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學生市場從業者的小感悟

(1)

不知不覺,我進入校園市場七年的時間了,因為熱愛,所以我一直駐留於此。

記得2014年的時候,我曾一度不知天高地厚,發文章、出書,在各種論壇上談論校園這個市場,卻不知自己一直以來對這個市場看的都很片面。

2015年暑假,由興華提議,我來負責落地,在湖北武漢做了第一場國內校園人的聚會,報名量超乎想象,原來有這麼多人默默的在這個市場裡耕耘著。

在自己參與創業超級課程表、校導網兩個項目,以及美團的短暫經歷後,2017年我進入智聯招聘後,更是才知道智聯不少同事在這個領域裡都耕耘了近十年。

在智聯這樣老牌做校園市場的企業裡,不少同事當年帶過的校園大使,如今都娶妻生子,孩子也不小了。

做校園業務,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到底有多麼的苦和累,但同時,也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青春與歡樂,以及那難以割捨的情感。

一位大學生市場從業者的小感悟

(2)

很多人,對於校園市場的認知,都是做渠道推廣,這2600萬在校用戶,一年產生了超6000億的直接消費,理應被重視起來。

因此電商、遊戲、教育類產品都將校園視為重陣地,同時學生們還為諸多視頻、直播、社交類產品共享了大量活躍度。

而企業做校園,其實除了產品、服務推廣外,還有越來越強烈的需求,那就是校園招聘。

如今國內學生的大致情況為每年1700萬人完成義務教育,其中1000萬人進入高中,800餘萬人進入大學,而2018年預計畢業的大學生為820萬人,佔了今年新增勞動力的近一半。

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企業用工招人需求越來越難滿足,在校園招聘方向的投入,也將會越來越重。

因此我們看到華為、萬科、京東方,包括我在南京一家關係不錯的客戶史密斯,做校園俱樂部的目的,都是為了營造僱主品牌,解決校招難題。

一位大學生市場從業者的小感悟

但如果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視角上,大學能夠輸出的絕對不僅僅是人才,還有最新的技術。

因此,在我看來,做校園市場,其實還有很大的突破方向,就是把學校裡最新的科研技術,能夠更好的實現商業化。

而在這一點上,美國的拜杜法案就很值得學習和參考,比如我一個學生參與的清華大學區塊鏈協會,半年的時間,協會其實就有不少的產出;而最近我們在招聘領域,想利用一些AI技術時,就在跟北京郵電大學做一些對接。

做校園除了學生端,還有企業端,更有校方端。

高校裡培養出的人才,最新的科研技術,其實都是寶貴的資源,而這些資源的價值,比單純的校園營銷價值更甚,也更加有意義。

因為熱愛,所以喜歡。

因為喜歡,所以熱愛。

一位大學生市場從業者的小感悟

作者孫凌,七年校園市場從業者,每天分享所思所想,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