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人覺得聽到的粵語歌幾乎是香港那邊的,廣州本土粵語歌曲卻寥寥無幾?

愛X絃樂Y


首先,廣州本土歌手創作的粵語歌曲,數量並不少,但在內地歌壇沒什麼水花,大部分僅限於小圈子傳唱,生命週期也很短。現在想想,聽過印象最深刻的本土粵語歌竟然是某年珠江臺中秋晚會上的眾星合唱曲,內容無非是花好月圓人團聚的應景話,估計唱完那次就封存入庫了。

不僅作品少,本土知名歌手也少。海明威算一個,有幾首粵語歌如《我的回憶不是我的》、《失戀懷念日》、《下一站香港》、《不必關機》、《為你而生》、《跳到天光》、《銀河系戀上你》。2014年後他也沒消息了,不知在忙什麼。

究其原因,是本土音樂圈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在港臺歌曲的衝擊下苦苦掙扎。老一輩的音樂人,要麼直接去香港發展,要麼遠離創作,著力於製作、發行、策劃等“幕後老闆”的工作。

反倒是遠離港臺的偏北地區(不限於北方地區),比如湖南、山東、北京,孕育出一大批中生代和新生代明星/演員/歌手。那時網絡沒有現在發達,地域便成為保護內地音樂圈的搖籃。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內地音樂圈已經能和港臺樂壇一較高下了,更沒有廣州的份兒。

話說回來,現在的香港樂壇也不是當年那個獨霸粵語圈的存在了。廣州新生代聽眾,因為從小接受普通話教學,對粵語歌的熱愛程度其實是逐年下降的。據我觀察,本地出生的10後小孩講普通話大多很標準,講粵語則因家庭而異,有些只會聽不會講。

如果題主有意在這方面發展的話,我覺得還有機會。文化現象是一個接一個的循環,“粵語歌復興”遲早會發生——借新媒體的東風,甚至可能已經開始了。


虎皮青貓的小窩




這算是歷史遺留問題吧!其實早年的話,嶺南歌壇或者說是廣東歌壇,還是內地流行樂壇上非常重要、也是極具實力的一支生力軍。

現代內地流行歌壇的源起,甚至都能在廣東歌壇探尋到蛛絲馬跡。世人皆知李谷一的《鄉戀》拉開內地流行歌曲的序幕,但在70年代的廣東,因為毗鄰香港、經濟發達,已經出現了現代流行歌壇的矇昧發展。



70年代,廣東的高檔酒店流行“音樂茶座”,每個茶座都有固定班底的樂隊和歌手演出,這股潮流催生出內地的第一批商業歌手。

比如:廣州劉文正(呂念祖)、廣州鄧麗君(劉欣如)、廣州羅文(李華勇)這幾位都是特別耳熟能詳的歌手,他們身上都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因為模仿某個歌手惟妙惟肖,而被冠以“廣州某某”歌手的稱號。

隨後,在市場經濟的熱潮下,廣東出現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歌手和幕後的創作人集體湧現。



歌手有:陳汝佳、張咪、曾航生、毛寧、楊鈺瑩、林萍、甘萍、林依輪、李春波等等;音樂人有:李海鷹、許建強、陳小奇、楊湘粵、陳潔明、王鋼、浮克、撈仔等等。

90年代上半葉,國際唱片公司開始入駐北京,廣東歌壇掀起“南雁北飛”的浪潮,從業人員紛紛北上掘金,廣東歌壇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復返。


好歌獻給你


小編不認識張敬軒嗎??還是沒有聽過他的歌?在香港爆紅好吧,而且很多粵語歌曲。連續兩年香港最受歡迎男歌手,沒有一個大陸歌手取得這樣的成績,以前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小編做多點功課好吧。!


黃3歲半


七八十年代廣州就很多粵語作品。最早的作品就是要讓河水上山坡,星湖盪舟,荔灣湖畔風光好等,及至以後的醉春光,好趁年華美,齊步向著前路,,到後來的電視劇公關小姐裡面歌曲,九十年代很少,只有東山少爺的那些作品,,本土粵語歌新作基本沒有。


歌聲魅影110030221


廣東本身就流行文化不在行,本身就不重視和推行,因而也鮮有這方面的熱情和人才,因深受香港粵語流行文化的影響,也就沒有了必要去一爭高下,只管享用就是了,再有抱負和理想的青年才俊都要麼直接去香港發展如張敬軒,要麼到內地廣袤的國語市場發展如周筆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