁止民間藏書,只有官方圖書館才能藏書,以供博士和上層統治者學習研究。後來項羽打進咸陽,將宮殿、藏書付之一炬,這下好了,官方藏書也沒了。好在秦末亂世不長,許多博士都還在世,可以通過口授傳道受業。可經學這東西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口授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偏離了原本意思。後來的學者在此基礎上又不斷的加入自己的觀點,形成了今文經學,並被朝廷立為官學。發展到西漢末年,今文經學已經嚴重跑偏,多有歪曲附會現實政治之意,甚至發展出了神化儒學的讖緯神學,把孔夫子描繪成了一個天神。與今文經學相對應的是古文經學,古文經就是漢朝建立後陸續被發現的先秦古書。古文經中包含了經學最初的淵源,但一直受到今文經學的壓制,未被立為官學。因為一旦古文經被立為官學,研究古文經的學者勢必會擠佔今文經學者的空間。所以,提倡古文經學的劉歆很不受待見。劉歆要想推行古文經學,就必須有政治上的盟友。這個盟友就是王莽。

王莽與劉歆的宿命對決,從知己到仇敵,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王莽喜好經學,造詣頗深,與劉歆很談得來,對於劉歆的觀點十分贊同。不過,與學者劉歆不同,王莽是一個政治家。當時朝政黑暗,人心混亂,他認為這些都是今文經學跑偏的後果。主張通過推廣古文經學來改造流行思想和社會風氣。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病重,準備退休。這時最有可能接替大司馬之位的是王根的外甥、王莽的表兄淳于長。淳于長比王莽出道早,當年王鳳病重時,王莽還是一介草民 淳于長就已經是黃門侍郎了。聽說大舅病重,淳于長官都不做了,主動跑到王鳳跟前獻殷勤。孝順程度與王莽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王鳳自然感動,淳于長很快被升了官。不過這小子只會拍馬屁,沒什麼操守,誰有權勢就巴結誰,幹了不少壞事。官升的雖然快,但也得罪了不少人,遠沒有王莽那麼受人敬重。王根病重時,淳于長自以為大司馬非自己莫屬,得意忘形,開始暗地裡封官許願。結果被王莽抓住了把柄,這一抓可不得了,什麼壞事都抖露出來了,包括與成帝廢皇后許氏私通。這下淳于長是徹底沒戲了,王莽順利繼任大司馬。

王莽掌權後,首先想到的就是知己劉歆。在王莽的推舉下,劉歆先是出任侍中太中大夫,後又升任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古文經學中的《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傳》也被立於官學,劉歆的夢想終於實現,下面輪到王莽的夢想了。王莽的夢想就是以古文經學為意識形態治理國家,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改朝換代。劉歆為了報答王莽知遇之恩,同時也為了進一步推廣古文經學。利用自己經學領袖的身份,為王莽代漢大造輿論。什麼祥瑞啊,讖語啊都冒出來了,為王莽代漢打下了充足的理論基礎。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如願以償登上帝位,建立新朝。老夥計劉歆被任命為新朝國師。完成這一切後,王莽與劉歆意氣風發的站在高高的長安宮殿上,王莽說:“歆,準備好了嗎?”劉歆回答:“莽,可以的。”於是轟轟烈烈的王莽改制大幕就此拉開。

王莽改制內容有土地國有制、廢除奴婢、穩定物價等等,猛一看很多人大呼王莽是穿越到漢朝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際上他這是復古,要穿越也是從漢朝以前的時代穿越到漢朝的。王莽的土地國有制承襲自西周的井田制,只不過種田的不再是奴隸而是農民。廢除奴婢和穩定物價事歷朝歷代都有。從王莽恢復周禮、分封諸侯和按照周制改換官名也可以清晰看出復古的影子。至於網上傳的發現於王莽時期的遊標卡尺,我不確定是否屬實。只想說由於古代書籍和技術的大量失傳,中國古代科技到底發展到什麼地步,很難確定。只憑一副遊標卡尺就斷定王莽是穿越者,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迴歸正題,王莽改制的初衷是很好,但由於官僚集團腐化、改革措施過於理想化等原因,一直未能使民受惠。而王莽又急功近利,一個措施不行立馬就改成其他措施,僅貨幣就換了十幾種,有秦以前的刀幣、布幣、還有貝殼與龜殼以及金、銀貨幣等。結果越搞越亂。再加上當時災荒不斷,王莽不能有效的解決災荒,大失民心。一時間,人心思漢,農民起義不斷,地主豪強也趁勢與朝廷翻臉。

王莽與劉歆的宿命對決,從知己到仇敵,他們究竟經歷了什麼?

地皇四年(23年),農民起義軍已逼近長安,新莽王朝行將覆滅。但王莽不肯認輸,組織殘餘力量繼續反撲。當年七月,一件令王莽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國師劉歆造反了!由於謀事不密,政變很快失敗,劉歆在家中自殺。王莽不明白為何與自己有共同理想的劉歆也會背叛自己,在他的眼中誰都可以造反,唯獨劉歆不行!劉歆自殺後,王莽一直拒絕承認劉歆參與謀反的事實,不公佈劉歆的罪行。一個人躲在深宮中讀書,讀累了就靠著書案睡會兒,終日潦倒。當年十月,起義軍殺入宮中,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劉歆造反時已年過七旬,從結識王莽時起,二人已並肩作戰四十餘年,結成了深厚的情誼,為何會在最後選擇了背叛。有人認為劉歆是早有稱帝之心,因為當年流傳一句讖語“劉秀當為天子”,而劉歆在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就已改名劉秀。所以他有稱帝的野心。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由於劉歆在王莽篡位過程中製造了大量輿論。所以,劉歆對王莽篡漢的伎倆知根知底,從而遭到了王莽的猜忌和防範。劉歆被逼無奈,只好造反。個人認為,從王莽的行為反應來看,他既沒有懷疑劉歆,也沒有壓迫。劉歆是一個學者,而非政治家,他對理想比王莽還執著。因為這一點,王莽非常放心,因為他們的理想是一致的。劉歆不會背叛理想,也不會背叛他。但是王莽忽略了一點,劉歆對理想的執念高於對自己的情誼。當劉歆看到王莽改制改的亂七八糟,把共同的理想糟蹋的不像樣子的時候。劉歆不能忍了,不顧年逾古稀的高齡,毅然造反。因為共同的理想,曾經的王莽與劉歆是至交知己。同樣是因為共同的理想,王莽與劉歆在生命的最後成了仇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