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貨危機面前,沒有哪家電商平台是無辜的

拼多多成為近日財經界的大熱,不僅僅是因為其的上市光環,還有的是人們對其“低價策略”和“賣山寨品”的討論與質疑。先是一篇《真實的拼多多:我們統計了56款爆品數據》的文章刷屏,其將拼多多以及用戶說得一文不值,稱這樣的低價產品就應該消失。然後,創維電視官方發佈嚴正聲明,稱近期在“拼多多”購物平臺上發現大量假冒創維品牌的電視產品銷售,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和創維的品牌權益。

56個爆款產品用不了5000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5000塊錢買56件商品,淘寶沒有7000拿不下來。也就是說,這些產品在淘寶一樣也能買到,而且價格更貴,所以,拼多多和淘寶,甚至是所有的電商平臺,在假貨問題上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其實這種情況所凸顯出來的“產品低價”,只是表象狀態,其真正戳中的是低價背後的“山寨特徵”。但事實也證明,這不僅僅是某一家平臺獨有的現象。

怎麼說呢?首先,我們要對“假貨”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不是在這些網絡電商平臺出現之後才有的,而是伴隨著商業文明出現的,而這假貨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難以疏解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其的產生也有多方面的現實原因,暴露出的則是根深蒂固的現實利益,還有那相應的強大社會土壤支撐。

不否認,電商平臺對於“假貨問題”的疏解有一定的社會責任,但也要意識到,努力承擔責任,並不意味著就能及時疏解問題,關鍵看問題的性質。像假貨問題這種,在現實中有根深蒂固利益牽扯和強大社會土壤滋養的問題,確實對其疏解不能寄託於“畢其功於一役”,只能在循序漸進中尋求解決路徑。

比如說,自從電商產生一來,假貨也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連淘寶這樣的老牌電商也無法徹底杜絕假貨,即使其一直在探索相應的打假機制,強化相應的打假措施,“假貨氾濫”的現實仍然存在。就連敢說自己“只賣真貨”的京東,近幾年也難逃“假茅臺酒”和“作家六六維權”等事件的干擾。

所以,對於假貨存在的現實嚴峻形勢,要認識到位,並隨之以正確的態度和合理的要求,對待拼多多等新興的電商平臺。既要有責任倒逼意識,倒逼這些平臺在探索和努力中,完善打假機制;當然也要持有一定的理解與寬容,對這些平臺有一個合理的期許和評價,用理性的目光看待這些平臺在假貨治理中的真實作用。

對於這些情況,拼多多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崢認為,淘寶經歷過的苦難,拼多多一個都不會少。此前淘寶經過不信任,商戶的打假與淘汰上,拼多多也正在做,“歷史不會厚待誰,每個時間段的陣痛都會經歷。”其還表示,拼多多現在的打假模式,跟阿里巴巴基本一樣。未來,期待拼多多在打假層面做出更多努力,追求更大的執行嚴厲程度,哪怕是要付出巨大代價。希望拼多多能遵循這一路徑,追求“言行合一”,與公眾的現實期望和利益訴求,實現相向而行,甚至成為公眾的良好助攻。

講直白一點,在假貨面前,所有電商都在劫難逃,難以獨善其身。拼多多有的,淘寶等其他任何電商平臺都會有的。淘寶年度GMV約為拼多多的13.5倍,GMV越大,也就意味著責任越大。至於假貨危機,也確實不應由拼多多一家來承擔。輿論層面不應該厚此薄彼,應該尋求的是電商“共同擔責”的良好狀態,這樣的行業共識一定要有。

而對於假貨治理的疏解路徑,去年三月,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還表示:假貨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聯合治理。製假售假產業鏈在國內根深蒂固、利益盤根錯節,任何人、任何公司都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將其根除,這需要從政府、電商平臺、商家、消費者、社會機構五個維度來合力解決。

這樣的認識是相對客觀而正確的,也道出了假貨治理需要社會共治的一種現實本質。說白了,在假貨治理當中,這五個緯度需要打好配合,並將自身效用發揮到最大化。如此,才能沿著行業共識以及社會共治的正確路徑,繼續走下去,假貨危機才能真正看到解決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