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長薦讀」機關公文語言怎樣才算美

新鄉檢察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習慣了快餐閱讀的人們,如何才能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採擷出有價值的吉光片羽?

市檢察院檢察長許曉偉用他的學識眼界和人生閱歷,從茫茫文海中帶來一些他所欣賞和推薦的好文字。來看看,是否也能引起你的共鳴。

即日起,“新鄉檢察”官微將開設專欄《檢察長薦讀》,每期刊發一篇許曉偉檢察長推薦的文章,邀請大家一起細讀品味。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機關公文語言怎樣才算美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機關公文作為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表達意志、傳遞信息、辦理公務時使用的書面文字工具,是實現黨和國家管理與發展的重要載體。同時,機關公文還是衡量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機關整體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高低的尺度,也是黨、政、群和企事業單位的機關形象、文化素養與美學修養的一個重要縮影。因此,機關公文既要在講究實用性的前提下講究可讀性,又要在注重思想感情表達的同時追求文采,以美的語言體現機關公文深刻的思想,構造機關公文美的意象。基於此,筆者認為機關公文(以下簡稱公文)在追求文采,以美的語言表達方面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公文語言要以“莊重”為美

公文莊重嚴肅,一字千斤,必須字斟句酌,用詞貼切,分寸感極強。我們起草的文件、領導講話稿等各種公文,涉及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關係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體現不同階段的決策部署,指導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行為,絕非個人情感、個人文字、個人作為。理應慎而又慎地以莊重的語言,反映這一理論與實踐的歷史留存,反映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足跡,反映廣大幹部群眾思想解放、崇尚文明的深化進程,反映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決策部署的具體措施,從而以公文語言的擲地有聲體現公文內在的莊重,以公文內容的威嚴公正要求於民、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二、公文語言要以“樸素”為美

語言要質樸自然,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愈是真理的愈是樸素的。遣詞造句注重通俗淺顯,字斟句酌體現樸實無華。公文融論理和說明為一體,富有直接操作性和指導性,它不容許華麗玄虛的詞句,看重的是以準確、鮮明、精煉的詞句達到返樸歸真的境地,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意境。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文采是來自思想而不是來自詞藻”。樸素的語言表達真實的內容、反映豐富的內涵,也體現深刻的思想,樸素的語言說理清晰明暢,讀來朗朗上口,在情真意切中自然而然達到淺中見深、表中見裡、平中見奇的效果。所以,華麗的語言詞藻固然可以使公文增添文采,樸實的俗言哩語也能使公文熠熠生輝。

三、公文語言要以“真實”為美

公文以真實為靈魂。無論是何種公文都要以實為本,而不可嬌柔做作,言之無物,華而不實,更不能因文造情,因事遣詞,只有實才能體現真。一份好公文要有深入的調查研究,有翔實的論據說明,有準確的分析論證,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堅持實事求是,做到重實際,寫實事,講實情,說實話,求實效。還要因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而寫出真實,從而更貼近群眾,更貼近實際,更貼近生活。其語言就一定要準確無誤,經得起仔細的推敲,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經得起歷史的評判,堅決反對假、大、空。只能用實實在在的語言體現公文的厚重和真實,反映決策者的務實與真誠,雖然看似平談,實際上寓意深遠,雖然樸實無華,實際上意味深長。

四、公文語言要以“深刻”為美

公文不僅描述事物的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質,更好的為領導決策和決策的貫徹落實服務。必須以深邃的思想內蘊,找準問題的要害,抓住事物的本質,突出重點,兼顧全局;因事論理,做到有感而發;把握規律,做到鞭辟入裡;闡述深刻,做到以點帶面。力求站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前沿,抓住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關鍵,把握工作大局,想領導之所想,參領導之所需,謀領導之所求;力求融入對現實問題的理性思考,做到思想深刻,分析深入,從現象看到本質,從個別窺見一斑;力求發現和總結事物的規律性、哲理性,及時準確指導、推動各方面的工作。

五、公文語言要以“新穎”為美

創新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在公文的語言運用上也要堅持創新。與時俱進,要講新話,特別是敢於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這就要求我們下功夫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所需要的成份,從古人語言中獲取有生命價值的東西,提高語言的駕馭能力和表達能力。用語言的“新”反映發現問題的新方法,分析問題的新思路,解決問題的新對策,振聾發聵,引發受眾的濃厚興趣,增強公文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公文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

六、公文語言要以“精煉”為美

公文不是長篇大論的文章,也不是情節曲折的小說,它的表現形式決定了語言要精短、詞句要精當。唐代詩人杜甫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魯迅先生講:“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寫小說的材料縮成速寫,決不將速寫的材料拉成小說。”我們在撰寫公文時也應如此,只要將問題的成因和解決的辦法闡述清楚、深刻即可,寧可少些,也要好些,做到文約而事豐,言簡意賅,起畫龍點睛作用,十分精煉而不累贅,詳約明斷,忌諱拖泥帶水。古代文藝理論家劉勰認為公文應“隨事立體,貴採精要”。由此可見,公文的文字的繁簡沒有定規,應該各隨其宜,做到簡而不陋,繁而不蕪,言盡意止,崇簡摒繁,短小精悍,才能以高度的概括,準確的表述、簡練的記敘和精闢的論說,將公文錘鍊成“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的精品。

七、公文語言要以“氣勢”為美。

公文作為一種應用文,自有其獨特的語體,真正審美焦點集中於氣勢。我們在撰寫公文時,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的脈搏,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胸懷全局,卓有見識,以“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態度,以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高瞻遠矚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的胸懷,使文章內容與作者感情和公文結構高度統一,通過語言的或長驅直入、勢如破竹,或鏗鏘有力、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抑揚頓挫的力度和氣韻,表現出一種氣壯山河的豪邁和壯美,使公文因有撼人心魄的真切而技壓群芳,因有勢拔五嶽的氣概而蕩氣迴腸。

八、公文語言要以“準確”為美。

公文的語言表達能否做到準確無誤,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準確,就是要在公文中用詞貼切,推理嚴密,每個詞,每個句子都要認真斟酌,用詞不能含糊不清,還要在選字用詞上有“分寸”,這是公文語言的一個重要標誌。要認真推敲,精選最恰當的詞語,貼切地表達公文意思,要精心辨析詞義,特別要仔細區別近義詞在含義和用法上的細微差別,否則會出現用詞不當的毛病,褒貶有別,把握有度。使用稱謂語要準確,正確使用常用語,如:人名、地名、機關名、事物名等,正確使用彈性語,如:基本上、一些、一般、個別等,正確使用時間語,如:今年、明年、本月、最近、近些年等;對事物名稱的表述要規範,如:“縣團委”應為“團縣委”、“人大”應為“人大常委會”等;同時還要正確使用數字和標點等等。當然,我們追求公文的語言美,絕不是刻意將公文寫成美文,把語言技巧置於思想內容之上,那就有損於公文的真正價值。因此,公文的語言美必須服從服務於公文價值的體現。

在遵循公文寫作一般規律的前提下,儘可能追求一種獨特的語言風格,把公文寫得新穎、活潑一些,使公文樸實而不死板,優美而不浮躁,通俗而不膚淺,準確而不雕琢,真正達到無心於文美而自然成美,不務文美而文美自彰。

「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检察长荐读」机关公文语言怎样才算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