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中国人难道就真的拍不出奇幻大片?

不见得,至少从《阿修罗》开始,我们离一流大片又走近了一步。

要知道,这部电影完全是一个架空的世界。

大到阿修罗界,小到一花一木,都需要制作团队另起炉灶,重新进行设计。

就这一点来说,《阿修罗》即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仅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去认知它,反而是远远不够的。

历时6年时间,7.5亿RMB的投资,数字背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电影远征。

主演吴磊最是感触深刻,对此他只说了八个字:三生有幸,死而无憾。

拍《琅琊榜》时,他没这么说,为什么拍完《阿修罗》,他如此激动?

这就要从《阿修罗》疯狂的制作说起。

作为一部宏大的世界观电影,从无到有,必须得有扎实的特效工业。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大约6年前,制片人就开始筹备整个剧组,几个人,几十人,高峰期有上千人。

而核心特效团队更是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5个国度。

可以想见,光是组建这么一支国际化团队,就是一件烧钱的事儿。

但真正让经费燃烧,是后来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搭建。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按照一般的拍法,架空世界嘛,难免大量使用CG特效,室内布景,后期加工。

如此一来,既节省了成本,也能对付过去,何乐而不为呢?

不好意思,《阿修罗》做不到,这方面,一丝一毫的妥协都免谈。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先是搭建了2万平的摄影基地,前后反复倒腾,硬是弄出来8万平的场景。

就拿花露森林这个场景来说吧,几千万哗哗的往里砸,终于砸出一个花花世界。

但是呢,仅仅拍了四天,剧组就把它给拆了。

除了感叹剧组的大手笔以外,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专业精神。

理由很简单,这个不拆,下一个几千万的场景怎么搭建?

大的静态场景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小的静态场景呢?同样令人不可思议。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举个例子。

明道在片中饰演一个神医,这个神医的屋子很不简单。

拍戏的时候,明道几乎抹遍了每一个道具,他的感触是:质感十足。

其中有本专门讲述阿修罗世界观的书籍,实际拍摄时只用到了其中一页而已。

但是在制片人的展示下,我们才发现,原来每一页都有内容,图文并茂。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这么做,是不是多此一举?

在我看来,这反而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会令整场戏更具有真实感。

再说了,万一拍摄时穿帮怎么办?所以说专业一点,绝对没有错。

越是细节,越是能反应一个剧组的用心良苦。

现在的观众,很聪明,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用心,才是对大家最好的尊重。

还不是最用心的,除了室内场景,室外场景更是令人惊叹不已。

《阿修罗》团队不是找个地方取景这么简单,他们要借助实景,造新景。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比如一个集镇,左右也没几场戏,他们硬是盖了一个小镇,当场景用。

哪怕你一间屋子只是在全景中惊鸿一瞥,对不住,里面也得有人住。

没办法,就是这么处女座,本座墙都不扶,就服你们。

其实,粗略来算的话,特效有两种,一种偏向于静态,一种偏向于动态。

如果说以上的大场面比较静态特效的话,那么动作设计就是动态特效。

拿司空见惯的骑马桥段来说,基本每部奇幻大片里都有。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时候,是镜头在动,马不动,甚至真马都不用。

有眼力价的观众,往往一眼洞穿,此间的道理,《阿修罗》剧组也很懂。

吴磊在花露森林里的狩猎戏,所用都是真马,吴磊本人也没用替身,自己来。

陆战戏可以骑马,那么空战戏呢?三个字:吊威亚。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阿修罗》的空战戏光靠后期CG是做不出来的,还得实景拍摄。

像华蕊在空中的战斗戏,那都是在80多米高的空中艰难完成。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从演员的角度的俯瞰,剧组的工作人员就像一群蚂蚁。

还好,演员张艺上不恐高。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为什么我敢说《阿修罗》是一部合格的世界观电影呢?

因为无论是静态特效,还是动态特效,都有着极高的完成度。

说这部影片将华语重工业电影推进了小半步,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在国内,拍奇幻电影很难,拍一部敢想敢做的奇幻电影,更难。

《阿修罗》这样的特效大片,不去电影院看真可惜!

《阿修罗》也许不是最牛的那一部,但目前为止,绝对算是勇气超凡。

这样的电影,说实话,中国一年到头也拍不出几部。

也许只有置身电影院,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中国特效的进步。

质疑之前,不妨学着先去欣赏。

别的不敢说,值回票价四个字,我还是信心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