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评述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评述

一、引论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篇文章中,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军事战略作为一门艺术与科学混杂的专业,古往今来,有战争的地方就有军事战略思想。

战争作为一门科学,军事战略的研究是战争规律性研究的最高天梯,军事战略的部署和执行在战争的进行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特点,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通读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作品,发现毛泽东深受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孙子兵法》影响,如来自《战争论》的“积极防御”、“防御性进攻”的思想,来自《孙子兵法》的“先胜”、“求势”、“速战速决”、“集中兵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动人民战争”等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内在逻辑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一贯逻辑是:

首先,综合分析敌我双方战争动员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估量战争胜算。这在《论持久战》中有详细的体现,毛泽东通过分析中日两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内外形势等因素,得出中方处于一个暂时的劣势以及潜在的优势,需要时间和主动性进行优劣势的转化,这就得出了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迅速成功或失败都是不可能的;

其次,计划战争的形式,毛泽东一贯坚持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决避免快速的决战,而是要采取“间接和长远的战争形式”,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将中方的战争部署分为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以及战略反攻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有三种不同的战争形式同时进行,即阵地战、游击战和运动战,只是三种战争形式在不同的阶段主次不同。毛泽东认为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通过牺牲中国部分大城市、重要干线,赢得战争力量积蓄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来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争取对于敌人进行局部的歼灭和消耗,通过建立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来对敌人实施反包围,通过积累小胜为最后的战略反攻做准备。

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具有浓厚的“间接战略”意味,即在敌强我弱的前提下,将战争的时间和空间延长,通过赢得时间来积蓄力量,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来削弱敌人,通过局部的兵力集中来打击分散在广袤空间上的敌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将开战初期的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最终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敌人实施决战。另外,战争不仅仅是一场物质力量的较量,更多的是人心人力的较量,毛泽东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和“人民战争”,这是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

孙子兵法有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三、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

任何一门高明的思想体系都有其底层的逻辑、方法论或者说哲学基础,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矛盾论。

在唯物辩证法中,认识的发展有其科学的规律,一般来说,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逐渐向理性认识发展的,从主观的、片面的、教条的、经验的向主客观统一、联系的全面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论和系统的方面发展,对于战争规律的研究和把握要求我们学会科学系统思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任何的军事理论思想如果不在战争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提炼,那就是纸上谈兵,同样,科学的军事理论思想有助于战争实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战争行为的盲目性。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但是各个事物和事物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又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矛盾论的视角下看待战争问题,在分析敌我双方优劣势时要认识到战争具有“流动性”,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况下,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会不断地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会看到这种转化的趋势,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助推这种转化,最终实现敌强我弱向敌弱我强的转化。

四、作为“未来学”和“行动学”的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思想作为一门谋划战争全局部署与战争行为的科学,它是面向未来、落地到具体战争行为的。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为战争牵涉到国家和人民存亡,军事战略作为战争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体现出精密的信息捕捉、分析和筹划,牵涉到具体战争行为的实现。军事战略的制定需要具有极强的预测性,因此它是“未来学”,军事战略最终要落地实现消灭和打击敌人的目的,它又具有极强的行动力,因此它是“行动学”。

人生无处不竞争,作为人,我们在各个领域思考和行动着,如何做到科学地思考和行动呢?军事战略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满的理论框架:要进行周密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要学会决胜于庙堂之上;要学会避实击虚,专注积蓄能量,聚焦发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要认识和把握思维的规律、认识的规律、一切以实践为导向、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主观主义、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形势的转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