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玩家当了妈妈,她选择用游戏来对抗产后抑郁

Keza MacDonald是一位IGN 英国的女编辑,喜欢欧美渠道游戏资讯的玩家们,应该对她不陌生。这位女小编不但游戏玩得好,而且最近解锁了“边带娃边玩游戏”的神技能!

这个女玩家当了妈妈,她选择用游戏来对抗产后抑郁

看到这里,既没有老婆,更没有娃,只能每天在不知不觉中被灌食狗粮的游戏死宅们,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样的:

假的,哪里有这么不负责任的母亲!

真的,这个世界上为了游戏六亲不认的大有人在,比如我!

……

按照常理来看,宝宝出世之后,一家人就忙成狗。对于独自照顾宝宝,一天到晚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到的欧美年轻妈妈们来说,困难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在孤独、挫折潜意识对新身份的抗拒中,产后抑郁症这个恶魔,就在悄然之中走近初为人母的女性朋友们。

所谓产后抑郁症,是指分娩后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对新角色的不适应等等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严重心理疾病。虽然新生儿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睡觉,负面情绪所累积出来的疲惫感与其说是“身累”,不如说是“心累”。对于年轻妈妈来说,旅游、购物、找朋友聊天等等调剂心里的方式,此时都是不适用的。自己必须每时每刻在弥散着奶味和尿臭味的封闭空间内,呵护着孩子的成长。无论你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活得有多精彩,在孩子出身之后,再强悍得女强人,身上也不再具有社会性,只有动物性——也就是繁衍、保护下一代的本能。

在人生最灰暗的时刻,Keza想到了在儿子酣睡的时候玩玩游戏。

连Keza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让自己感到这个世界还在正常运转的游戏,是《极限竞速:地平线》。

这个女玩家当了妈妈,她选择用游戏来对抗产后抑郁

对于产后妈妈们来说,《地平线》在游戏系统、操控性的强悍表现,是毫无意义的。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开放式地图提供了一个可以无拘无束,纵情驰骋的虚拟天地。Keza表示,开着大型SUV离开主路一头钻进热带雨林的感觉,简直是太棒了!

在宝宝出生阶段,没有时间意识,通常就是吃完睡睡完吃的婴儿,会用毫无规律可言的号啕大哭,把母亲的时间扯得支离破碎。看上去,手游是最适合这一应用场景的游戏类型了。然而,Keza在尝试之后,很快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免费游戏:由于氪金要素,这类游戏很快就会给人以挫折感。

卡牌对战游戏:给孩子换尿片,或者喂奶的时候,你可能因为超时而被判定为弃权,甚至是直接失败,从而痛失好局,这种挫折感更加不好受。

农场类游戏:为孩子随时保持待机就已经要让人崩溃了,我还要惦记着地里面即将成熟的菜?

……

在孩子到三个月大的时候,电动摇篮和摇铃已经无法让他们在醒着的时候停止哭闹。婴儿渐渐有了自我意识,需要母亲的陪伴。Keza于是开始尝试一些概念性的独立游戏,比如华人设计师陈星汉的《花》、《旅途》。这些作品对操控的要求不高,Keza可以一边玩,一边编故事给儿子听。虽然宝宝并不知道妈妈说的是什么,但他似乎很享受音响中传出来的动人旋律,还有妈妈的叙述。

当然,在孩子醒着的时候玩游戏,“姿势”也是很重要的,你必须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又不能让游戏画面伤害到他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视神经。

比如像下图这种带娃打击姿势,就很值得大家学习。

这个女玩家当了妈妈,她选择用游戏来对抗产后抑郁

Keza总结了带娃打机的一些注意事项:

♦️选的游戏很重要,它们不应该有太多的操作要求,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引,尽可能减少给妈妈们的压力。

♦️不要选择暴力、惊悚题材的游戏,它们不仅会给妈妈们带来不当联想,而且也会惊吓到孩子们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要带着罪恶感,因为你是孩子出生阶段的唯一依靠。如果妈妈被负面情绪击垮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孩子的健康成长了

♦️要始终明确“带娃”这个主线任务,游戏只能用来浅尝辄止。如果想获得高品质的游戏体验,那么最好买台NS

虽然国情不同,Keza对游戏奶妈的实践,未必适合每一个年轻的中国妈妈,不过产后妇女的情绪调节和娱乐,的确被很多人忽略。仔细想想,Keza的建议,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一篇任天堂的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