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民政部門築起抗災救災「多重防線」

魯網濱州8月29日訊近期,我市連續遭受大風和暴雨襲擊——14號颱風“摩羯”過境帶來的影響還未完全止歇,18號颱風“溫比亞”便接踵而至。從8月17日夜間到20日早晨,我市出現一次暴雨到大暴雨的降水過程,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

災情發生後,全市民政部門迅速行動,採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全力投入抗災救災工作,切實做到備災紮實、反應迅速、應對得當、處置有力、物資調運資金撥付及時。在抗災救災過程中,我市未雨綢繆築起的“多重防線”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確保受災群眾得到及時有效救助。

第一時間開展救助工作,確保受災群眾“五有”

接到氣象部門的颱風預警信息後,我市民政部門迅速行動,提前採取措施,對民政工作對象、公共服務設施和重點區域部位,特別是分散供養的農村特困人員、低保戶、優撫戶和其它困難群眾的住房情況進行拉網式檢查,對居住危房的及早幫助轉移安置。

“接到預警信息後,我們第一時間組織人員進行排查,對66名存在災害安全隱患的群眾,全部採取投親靠友的方式進行了分散轉移安置。”無棣縣民政局救災科科長賈金林介紹。

滨州市民政部门筑起抗灾救灾“多重防线”

我市不斷加強救災物資儲備,確保救災物資及時發放。

災情就是命令,哪裡有災情,哪裡就有民政工作者的身影。災情發生後,全市民政部門相關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受災現場,對受災群眾展開緊急救助。我市各級民政部門緊急下撥救災物資,用於安置受災群眾。同時,積極爭取省級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300萬元,按照特事特辦原則,簡化程序,及時發放到受災群眾手中。通過多級聯動,確保了受災人員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有乾淨水喝、有病能及時醫治。

在做好受災群眾救助的同時,我市充分發揮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災害信息員作用,第一時間趕赴受災現場查災、核災、報災,為災害救助及恢復重建提供詳實準確的數據資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啟動民生災害救助綜合保險保障機制,為1033戶受災群眾發放160餘萬元救助補償金

“8月19日,刮颱風、下暴雨,導致兩間房屋倒塌。民政局和濱州人保財險公司的工作人員23日來家裡查勘,確定屬於保險賠償的範圍,最後賠了2800元。”鄒平縣長山鎮北夏村的受災村村書記樊洪成說。

今年6月底,我市民生災害救助綜合保險全面起保,對因自然災害和居家意外造成的居民人身傷亡和家庭房屋財產損失提供保險理賠,對重大意外事故提供政府緊急救助,對受災地區群眾提供自然災害生活安置救助。綜合保險在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方面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可謂減輕受災群眾損失、幫助群眾儘快開展災後重建的“保護傘”。

針對本次災情,市民政局積極發揮牽頭作用,督促保險理賠中心和承保公司按照365天24小時的工作機制,在第一時間就啟動了民生災害救助綜合保險保障機制。“保險理賠中心對因災造成的人員、住房損失案件及時接收報案、迅速勘查核損、高效開展理賠,為災害救助提供有力保障。”市民政局副局長趙榮紅介紹。

截至目前,我市為1033戶符合民生災害救助綜合保險理賠條件的受災群眾發放救助補償金166.54萬元,其中883戶的救助金已撥付到位,150戶因匯款信息有誤需要重新收集賬戶信息後撥付。

強化值守及時報送災情,確保救災物資及時發放

當前,汛期尚未結束,未雨仍需綢繆。針對可能來臨的大雨天氣,我市民政部門也隨時處於“戒備狀態”,將進一步加強與市的對接溝通,及時轉發省廳、氣象部門發佈的預警信息,規範及時報送災情信息,全面做好災害防範應對工作。

市民政局將將嚴格24小時應急值班備勤制度,完善汛期救災值班崗位責任制,保證24小時有人在崗在位,第一時間報送災情動態。同時,隨時保證值班電話暢通,保證災情信息第一時間報告。

近年來,我市民政部門在夯實“市-縣-鄉-村”四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了規範化、制度化建設,指導各縣區對救災物資的管理使用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這是我市救災工作的“應急倉”,為全市災害救助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災害發生後,我們能確保各類救災物資及時發放,讓每一位受災群眾都得到妥善救助。”趙榮紅說。

此外,一旦災情發生後,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在第一時間組織工作人員,深入災區一線、進村入戶,核實災情,會同有關部門逐村逐戶排查危房、險房,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嚴防次生災害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