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夫金
復刻父母的溝通模式,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什麼樣,孩子就回去模仿。在成年後在於他人交往中,會復刻父母的模式,就好比父母的交往模式是孩子人際關係中的底版,孩子在此底版上再繼續作畫。
父母和孩子以吼叫的方式來樹立權威,或者讓孩子信服自己,那孩子在和他人的交往中,也學不會有效的溝通方式,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無法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吼叫的家庭教育方式,親子關係可以親密嗎?當然不能。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方式上的,如果大吼大叫的教育孩子,只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恐懼、厭惡之感,漸漸地和家長疏遠。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要先關照孩子的情緒,再針對具體的問題來溝通,家長的性子不好,這需要家長慢慢去修煉,給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
於際敬,《身心正念療法》創始人,《易思維問題解決》創始人,知名心理專家,《愛情保衛戰》等多家電視節目邀請嘉賓,從業20餘年,上千小時諮詢個案,擅長領域:身心健康、婚姻家庭、親子教育、職業發展等。
臨床心理專家於際敬
有的家長性子不好,跟孩子一旦講不通道理就大喊大叫,這樣對孩子有什麼負面影響呢?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父母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崩潰的時候,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又哭又鬧的時候可能會對孩子吼叫,在這一震懾下孩子就會乖乖聽話。但是打罵教育一定要注意:
我們必須要知道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在孩子眼中父母是最疼愛自己最依賴的人,他們還小還分不清是非對錯,有時候可能也根本不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如果父母突然對他們吼叫,他們可能會有心理陰影。
他們可能並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只是覺得你張大嘴,提高嗓門,兇狠的模樣讓她很害怕。如果父母長期對孩子吼叫可能還會導致孩子做噩夢。吼叫雖然能暫時讓孩子平靜下來,但是這可能會使孩子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讓他們的內心充滿恐懼缺乏安全感。
我表哥和我表嫂有一個3歲大的兒子,非常可愛,古靈精怪的,常常語出驚人,深受眾人疼愛,暫且稱他為小A吧。有一次家庭聚會,去了表姐家,表姐也有個兒子9歲了,上三年級。那天他兩在客廳打鬧,小A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我就過去看了下,問他們誰把花瓶打碎的。
小A立馬就說:不是我,是哥哥你不要告訴我媽媽,要不然我媽媽誤會了會兇我的。其實我當時都看到是他打碎的,我只是想問問他們而已。不過他的回答讓我很驚訝,一個3歲的小孩子不僅說謊還推卸責任。我表嫂人挺好的,就是對孩子有點嚴,經常吼孩子,所以孩子有點怕她。
我想生活中大家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因為害怕父母責罵在做錯事情後不敢承認。經常對孩子吼叫就如同語言暴力一般,對孩子可能會造成某種精神傷害。成年後的他們可能會缺乏自信,做事優柔寡斷,怕前怕後,可能還會有些自卑,和父母的關係可能也比較淡。
另外父母的言行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自己的孩子,你對孩子吼叫的過程中,可能也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你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性格比較暴躁,易怒,遇到事情可能也會向你一樣對別人吼叫發火。
所以父母必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吼叫”是父母對孩子最無能,無用的教育。還是多點耐性好好教導孩子吧。
——END——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和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成長帶來的負面效果相當消極。
當一個父母性子不好,暴躁易怒,那麼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下面從孩子成長曆程來稍微盤點下。嬰兒期,暴躁易怒的父母主要的表現是缺乏耐心,對於敏感的嬰兒來說,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不耐煩,對嬰兒帶來的損害是破壞他對世界對環境的安全感,可能發展為迴避性的依戀類型,這將影響孩子成人後持續一生的人際關係質量。如果嬰兒不那麼敏感,父母的暴躁也不那麼明顯,那麼嬰兒可能發展為另一種不安全型的依戀類型,矛盾焦慮型依戀。
這麼說吧,嬰兒期安全感受損的孩子,如果在兒童期和青春期還是同一對暴躁衝動的父母,那麼對孩子未來的影響就是在親密人際關係中因為安全感不足,輕則損害乃至喪失幸福體驗,重則損害親密能力,很容易傷害自己。幼兒期,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學習適應環境,具體表現就是行為塑造和養成的關鍵敏感期,對大人的言行會本能地模仿學習,有樣學樣。
暴躁衝動的父母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是兩方面的,一是父母在孩子面前袒露的暴躁情緒,會令孩子感到恐懼,因而產生退縮,特別是在父母面前的退縮,從幼兒期就開始堵塞親子溝通的渠道。在父母面前退縮的孩子會發展出在父母面前隱藏情緒和感受的行為模式,父母面對的就只是孩子表現出來取悅父母的假相,而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父母將無法從親子互動中瞭解到。此其一。
二是孩子會有樣學樣地模仿學者父母暴躁的方式,也就是說父母的行為示範在塑造出一個暴躁的孩子。如果暴躁的父母在情緒失控時伴隨對孩子的暴力體罰,那影響就更為嚴重,至少對一部分孩子,是在把他們塑造成熊孩子。用心理學術語來描述,就是在高概率地塑造孩子成人後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這樣的孩子在兒童期以及青春期往往提前表現和反映為品行障礙,如果此時不能得到教師或其他成年人的積極矯正引導,成年後就有可能發展為暴力犯罪者。到兒童期,暴躁父母的孩子已經很明顯地表現出人格發展和行為養成的缺陷。這樣的孩子可能反映在學習適應、夥伴關係、情緒反應等等不同方面的問題和障礙,嚴重的就如前面所述的出現品行障礙,或者情緒障礙。
具體而言,暴躁父母的孩子在兒童期很可能在三個主要方面表現出消極的發展後果。
一是這樣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成人後容易陷入抑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嚴重的可能會導致自殺。
二是這樣的孩子往往厭學,表現出學習困難,學校適應差,同學之間可能出現暴力衝突,如校園霸凌;師生關係緊張,各種品行問題令教師頭痛。
三是這樣的孩子高概率會發展出低自尊問題,破罐子破摔,出現各種問題無論父母還是教師窮盡各種辦法都可能無法奏效,油鹽不進。到青春期,暴躁父母的孩子有更高的概率會成為低自尊的邊緣青少年,面臨各種行為過失的風險,如過早的性行為、嗑藥、打架鬥毆、輕微的違法犯罪、沉溺遊戲、逃學,等等。
對於一些暴躁父母的孩子,等不到成人青春期已經可能展現出惡果,自傷自殘乃至嘗試自殺,或者濫交、陷入毒癮、沉溺遊戲完全荒廢學業等等。
即使部分暴躁父母的孩子沒有展現出明顯的品行問題,順利完成學業,甚至有看起來很光明的前景,但這樣的孩子仍然高概率反映出兩種消極面,一是容易親情疏離;二是不容易感受到幸福。
唐映紅
我覺得首先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第一種性格的影響,就是讓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比較暴躁,他跟別人為人處世的時候也會先用暴力解決問題,和別人朋友交往的時候,也會對朋友大吼大叫,因為他覺得這就是跟別人交往的方式。
第二種可能會變得較自卑,他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做一些事情,跟朋友相處也會比較自卑,覺得自己的家庭讓自己覺得什麼事都不夠格,做什麼事情沒底氣,有點感覺內向,但是他實際上怕事,怕與人發生爭執。
第三種是他的性格,雖然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是他內心其實是有暴躁,因素的也就是說他內心覺得特別人相處是應該要抱著暴力解決事情的,有點像我們說的窩裡橫,對親近的人容易展現自己暴躁的一面。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肯定是會有的,而且是挺大的,所以父母應該少對孩子吼叫。也會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會對他長大以後的人際關係,包括他的感情,關係有很大的影響,他會在戀愛中表現一種極度缺乏安全感,極度,希望別人特別在乎他,也會容易變得缺乏想象力,他會因為一點的情緒波動,會可能患上精神方面的問題,比如說抑鬱症,其他方面的事情呢,就是說他會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一種對人際關係的疏離,對所有人都變得不是那麼信任.
智聯校園 謝蕊學生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我是滕駿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吼叫,是一種不成熟的孩子氣的情緒表達方式。若父母經常對孩子又吼又叫,孩子會認為這種情緒表達方式以及溝通方式是十分正常的,總有一天他會將這種方式用到父母身上。即使父母強制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孩子也會將憤怒的情緒指向他可以控制的小動物或者物品上;當孩子長大後,封印被解除,目標可以指向任何人。
還有一部分氣質比較敏感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吼叫開始孩子會感到恐懼,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對父母的行為預期發生失衡。
事後,對父母的態度會發生極大的轉變,由原來的安全型依戀轉為不安全型的,一單這種吼叫的情況持續一段時間,這種不良的依戀模式成為一種固定的定勢,那麼孩子長大之後與他人交往會重複父母與他的互動模式,與人交往不夠坦誠大方,缺乏安全感,這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為人父母都想給自己的孩子留條寬敞的路,當今世界人與人拼的不是智商,更多的是情商。吼叫可以解父母一時之氣,卻給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麻煩。
所以,在此奉勸各位以“棍棒低下出孝子”為擋箭牌向孩子發洩自身情緒的父母,該醒醒了,時代不同了要與時俱進了呢!
我是滕駿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精神動力學、接受與承諾ACT取向的心理諮詢師。
致力於婚姻情感、兩性關係與親子關係方面的心理諮詢活動。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是一名心理學老師,多年從事教育工作。我提醒家長不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不讓家長這麼做,當然是有原因的。
家長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極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會引發一系列負面問題。
比方說,我手頭的一個案例,男孩10歲了還尿床。
父母把孩子帶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身體機能正常,沒有任何問題。後來,家長找到了我。
我發現孩子有嚴重心理問題。通過深入瞭解,才知道孩子的父母脾氣急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每次發脾氣都是雷霆之怒。
父母發完脾氣以後,又不跟孩子講清楚道理,懵懵懂懂的孩子內心十分恐懼。孩子覺得自己在這個家是不受歡迎的,父母是討厭自己的,每天都活在恐懼中,極度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正是因為這些心理問題,孩子才出現了反覆尿床。
父母粗暴教育的方式,不僅讓孩子恐懼害怕,還會讓孩子不自覺地學習和模仿。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要麼膽小如鼠,要麼粗暴如虎。
膽小如鼠的孩子,在親密關係裡會不自覺迎合討好別人;粗暴如虎的孩子,在親密關係裡會照搬父母那套方式,遇到煩心事,就對自己身邊的人又吼又罵,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家暴、暴力犯罪。
家長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變成我上面說的那種人吧。所以,還請家長們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別動不動就對孩子又吼又叫,又打又罵。
教育不是沒有理由的吼叫、打罵,而是根據孩子的特點,循循善誘、因勢利導。
請各位家長不要亂髮脾氣,尤其是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出氣筒。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問題專家。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情感、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發信息或者直接發評論問我,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歡迎您點贊轉發。您的點贊轉發,都是在幫助他人。
柳柳很忙
父母性子急,孩子不聽話就吼孩子,可是吼完以後呢?孩子會乖乖聽話嗎?
可能剛開始孩子還會受壓迫屈服,久而久之,孩子將會變得和父母一樣遇事容易暴躁不安,上學了,也會和班上的同學不好相處,成為老師與同學眼中看頑劣的孩子,這都是父母言傳身教教給孩子的。
1.情緒上:大人脾氣不好可以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往哪裡去發洩?久了後孩子也就會學著大人的口氣與大人對抗,並因為一點小事情都會鬧脾氣。
2.心理上:孩子會覺得父母到底有沒有愛自己,為什麼別的小朋友與爸爸媽媽相處都是和諧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卻總是吼我,久而會產生孤僻的性格,或者是很頑皮不堪。
再者,孩子會產生自卑心理,父母動不動說孩子不聽話,怎麼樣等不好的負面語言,孩子在心理上就會受暗示影響,覺得我就是這樣了,索性就做個父母眼中的壞孩子。
父母在忍不住對孩子吼叫時多想想對孩子產生的嚴重後果,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下:如果自己的爸媽這樣對待自己,自己是什麼感受?這樣就更知道怎麼去對待孩子了。
張小雨育兒成長路
吼叫並不能解決問題
說一個我的育兒經歷,帶小孩出去玩,回家路上小孩說要看海底小縱隊,我答應了,但是前提是回到家先要洗手(在外面玩的沙坑,手上都是沙子),但是打開門後,小孩馬上跑到電腦前,要看海底小縱隊。我一激動,吼著說:快去洗手,小孩看我的臉色變得了,帶著哭腔說:“媽媽壞,我就要現在看”。我也意識到自己的語氣重,蹲下身溫柔地說:“我們在外面玩的沙子,手上很髒,我們先去洗手好嗎?洗完馬上回來就看”,小孩答應了。
其實小孩並不是,不想洗手,而是波不急待地想看,但是我剛剛那樣吼著我,也激發了他的反抗,如果我繼續大吼說“不行,馬上去洗”,最後的結果就是兩種,一,小孩是去洗了,但這不是他心甘情願去洗,而是屈服你的威嚴,委屈自己去洗的,這樣的孩子,以後會變得敏感,膽小,懦弱。第二種情況是,不去洗,繼續反抗,這種孩子就會變得叛逆,喜歡對著幹,以證明自己的強大,缺乏同理心。
初心談教育
說到這個問題不禁自責一下,因為我就不是一個溫柔賢惠的母親。最近很火的一句話怎麼說來?意思為:若吼可以解決掉難題,那驢將統治世界。看似很搞笑的一句話,品味還是很有哲理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一定是語言,也許是眼神也許是動作等。所以對於溝通我們一定要掌握方法。
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更需要技巧了,那麼有人說了,我跟我自己的孩子交流還需要什麼技巧?我說什麼就是什麼!說的他(她)就必須聽!不聽我就嚴厲讓他聽再不聽我就動手!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思想。當然也有許多耐心的家長,他們對待自己得孩子就如同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一樣,事無鉅細的全面包攬,生怕自己得孩子受一點點的傷害。這兩種情況真的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嗎?
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少有家長做到像電視劇裡演的那種賢妻良母。我們對待孩子不要用吼的方式,經常性的吼叫會讓孩子不以為然,以後還會對同樣的事情做出同樣的結果,因為他知道即使你吼了也沒什麼大不了。有的孩子以後還會形成你不跟我吼就證明我做的對!以後繼續變本加厲!還有一些膽小的孩子,可能因為你不經意的一聲吼叫會烙下心裡陰影,會覺得這件事情不能,做了爸爸媽媽會吼我的,這對以後孩子的表達、表現都會出現影響。長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我做這件事情會不會挨批評?我該不該做?越來越沒有勇氣去嘗試去鍛鍊自己。
孩子會慢慢長大,他們會明白當初父母的教會對自己以後得路有多重要!但是溝通技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不經意的吼叫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決勝網
父母經常衝孩子大吼大叫,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簡直數不勝數,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父母的大吼大叫的舉動,會讓孩子形成低自尊,或是低自我價值感。
如果作為家長,你不理解你的吼叫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那你可以想想,當你衝你們家的寵物狗或是貓,大吼大叫的時候,它們的反應是什麼。反正,我們家的狗狗,如果看到我臉色不好,大吼大叫的時候,它都會挨著牆角,低著頭走路,甚至是躲在窗簾後面瑟瑟發抖。直到我“改頭換面”,恢復平靜,它才默默走過來,小心翼翼求安慰~
動物都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剛到世間沒多久的孩子呢!對於一個還不能自力更生的孩子來說,父母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當然父母不會那麼做),但孩子不會認識到這一點。在他們眼裡,父母是天,是全部,是至高無上的權威。
如果,一個能決定你吃喝拉撒睡的人,衝你大吼大叫,而你又沒有生存能力的時候,你會有什麼感覺呢?
這樣,你就可以理解,你的吼叫對孩子來說到底有多恐怖了。
覺得自己不夠好
當父母衝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他們一般會喊些什麼呢?
“又把牛奶弄灑了!”
“又把屋子弄的亂七八糟!”
“別煩我,我現在沒時間!”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
“又考這麼點分!”
“說了多少次就是不聽!”
當父母用這些語言、語調、語氣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最直接的感覺就是:“我不夠好”“我太差了”“所以爸爸媽媽會生氣”“所以他們才會衝我大吼大叫”
這一點,我們想想我們在生活中的例子,也能夠理解。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老闆發飆,在馬路上遇到路怒族,在網絡上遇到噴子,有的人就可以視而不見,而有的人就會去比較: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看來我是有夠差啊!
同樣的,當孩子看到電視上、書上或者是身邊的其他小朋友,可以被父母愛著、寵著、溫柔對待的時候,孩子心裡就會形成一種對比:一定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這樣對待自己。
他們不會認識到,父母和父母是不一樣的,他們只會認為:我不值得被愛,被溫柔對待,我不配。
這種負面的想法,漸漸的就會成為孩子對自己的認知。這就是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的形成。
但其實,父母吼叫,更多的是因為自己內心的創傷沒有被療愈。
恐懼,缺乏安全感
當父母氣呼呼地衝著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在孩子眼中的威懾力,其實是不亞於一頭野獸的。
因為孩子無法脫離父母獨自生存,他們只能去面對。一個成年人發飆,其實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恐怖的。因為在孩子的眼裡,當父母發飆的時候,其實意味著:他們會打自己,會不讓自己吃飯,甚至會拋棄自己……這種被父母推開,殘酷對待,甚至是被拋棄的感覺,多次重複以後,就會被孩子內化為性格的一部分——缺乏安全感,經常體驗到被拋棄感。
焦慮
父母的大吼大叫,會讓孩子不知所措,他們試圖想做些什麼,來消除這種被殘酷對待的局面。可作為孩子,他們或許不太知道,如何才能讓父母不生氣。這種緊迫的情況下,孩子就會產生深深地焦慮感,不知道如何才能讓父母停止吼叫,也不知道父母哪一天還會衝自己如此這般。
發展成討好型人格
當父母衝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孩子會感到恐懼和被拋棄感。這個時候,一些膽小的孩子可能會哭的撕心裂肺,然後緊緊抓著父母的手,傷心欲絕。他們是真的怕父母“不要我了”。那麼,如果恐懼夠深,他們就會自我調整:為了讓父母開心,不再吼我,那我以後就不犯錯了。於是,孩子就會看父母的眼色行事,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就能讓他們滿意,他們也就不會罵自己、拋棄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會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一切都只遵循父母的意思。這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內心OS是:我必須做到讓你滿意,否則你就會離開我,你離開我,我就活不下去了。
其實,成年人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由原生家庭中的種種遺留創傷造成的。當然,我們不是要去責怪誰,畢竟父母也已經盡力了。但是,當我們有孩子以後,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善待我們的孩子。
父母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