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領讀人|豆子 ·主播 | 李斌

今天,我們將要討論非暴力溝通的幾個重要應用場景,建議閱讀《非暴力溝通》的第120至188頁。在開始閱讀之前,讓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在瞭解了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之後,你是否知道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向其實是與自己對話呢?我們又該如何用非暴力溝通來表達憤怒的情緒呢?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在房子、車子、票子的圍追堵截下,人們馬不停蹄地向前趕路,唯恐自己被社會拋棄。與之相反的是佛系青年們,厭倦了焦慮與野心,選擇壓低慾望,隨性而活。可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大家的選擇往往都是源於社會與周遭環境給予的壓力。在這種巨大壓力下,一旦人們做錯了事情,往往就會自我厭惡,讓焦慮的情緒肆意蔓延,卻不會去尋找錯誤發生的內在根源,並努力達到自我和解。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向,就是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文化教育和社會環境,傾向於把個人需要看作是消極的、具有破壞性的。如果一個人公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那麼他會被認為是自私自利的。不過,一旦我們認識到社會文化的侷限性,我們就可以突破它的束縛。那些隱藏在你內心的深切渴望,就是你對抗焦慮,擺脫厭倦,從而傾聽自我,尊重內心的動力所在。

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追求優秀的天性就會讓我們自責。這個時候我們的自我評價就是“我怎麼會這麼笨”,或者是“我總是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從而陷入自我憎恨。一味的自我厭惡無法讓我們從失誤中受益,可是失誤恰恰就是揭示自我侷限性,指引我們成長的契機。

所以我們可以邁出與自己對話的第一步,就是要轉變自我評價。這個轉變需要出於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出於內疚、羞愧或自我憎恨。書中盧森堡博士提到了一個詞“應該”,這個詞經常被用來打擊自己,表示後悔:“我應該能拿到獎學金的”、“我都這麼胖了,不應該吃晚餐的”。

“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它製造的恐慌和不安,讓我們陷入壓抑的泥潭。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我們也會遇到別人的表現不完美的時候,但苛責地對待別人會讓我們的心情更加糟糕。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可以嘗試與自己對話的第二步,就是不再試圖分析別人的錯誤,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

比如當你作為司機在開車時,路上的行人會搶在綠燈結束的最後幾秒竄過馬路,導致你本來可以正常行駛,但卻不得不踩下急剎。如果你想要按下喇叭表示不悅時,不妨可以想一想,你的需求其實只是安全、平穩地到達目的地,宣洩憤怒對於自己的目的來說無濟於事。

而第三步,我們要學會自我寬恕。無論過去的我們做過什麼事情,無論結果壞到什麼程度,我們的行為都是服務於當時環境下的感受與需求,以及當時的價值取向。想要在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達到自我和解,就要包容當時作出選擇的“我”,以及現在這個因為過去的行為而心生悔意的“我”。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定了週末的航班,想要回家看望父母,急匆匆地來到機場後才發現自己忘記攜帶身份證。接下來的時間你可能會不斷地責怪自己,為什麼不能細心一些,誤了航班就要改簽,可能會耽誤一整天的時間,到時候剛到家就得準備返程了。

等到你平靜下來,認真想一想,你責備自己的粗心大意,是因為哪些需求沒有達到呢?你開始明白,是自己想要見到父母的迫切希望沒有得到滿足。接著你會開始思考,是什麼樣的需要會讓你冒冒失失地忘記攜帶重要的證件?這樣你就會發現原來陪伴父母的心情對你來說有多麼重要。我相信,接下來你不會再繼續責怪自己,而是會開始想辦法,如何繼續滿足自己想要陪伴雙親的需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方向,就是應對自己的特殊情緒,比如憤怒。

非暴力溝通並不主張忽視或者壓抑憤怒,而是建議通過了解憤怒的根源,來表達內心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情緒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行為,而是在於自身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我們在街坊鄰居面前都抬不起頭來。”這就是很典型的,由他人的行為來主導自己的心情。其實,父母感覺不安的根源應該在他們自身,也就是他們對子女的高期待無法得到滿足。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感到憤怒呢?盧森堡博士認為這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憤怒的核心不在於別人做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對方的行為,以及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並且願意去思考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而不是在盛怒之下懲罰他人,那麼此時的憤怒就是有價值的。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匆忙趕路的時候,不要忘記與自己對話

在非暴力溝通中,當我們想要表達憤怒時,首先應該讓自己放鬆下來,避免因為內心的躁動而用行動去指責或者懲罰對方。在平靜之後,我們就需要整理思路,尋找到讓我們感覺憤怒的根源,也就是找到我們的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比如我們需要被接納、被尊重、被平等對待等等。在此之後,我們就可以將“憤怒”說出來了。這時的憤怒,已經不是衝動的怒火,而已經被轉化成為我們的需要和與需要相關的情感。相較於直接宣洩憤怒,用以上的步驟來表達情感與需求,是多麼需要勇氣,同時也是多麼有效的行動啊。

親愛的有書書友們,到今天為止,我們就將《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讀完了。

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溝通,但不是人人都會溝通。對照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可以查漏補缺,發現自己溝通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從而在不斷地運用與練習當中,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交流方式。

書中還有很多盧森堡博士在進行非暴力溝通教學時候遇到的例子,能夠加深大家對於溝通方式的體會,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研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