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明代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来因为纸币贬值,改为钞、钱兼用。明代铜钱种类众多,基本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

因避讳朱元璋之“元”字,所有铜钱统称“通宝”,而不叫“元宝”

明代所铸通宝钱,主要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等。

洪武通宝是朱元璋于1368年命京城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的。

“洪武通宝”分为5等,分别为“小平钱”(重一钱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折二钱”(指折合2个平钱使用的钱。以下类推)“折三钱”“折五钱”“当十钱”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每文重2钱,“折三钱”每文重3钱,“折五钱”每文重5钱,“当十钱”每文重1两。

洪武通宝钱的特点:一是过去的钱币或纪重,或称宝,再冠以年号,洪武钱既称宝又纪重(钱体上铸有标明钱币重量的文字,称作“纪重钱币”);二是洪武钱作为国朝钱即制钱,有一定大小层次及形状、文字标准,不偷工减料。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永乐通宝是明成祖朱棣时期所铸,铸造工艺精湛,非常工整,书法也是一绝,是我国货币史上最精美的钱币之一。在明代初期,这些铸造精细、工整的永乐通宝钱,在对外贸易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六百年前的国际贸易中的通用钱币。

永乐通宝的铜色紫红。钱面永乐通宝4个字为楷书,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其文字笔画清秀,有宋钱的风韵,制作精湛,整齐划一。永乐通宝存世所见几乎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的直径2.5厘米,重4克左右。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自明宣宗以后,至明孝宗朱祐樘时,近70年未再铸钱。明孝宗时宝钞信用动摇,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10贯宝钞换不到3文钱,明代朝廷认为再不发行铜钱,就将无法挽回宝钞信用,便下诏命两京及全国13省重新开炉铸钱。弘治通宝就是在此时铸行的。

弘治通宝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

弘治钱制作书法都较一般,而且铸量也不多,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额,因为改钱重铸新钱之时孝宗已死,明武宗朱厚照继位,改元正德,此钱即停铸。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嘉靖通宝是明世宗朱厚熜时所铸,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他4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

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1.2钱,千钱重7.8斤。至1584年时,改为每钱重1.25钱,千钱重8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

火漆就是二次熔炼。镟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朱翊钧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代的转折。此时所铸的万历通宝,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

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钱由两京及全国各省铸行,两京铸金背、火漆,其他各地只许铸镟边。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崇祯通宝是明思宗朱由检时所铸。钱文真书,通宝的“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有小平、当二、当五等。小平钱径一般2.45厘米,重3克;当二钱径一般2.7厘米,重3.7克;当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

崇祯通宝钱,其版别之复杂、品类之繁多,尤以其繁缛的背文、含义,至今有的都难以辨识。

其间的轻重没有什么规律。钱文“崇祯通宝”4个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

中国货币(18)明代铸行的通宝钱

总之,明代所铸通宝钱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