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苟延殘喘,大東卻越活越滋潤了

在許多女生心裡,大東可以跟便宜劃上等號,但男生可能還有些困惑,大東,大什麼東?什麼大東?那是什麼?

百麗苟延殘喘,大東卻越活越滋潤了

一般而言,在大型商超,或者知名女鞋品牌門店旁邊,常常能看到大東門店的身影,玫紅色的裝潢,長年打折的標語,29元一雙,49元一雙,甚至50塊錢兩雙的,儘管也有略貴的鞋子,但便宜的定價確實為大東吸引了不少客戶。

就是憑著“高端門店+低端價格”戰略,大東成功實現異軍突起,以一年賣出3000萬雙鞋子、年銷售額突破50億、全國擁有5000家門店的驚人成績,引發行業內對於“大東現象”的狂熱討論。

與此同時,女鞋行業巨頭們那邊的畫面看起來有些落寞。

陪伴了幾代人的“鞋王”百麗從香港退市;達芙妮關閉了1009家門店,淨虧損高達6億多人民幣;號稱“中國鞋業第一股”的星期六則1年虧掉7年利潤。

百麗苟延殘喘,大東卻越活越滋潤了

百麗苟延殘喘,大東卻越活越滋潤了

2017年,女鞋行業驟然遇冷,許多人將這歸咎於電商行業的興起。當人們能在網上買到更低價的鞋子的時候,線下實體店就變成了試鞋間。經濟繁榮時期,大家都能承受線下實體店的虧損,而當經濟開始下行,潮水退去,裸泳的公司便興起了關店潮。

事實上,百麗早在2014年首次出現負增長。陸續關閉了多家門店後,最終在2017年4月,百麗以531億港元的價格被收購,這與其市值巔峰時的1500億港元相比,縮水近2/3。而類似的故事還在不斷髮生。

但為什麼偏偏是大東,在這樣的情況下反而越活越出彩了呢?

總的來看,大東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其“聯營模式”功不可沒。

當時中國鞋類市場有兩種銷售模式:一是以康奈、奧康為代表的批發零售的“連鎖專賣模式”;二是以意爾康、蜘蛛王為代表的終端專賣網店模式。

而大東的的聯營模式,區別於這兩個主流模式,中央集權是其最核心的特色。2012年6月份,大東把當時已經設立,原來由代理商掌控的18個省級分公司,全部“自營改造”,改為由總公司控股。

代理專賣店變成聯營專賣店後,店主的主要支出就剩房租和員工工資,其他資源全部高度集中在大東總部、總公司可以直接鋪貨給各個專賣店,這不僅能控制住混亂的代理市場,還可以直接降低零售終端專賣店鞋子的售價。所以同樣的款式和質量,大東可以賣出低於同行的價格——在大東天貓旗艦店,價格普遍在50左右,最低的鞋只有29塊錢,價格最高的鞋也僅269元。

這樣的超低價,也正是大東彎道超車的制勝法寶之一。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低價會阻礙創新。但是在大東,有一支數百人的買手設計團隊,分佈在國內國外,能第一時間發現時尚品牌的動向,進而研發出自己的產品。14天完成設計到上架,這種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並沒有被低價困住。得益於大東零庫存、賣不掉就送的經營模式,在資金週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快速回款優勢。

打個比方,1億元的資金一年週轉兩三次,可以做兩三億元的生意;一年週轉五六次,就可以做五六億元的生意。

郎鹹平就曾對大東模式高度評價,“去中間化、從設計到上架共14天、一站式購物和零庫存運作”是大東鞋超新模式的低價三板斧。

除了經營模式的創新以外,大東在品牌塑造方面沒有流於“地攤貨”的定位,而是通過精緻高端的線下專賣店,以及先後簽約大S與楊穎代言品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當然了,大東目前的形象定位仍然在中低檔路線,如何“爬”到高端路線去,並拿出相應更高質量的鞋款,是大東在下一階段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