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在首个“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在福建省卫计委宣传处指导下,福建卫生报特别策划了“我来当‘医生’”活动。

常常白班夜班轮转,生活没有规律;

常常超负荷工作,随时听候生命召唤;

辛勤工作,有时却换来不理解、不信任…

白衣战士们的不容易,只有他们自己懂得……

为庆祝首个医师节,我们用心来搭建这个平台,让普通人走进医院、走到病房、走近医生、接触病人,体验医生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让体验者在体验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让体验者自己去说,医生对社会、对生命、对病人、对健康守护的天职与担当……

-8月1日-

福小卫发出“我来当医生”邀请函,一周时间内就收到了几十份申请,甚至有很多外地的网友报名。

-8月7日-

活动拉开帷幕,体验者走进福建省立医院ICU、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互助村卫生所等7 个医疗机构及科室体验一天的医生生活。

一周的活动,每个班次近9 小时的体验,跟随医生近百人……我们福建卫生报的记者同步进行了跟拍。接下来一起来看看13 位体验者的所看、所感、所思。

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有最多的温情

“体验者陈力是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位行政人员,对医院的工作强度有一定了解,但她没想到会这么辛苦。从早上8点,换装进入ICU查房,一个上午没有坐下,没喝一口水。”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见患者身体指标有好转,福建省立医院重症二科主任石松菁握住老人手为他鼓劲:“今天你的状态不错,加油啊,很快就能恢复啦。”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13床的老大爷嘴里插着管无法言语,为了表达对医生护士的感谢,老大爷还找来纸笔,写下了一段《此处应有掌声》的感谢话语。收到这段文字,医生赶忙到老大爷的床前再次表达谢意。“

在省立ICU,短短一个上午,体验者高楠就偷偷擦了好几次眼泪:“医生们要直面死亡的无情,各种人情冷暖……他们要给予的不仅是生,还有生的希望。”

体验科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

超长待机的“钢铁人”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跟随陈良万教授查房。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进入手术室,直击心脏手术。

在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手术室,体验者江南也禁不住问了手术医生一个问题:“在手术台上口渴或想上厕所,怎么办?”“忍着,憋着”,是医生们理所当然的答案。“

我一直以为外科手术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没想到还是个体力活。

医生们介绍说,在心脏上动刀都有一定难度,3~4小时只是“起步”时间。我们仅仅是体验一天,但他们天天都是如此。——体验者江南

体验科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不仅仅有“速度感”

在福建医大附一医院急诊科,体验者林懿在一个班次内跟着出了两趟车。

刚开始,他很兴奋,随后,他总会习惯性地盯着抢救室桌上的电话,似乎期待,又害怕它响起——那是120指挥调度中心打来的。一旦电话响起,就意味着医护人员要快速拿上“装备”,跳上救护车。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急救现场

“医生说平均一天有7~8趟,如果每天都处在这种状态,真的会心力交瘁!——体验者林懿”

周一上午,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因为除了要处理新收的病人,还有周末积压的病号。这边来了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那边又来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30 多平方米的抢救室里,摆满了17 张床。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急诊科现场

体验者廖雨旋是今年刚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录取的准医学生,他问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少丹,如果收满了还会再接吗?

冯少丹说,可以再加床,“最多加到20 多张”。

为了腾出尽量多的床位,抢救室里放不下多余的椅子,很多医护人员只能站着。

你能想象吗?虽然开着空调,汗还把厚厚的护士帽浸湿了。——体验者廖雨旋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刘阳春体验的是附一急诊科半夜值守。在体验心得中,他写道:通过通宵跟班,知医之苦,为医鼓舞。

根据2011 年的数据,全省职业医生有近6万人,急诊科医生只有1000 多人,却要应对全年8400 万人次的急诊量。医生的压力和过劳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如果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均匀,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急诊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压力也许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缓解,不至于每天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福州大学任教的周学军在体验了附一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岗位后感触颇多。”

体验者高楠说,如果今后自己的孩子有信仰,专业过硬,能静得下心钻研,会鼓励他(她)学医。体验者陈力说,如果再让她选择,高考的第一志愿,她还是会愿意选择临床,选择医学。

体验科室: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我知道医生辛苦,但没想到这么辛苦”

上午9点,查完房,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敏军就马不停蹄地来到诊室。

房间里已经站满了30多个带着小孩的家长。张医生刚一坐下,就被团团围住。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陈小武和吴丹丹显然被这一阵势吓到,互相看了一眼:因为诊室里腾不出多余的空间摆凳子,他们要站在张医生背后,直到上午门诊结束。

医生这边问着一个病人,紧接着就有一个人拿着化验单急着给医生看,没有停歇。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体验者陈小武

在一众体验者中,吴丹丹的身份较为“特殊”:她的男朋友目前在省妇幼儿科规培。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查房时,体验者吴丹丹偶遇医生男友

她说,男友没有一天是准时下班的,到家常常是累得倒头就睡。“有时会去医院找他,只能在大厅外面以小时为单位等待。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心疼他。”

这次到省妇幼保健院体验,她有些明白男友为什么经常“人间蒸发”。因为“走入他的工作场景”,才体会到接诊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争分夺秒,分身乏术。

别人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只有我关心你飞得累不累。希望你能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

希望今后社会大环境能越来越好,给医生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宽容,让医生能更加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更加安心、踏实地工作。

——体验者吴丹丹说着说着,眼里泛起泪花。

8月9日,体验者吴思颖和黄帆走进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感受针尖上的魅力。作为医师竟然浑身“烟”味?这是体验者第一次见到针灸科林万庆副主任医师时产生的疑惑。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医生为患者做针灸

原来,作为针灸科医师的林万庆,坐诊时不光是要在诊室内,还要时不时到治疗室拔罐、针灸、放血、熏蒸……在帮患者做艾灸、熏蒸时,医师身上自然沾染了浓浓的“烟”味。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仔细观看医生看诊

医生一个上午看二三十个病人,我感觉已经过了一天了。——体验者吴思颖

让体验者很惊讶的是,林万庆医生的超强记忆力,对病房里的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能如数家珍,林万庆医生说,之所以能记住这些病人,因为都是他的老病患,治疗起来比较快速。但是对于新来的病人,一个病人经常都要问诊半个小时。

中医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优势真的很明显啊!——体验者黄帆

这场“持久战”他们共同抗争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是人员、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均为全国一流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体验者跟随吴君心主任医师在门诊,医生正在为病人看诊。

这里医生的日常工作是“持久战”: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对医生的依赖性也很大,医生耐心、积极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病情。——体验者张小洁

跟随放疗科主任吴君心坐诊时,张小洁被一位病人“决绝”的话吓到了——一位46岁的淋巴瘤患者对吴君心说:“要是再治不好,我就没勇气活了!”

吴君心并没有慌张,而是跟病人聊起他的家庭情况。当知道患者家中有两个孩子时,他安慰患者,“有孩子更要坚强,目前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不要太悲观。”

实际上,前不久,张小洁的一位至亲刚被确诊为肿瘤末期,她一直为家人的病情奔走。在体验笔记中,她想告诉更多患者:放下心,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在您的背后是一群人和您一起共渡难关。这句话似乎也是在鼓励她自己。

体验科室: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互助村卫生所

村民心中的一味镇定药

在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互助村,记者张鸿鹏作为一名体验者,跟随乡医汪伟阳,在烈日下骑着摩托车去往乡民家中看诊。

汪伟阳乡间行医17 载,骑行近6 万公里,报废了5 辆摩托车,为5000 多名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伟阳做事认真又有爱心,他看病我很放心。”“家里老人小孩生病找他,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赶来。”采访过程中,提到汪伟阳,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不停称赞。

一周跟拍,近63个小时,13位“一日医生”体验者,一支影片,让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汪伟阳为村民量血压

汪伟阳说,曾经家人也劝他到县里的医院上班,可一旦离开,就意味着村里几百名老人以及慢性病病人无人照料,最终他还是选择放弃。

汪伟阳就像病人心中的一味镇定药,以一己之力守卫一方村民的健康。——体验者张鸿鹏

“我认为医患关系不应该‘麻杆打狼,两头害怕’,而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创造更好的医疗环境。”这是18 岁的准医学生赖星月当了一天“医生”后的感受。

体验者周学军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此次体验之旅的最大感悟。医生和病人应该相互尊重,这个前提是,医护要理解患者的病痛,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

体验省妇幼儿科“医生”岗位的陈小武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承认,以前带孩子来看病,“觉得医生很有距离感”“不敢过多打扰”。

今天,他观察得很认真,不仅在手机上记下了不少护理“干货”,还写下了一些思考:“ 我们也要学着做一个‘好患者’,比如在就诊前就应对孩子的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弄清最近一天的衣食住行,让医生尽快了解病情。”

附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林志鸿也希望借我们这个平台,提醒大家:医学不是万能的,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大家平时应该注意保养,不要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医院、医生身上。

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陈良万教授说,很感谢福建卫生报组织这样的活动,通过宣传医生的职业特点,让全社会都能了解医生、尊重医生。医生是“ 生命的守护神”,尊重医生,就是敬畏生命。

希望我们在医师节来临前献上的这份礼物,能给医患关系带来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在此祝所有医生们

特别鸣谢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

泉州市惠安县涂寨镇互助村卫生所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陈坤、林颖、邓剑云、陈素玲、张鸿鹏、徐盈菲、黄婧、严欣怡(实习生)

通讯员:宁宇、杨大文、吴旻慧、林浩、魏映双、游昌财、江小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