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思維」?

為什麼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思維”?

相信你平時一定或多或少聽說過“英語思維”這個說法,不少培訓機構也拿這個概念來做文章。例如中國人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開不了口,原因是缺乏“英語思維”。中國考生雅思分數太低,是因為沒有“英語思維”。China Daily不能讀,因為那是中國人寫的,缺少“英語思維”……在“英語思維”鼓吹者的眼裡,中國學生學不好英語的所有原因都可以歸結為沒有“英語思維”,似乎只要掌握了這一利器,英語學習就可以毫不費力地登堂入室,走上巔峰。但奇怪的一點是,當你問起他們什麼是“英語思維”的時候,很多人其實語焉不詳,對這一概念給不出清晰的解釋。

為什麼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思維”?

那麼,究竟什麼是“英語思維”?它對英語學習有幫助嗎?

我找到了網上比較流行的關於英語思維的定義:

英語的掌握程度與母語一樣,可靈活的使用流利的、純正的英語表達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方式,讓語言迴歸於實際生活應用。

這一定義有兩個核心:英語掌握程度和母語一樣;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方式。關於第一點我表示存疑,對於中國學習者來說,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要做到掌握程度跟母語一樣幾乎不可能,因為外語水平只能無限接近母語水平,母語水平決定了外語水平的上限。第二點對英語形成條件反射式的反應倒是有可能實現。比如你在站臺上看到一輛公交車過來,可能會立馬想到 Here comes the bus. 但這更多是熟能生巧,是英語大量練習後的結果,跟所謂的“英語思維”也沒什麼關係。

再退一步說,如果真的有“英語思維”,那麼它應該是英語水平提高之後的結果,而不是提高英語水平的

方法。通過掌握“英語思維”來提高英語水平在邏輯上其實是矛盾的,實踐中沒有可行性。

舉個例子,對於剛剛掌握一些簡單英語詞彙,語法基礎不牢固的學習者來說,要求他們使用英語來進行思維是不現實的,因為他們的英語儲備不足以構築複雜的思維。如果他們從來沒有學過here comes somebody/something這類句型,看到公交車過來並不能想到這種現象可以用 Here comes the bus.來描述。 只有當語言發展到了一定水平,用其思考才有可能。沒有掌握好一門外語,卻希望用這種外語進行思維,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作為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我們從小是以漢語來認識世界,獲取知識,以及構建自己的人格體系和文化體系的,漢語也是我們思考時所使用的語言。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會受到漢語的影響(比如冠詞和名詞單複數的使用),這種現象在語言學上稱為“母語遷移”。只要經過足夠的輸入和練習,我們的英語表達會逐漸擺脫漢語的影響,變得更為地道流利。比如在進行英語交流時,我們有時候會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無法用英語準確地表達出我們所想的意思,而且有時候搜尋一個合適的詞要想很久。但隨著不斷練習和強化,這種現象會不斷減少,我們的表達會越來越流利。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掌握了“英語思維”,而僅僅是因為熟能生巧。

有些同學可能還會問“雖然有時候我們說的英語沒有語法和用詞問題,但還是不符合外國人的思維方式,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缺少英語思維?”這其實跟“英語思維”也沒關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更多與跨文化交際有關。比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經常問對方“你吃了嗎?”但如果跟英美人打招呼也問他們Have you eaten yet? 就會顯得很奇怪,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英語思維,而是因為我們不瞭解中西方社會風俗文化的區別。在掌握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識後,這種問題也會逐漸減少。

長期以來一直有人以“中國學生學了多年英語還學不好”為論調來攻擊傳統學校英語教育,並藉此推廣各類神奇的“英語思維”學習法。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為什麼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思維”?

事實上,中國學生學不好英語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英語思維”,而僅僅是花在聽說讀寫上的有效時間太少了。很多人雖然號稱學了十幾年英語,但真正學英語的時間加起來可能還不到半年,而且這其中很多時間還花在考試上。傳統的語法和聽力練習都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方法,只要堅持練習,肯定會有長足進步。至於單詞學習,僅僅靠背詞彙書來記單詞還不夠,因為這樣單詞與語境脫離,即使記住了也很難應用。如果能放在閱讀以及詞典例句中記憶,並在口語和寫作中積極應用,效果會好很多。“英語思維”並不是學好英語的靈丹妙藥,腳踏實地的練習才是。

為什麼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