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1

驛站,是古時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在通信技術落後的古代,驛站可以說是通信中最為可靠高效的方式了。

我國的驛站歷史非常深遠,在商朝時就已經出現了郵驛,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驛站不斷完善,比如在送信的道路上,每隔數里設置一個驛站,由專人管理,讓驛站更加規範化;送信人由步行的方式改為騎馬的方式,加快傳遞速度;根據身體素質對送信人員進行選拔,讓人員越來越專業化等等。而到了明代,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為了更好地發揮大運河的漕運之功用,他特意下令開闢了從南京到北京的水路驛站,從南至北建造站臺共41處(後來增加為46處),其中,地處大運河北端的漕運樞紐——通州古城境內有兩座,分別叫和合驛,潞河驛,後來因天災,潞河驛受損嚴重,最後將潞河驛合併至和合驛,本文就來追溯和合驛的歷史。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2

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九記載,“和合驛,屬順天府通州。永樂(1403—1424)中置。”由此可見,和合驛是建於永樂年間的,如果能夠保存至今,也已有600多年曆史了,不過遺憾的是,和合驛如今已經不復存在,所以這“600多年曆史”,也只能是我們的夢裡南軻。不過,即便是夢,醒來之時也會有朦朧的殘念,和合驛擔漕運重任多年,自然也留下了不少痕跡。

3

據明《寰宇志》卷一載:“和合驛在通州南六十里。”最先的和合驛,地處在“和合村”(今西集鎮和合站村),當時在嘉靖年間,和合驛曾有糧僉站船十隻,甲夫一百名。鋪陳什物各十付。後改撥站船六隻,甲夫五十一名。鋪陳什物各六付。丁僉館夫二名,總計人數一百五十三名,可謂是繁榮一時。

不過,到了萬曆年間,因為驛弊頗多,百姓負擔過重等原因,明朝大臣、改革家張居正上任之後,實行了清理郵驛、裁省郵費的舉措,並在萬曆四年(1576),將和合驛移至張家灣。至此,和合驛搬遷到漕運古鎮。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當和合驛搬到張家灣鎮之後,在《明實錄》神宗萬曆實錄卷有記載曰:“五月丙申,命改通州和合水驛及土橋巡司於張家灣驛,以專供水路廩糧伕役,巡司兼管七十二貢車輛及下水夫,其潞河驛與本州遞運所專備陸路夫馬車輛。從順天撫按議也。”可見,在遷址之後,和合驛規模也可謂不小,並且是起“專供水路廩糧伕役”之用,這足以見得和合驛的重要程度。

不過,哪怕在當時如此重要的樞紐站,隨著歷史的變遷也逐漸消失,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4

為了尋找和合驛的舊址,筆者一行人也去了張家灣村進行了實地考察。

根據資料,和合村舊址在館驛衚衕附近,蕭太后河的南岸,通運橋東側,雖然大概位置有了,但是由於時代久遠,變化太大,考察依然遇到不少困難,請了幾位本地居民打聽,都搖頭表示沒聽說過和合驛,不過有位老人倒是給出了館驛衚衕的位置:“茶葉店旁邊,斜對面的那個小衚衕就是,之前挺寬的,現在蓋房子弄得衚衕已經很窄了”。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人把館驛衚衕的館讀做一聲(guan 官)。走在館驛衚衕,倒也沒感覺到壓抑,衚衕裡面各戶人家的門都緊閉著,顯得不是十分喧囂,小路不長,2,3分鐘就能走到盡頭,到達另一端,是蕭太后河,而按照記載,和合驛大概位置就在此地了。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5

說實話,站在曾經屬於和合驛的地方,並沒有太強烈的懷舊感,可能是因為路邊停了好幾輛汽車的緣故,現代化的元素將古代氣息完全祛除了,另外,曾經的驛站樞紐蹤跡全無,館驛衚衕連個銘牌也沒有,再加上環境的悠然隨意,實在讓人難以聯想到曾經繁忙嘈雜的驛站。

向前望去,蕭太后河邊,一群人在垂釣;抬起頭來,陽光很刺眼,在那恍然若失的一瞬間,我彷彿看到和合驛像個蹣跚的老人,一邊搖頭,一邊漸行漸遠。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古通州最繁盛的水驛站——和合驛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是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者,也是運河歷史故事的講述者,更是文創產業搭建的探索者,關注我們,帶你體驗更有趣的文化之旅。官方網站以及公眾號名稱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