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書記李貽偉:未來十年把惠州建成國內一流城市!

市委書記李貽偉:未來十年把惠州建成國內一流城市!

李貽偉代表市委常委會作講話。

昨日,在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代表市委常委會作講話,他提出,惠州有著無可比擬的空間潛力優勢,要有不甘平凡的渴望,要有爭創一流的雄心,學習一流,追趕一流,躋身一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東岸戰略腹地和樞紐門戶優勢,爭取在未來十年把惠州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城市,打造國內知名度極大提升、國際影響力逐漸顯現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創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嚮往的現代品質城市。

關鍵詞:創新發展

要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和能源等產業發展規律研究透,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前瞻謀劃、科學佈局,提高產業發展整體水平。

石化產業是我市的優勢產業,但對比國際一流還有差距,最大短板就是產業鏈不夠長。要鑽研如何發掘石化產業優勢和潛能,在做大做強上游的同時,做長做精中下游新材料、精細化工,在產業全鏈條配套、融合、深加工方面下功夫。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級的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為廣東打造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提供支撐。

新能源產業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我們要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如何拓寬大亞灣石化區發展空間,在周邊謀劃建設新材料園區,同時用好稔平半島空間大、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大灣區重要戰略支撐點。

研究中美貿易摩擦、國際局勢的變幻對產業的影響,瞄準產業創新前沿,引進更多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產業,支持企業創新發展,強筋壯骨、強核補芯,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及高技術製造業集群。

最大限度用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政策輻射

如果把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看作廣東創新發展的 “第一島鏈”,那麼惠州就處在“第二島鏈”上,對剛剛孵化出來的成長型創新企業有較大的吸引力。關鍵要研究如何打通跟 “第一島鏈”的連接點,讓更多的創新資源在惠州聚起來活起來。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支持仲愷高新區、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真正擦亮國字號招牌,最大限度用好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政策輻射。

同時,要研究分類扶持科技創新企業的培育鏈條,為科技創新走廊內的初創型企業創造成長加速空間,讓惠州成為中小創新企業成長的樂園。如果把大項目比作大象、獅子,那麼中小企業就像羚羊,奔跑速度快、靈活。既要以戰略眼光抓“大象型”“獅子型”的大項目,讓大企業頂天立地,也要讓“羚羊型”企業鋪天蓋地,讓新動能的、高成長性的、創新型為主導的企業在惠集聚和湧現,乃至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業,從而形成支撐發展的強勁動力。

市委書記李貽偉:未來十年把惠州建成國內一流城市!

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會場。

關鍵詞:區域定位

在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中,惠州整體屬於珠三角核心區,但也有沿海經濟帶的部分,自身也是“一體兩翼”,有核心優化發展區,有兩翼的重點拓展區,還有生態發展區。要探索符合實際的靈活的發展道路,各個縣區也都要根據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各盡所能,各展所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是本著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發展,而不是一個模式的發展,通過差異化發展實現區域發展的協調。

加快形成以高質量為主導的考核指標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體系,針對不同區域的發展定位和起點差異,因地制宜進行考核,加大土地產出、研發投入、單位能耗、環境質量、公共服務等指標權重,特別是核心區要優化發展,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處於兩翼的重點拓展區還是要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培育新的增長極。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不搞一刀切,有的地區可以不再考核生產總值,有的地區不再考核工業產值,生態補償機制也要相應建立起來。

關鍵詞:綠色發展

當前,要以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整改工作為契機,敢於碰硬、標本兼治,加快補齊欠賬,下決心推進散亂汙企業和工業集聚區汙染整治,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支持政府對環保體系、審批體系、管理體系進行改革,建立健全推動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改善。釋放生態紅利也能創造“金山銀山”,充分發掘惠州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還可以孕育出生物醫藥、生命健康、養生保健、健康旅遊等大健康產業。

關鍵詞:鄉村振興

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時制宜,不能把城鎮化的理念簡單照搬到鄉村。堅持以城帶鄉,促進鄉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社會治理與城市融合。要把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重點,大膽探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集體林權等改革,推動土地使用適度集中,變土地碎片為連片,推廣多種經營模式,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遊則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鄉村振興不要千村一面,資金投入防止一刀切,防止獎懶傷勤,要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積極引入市場的力量,撬動企業、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要選優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統籌選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第一書記,以“頭雁工程”形成強大的“頭雁效應”。要發展富民興村產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關鍵詞:城市能級

惠州處於珠三角核心區連接粵東北和閩贛的重要區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潛力,要立足功能定位提升城市品質和能級,發展壯大城市經濟,加快推動城市更新,使我們這座城市變得更加有特色,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有競爭力。提升城市能級,要突破空間資源瓶頸,提高城市經濟密度,防止攤大餅。

惠州可開發土地面積大,但存在用地結構不合理、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高等問題。要改進現有土地管理方法,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以質量效益論英雄,實現更有效率、更有秩序的發展。市、縣區都要加快推進批而未供和低效用地的開發利用,下決心依法依規收回供而未用的閒置土地,把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優勢。發展城市經濟,必須加強對房地產的研究,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開放格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成員,惠州要在搶抓國家 “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歷史機遇上有新擔當新作為,打造更大更包容更國際化的開放平臺。

要在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建設骨幹交通設施的同時,多想辦法自籌資金,抓住關鍵環節,在打通內外快速通道、優化路網連接上下功夫,把交通體系建設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四通八達。

要支持政府聘請專業機構,對現有交通體系進行梳理,更好地設計研究。比如,從國家級交通幹線對惠州的最終帶動作用出發,深化研究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惠州機場、惠州港等與其他交通體系的互聯互通,提升點對點的通行效率;從提高出行便捷度出發,深化研究城市公共交通體系建設,形成更加順暢高效的出行環境。

打造更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要秉持更加開放的心態,在參與推動“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深莞惠經濟圈(3+2)建設中找準方位,最大限度釋放空間潛力。特別是要抓住機遇,科學謀劃中韓(惠州)產業園規劃建設,借鑑國際合作園區先進經驗,研究有利於創新合作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對外經濟合作新模式,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和廣東開放發展新支點。全市上下都要有這種開放的心態和進取的意識,對改革不要冷嘲熱諷、袖手旁觀,而是要包容讚賞、加油鼓勁,既鼓勵自己,也鼓勵他人,從而把惠州的城市性格打造得更加開放、更加包容、更有活力。

審批制度改革要做減法

加大“放”的力度,學習上海等一流地區做法,把經濟管理權放到離市場最近的地方,把社會管理權放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針對群眾和企業反映突出的問題,支持政府進行大力度、高效率的改革,重點是審批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審批方面要做減法,能減則減,能不審就不審,真正做到審批最少、流程最短、服務最優。各級要捨得“割肉”,下放權力和資源,市級支持縣區,縣區支持鎮街,賦予縣區、鎮街更多的權責,人、財、物都跟隨事轉,給基層一線放權鬆綁,讓一線的幹部輕裝上陣為群眾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