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评有感,意韵无限

雪原林子老师虽然没有从政,却深谙官场之道;虽然没有涉足板话,却对板话艺术颇有造诣。她的这篇美评从研究板话艺术入手,细腻地剖析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将原作的未尽之意深挖细凿,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多姿,诩诩如生,从而将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的欣赏境界。其评论内容紧扣原文主题,精心展开二度创作,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其语言亲切朴实,恢谐幽默,令人有耳目一新、如饮甘泉之畅;其论点鲜明犀利,一目了然,充满了正能量,体现了正义感,显示了文学的魅力,起到了引发共鸣,震憾心灵之功效;其文笔流畅,文采飞扬,条理清晰,纲举目张,让人不由得拍案叫绝,高歌陈唱!

用板话写接访---浅评小溪细水老师板话作品《接访记》

读评有感,意韵无限

时值早班高峰期,单位人员却不旺。

正找保安问情况,门外闯进俩女郎。

故事就这样开篇了,时间、地点、人物,蒙太奇般冲击着读者的视觉,阅读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俩女郎?干什么来了?怎么还是闯进来的?咋一看题目,接访记,我便有些茫然。其一,对接访知之甚少,其二,对信访,上访,缠访,闹访时有耳闻,并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偏颇的印象,而这类案例又多是通过新闻披露、焦点访谈之类的多媒体来了解和认识的。作者要用板话来写接访,能说得清、道得明吗?因着一个"闯"字,我好奇地走进了板话《接访记》,就随着这流水潺潺的韵律,一读到底,酣畅淋漓,结果是释然,感慨,钦佩。

老实说,我对板话了解不多,还是读了作家娄炳成先生的一篇研究板话的论文,才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板话,这一独特的曲艺艺术品种,以成熟的面目出现,已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了,但它却是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命名的",从《李有才板话》问世至今,板话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由俗走向雅,又在雅中透着俗,已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家喻户晓的传统艺术形式了。用快板的韵辙,有板有眼说出来的话就叫板话。它来自人民大众,讲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大实话,其表现形式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长短句,最长的句子有十六字之多,但以七言为主,不论何种句式,完全根据作品所要反映的内容需要来决定,看似随意,却很有章法,读来很有节奏感,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今天,板话已走向网络,直面现实,以黄玉庆老先生为代表的现代板话已经在中国独树一帜,其弟子个个都是文采卓著,小溪细水老师便是黄老的得意弟子之一。"他的悟性很高,又特别善于钻研,在作品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琢磨、文字语言的提炼上,都下了一定的功夫;尤其是在学习和传承师傅一代板话传人、当代板话大师黄玉庆老先生的板话创作上,具有独到的心得体会,走出了一条很正的路子。"因着这么多板话人的努力,现如今的板话已成为雅俗共赏的民族艺术瑰宝,更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曲坛奇葩。

一韵到底,字字珠玑,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要想写好板话,必须要有来自于生活的素材,有了素材还要删繁就简,布局谋篇,找出最恰当的句子,最关键的词语,用板话的形式表达完整,而且还要押韵,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尤其是一韵到底,作者若没有生活经历和感悟,没有丰富的文字积累和坚实的语言基础是断难写出来的。在作品《接访记》中,作者采用七言短句形式,仅用98个字就把一场车祸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也让读者一下子记得牢牢实实,过目不忘,这是其他体裁的文学形式难以望其项背的。

人物关系理顺畅,上访事由说端详:

年轻少妇是甥女,年长女士为姨娘。

外甥女婿开货车,家居东北黑龙江。

受雇车主跑营运,往返广州日夜忙。

轮流驾车连轴转,困乏至极车内躺。

途中行至临沂段,适逢浓雾锁阳光。

疲劳驾驶神惚恍,迎头就把前车撞。

车主昏睡撞重伤,司机当场命殒亡。

由疲劳驾驶引发的一场车祸,外因是"浓雾锁阳光",内因是司机"连轴转",从"困乏至极"到"昏睡",终因"神恍惚"而酿事故,由此而成为全篇上访、缠访、闹访的成因,更成为接访的难点和瓶颈,也自然成为板话创作的重点与戏眼。通篇板话精练简洁,朗朗上口,语言朴素口语化,容易记住,也容易理解,加上"ang"音做韵脚,一韵到底,就在不经意间,读者美美地享受在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里,随着这个韵律,把故事的开头,过程和结尾了解得清晰明了。作者叙事抒情,读者同震共鸣,彼此感染互动,相互心照神交,其情融融,其乐淘淘。我们不能不赞叹板话的魅力,既有小说的情节,又有散文的神韵,亦不失诗歌的浪漫,独特而又平实,简洁而又细腻,于细微之处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心动情来,难以忘怀。

读评有感,意韵无限

作者在描写俩女人的闹访时,仅用了寥寥数语,就把她们的"闹"描写得淋漓尽致。"吃饭随我进食堂,要求四菜加一汤,晚上合衣沙发躺,我则乘车去巡防","一言不合气满腔,指桑骂槐损爹娘"。再来看对"缠"的描写,"上班我要忙公务,娘俩稳坐把神养。我若外出办事情,二人留守不退场","奔走出入各机关,堵门拦车把路挡"。读到这里,读者没有忘记在开篇时,这娘俩就把接访的人都逼成了"开始还有人接见,后来借故全跑光","进出不经楼门口,驱车地下停车场。车停就把电梯上,将俺楼外晾一晌"的尴尬场面。人若逼急,可以跳墙,可以上房揭瓦,尤其是女人,撒泼耍赖那是真让你无法招架的。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她们耍"赖"的?"车主愿赔五十万,司机亲属往上涨。姨娘昧心出歪计,诬称车主驾车撞。"就是这样的两个上访者,遇到哪个接访的人也会心里打怵,纵有百转柔肠,千般同情,剩下的只是万般无奈。如何接访,摆在作者面前的是两个如此蛮缠的女人,合起伙来非要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假的说成真的,还要把无辜的人送进监狱方才罢休。上访也会走火入魔,居然还真有人着了迷。作者首先是同情她们的遭遇,"我若将其推出门,娘俩势必更绝望。化解纠结靠真情,尊重人格暖心房。"其次是作者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不是推诿回避,而是"主动迎向前","不厌其烦"地用法制理念引导她们走正确途径,走法律程序。学法三天,让她们先懂得法理法规,依法上访,知理明义,彰显正能量。可谁知"学过三天气氛变,娘俩交书罢课堂。"这句的描写精妙之处就在于读者本以为这回终于可以息访了,可是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她们"意欲拦截大领导,再把诉求重主张。"读者原本放下的心又再次被悬了起来,更觉得这两人难缠,顽梗,反衬出接访的难度和艰辛。再次是作者对她们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心,以理服人,最后终使娘俩猛然翻悟,羞愧难当,打点行装,起程回乡。

终有一天拦住我,说是启程回家乡。

嘱其维权走正道,切莫流浪再窜访。

娘俩听罢脸发红,道声再见把手扬。

目送人去身影远,感慨唏嘘生联想。

倘若厚德伴善行,何来身心受重创?

真诚希望两女士,端正态度莫迷惘。

这个充满曲折坎坷的接访终于息访了。我们不得不折服作者的正气凛然,爱心满满,依法接访,不厌其烦,钦佩作者极强的责任心与厚德真诚。从"一人拉我一只膀",到"有意回避四处藏",再到"终有一天拦住我","道声再见把手扬"。这娘俩就好像是走在雾霾天里看不见阳光,迷失了方向,作者就是那个拨雾驱霾的引路人,引导她们走正路,化矛盾,信法律,遵法规,用诚意感化人心,用正能量打动人心,最终以坦荡公道的心征服了顽固不羁的心,以善良宽容的心唤醒了重创失落的心,化干戈为玉帛,融坚冰为溪流。以人为本,以法为纲,以实为据,以和为贵,心系百姓,情注上访,令人敬重,值得颂扬。

接地气,有才气,聚人气,扬正气。小溪老师曾在给文友的一个回评中这样写道:"板话源于草根,来自民间,土得掉渣,俗得可爱。虽鲜登大雅之堂,却因大俗而成其大雅,倍受大众所喜欢,也为文人所乐见"。他在论坛发表的这几篇板话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写老百姓的事,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像接访这种题材其实不太好写,没有亲身经历,没有感悟升华就无法把握好人物的内心,很多细节描写也就无法捕捉得那么细腻准确。"作为一代板话传人、当代板话大师黄玉庆老先生的弟子,学习黄老先生的板话创作,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学习他老人家对板话语言的炉火纯青的运用。黄老的板话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是从老百姓的口头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鲜活的民间语言,是真正的人民大众的语言"。小溪老师正是秉承黄老的这一理念,在写作上精雕细琢,大开大合,叙事说理,诙谐幽默,简繁得当,情节曲折,体现了高超的文字驾驭力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其主题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抑恶扬善,气贯长虹,充满了正义感和正能量;其文笔行云流水,飞瀑落潭,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们在笑声中深思,在思考中启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境界。

《接访记》犹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既愉悦了读者,也丰富了网坛,以大俗成大雅,于细微处见真情,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都日臻成熟,给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美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扬,也备受同行们的关注和欣赏。我们期待着小溪细水老师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板话作品,让板话的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为文学论坛这座百花园的繁荣昌盛增彩添色!

读评有感,意韵无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