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統治者用儒家思想管理自己的國土?結局怎麼樣?

草民2號


二千多年前,東周式微,就是社稷難保,開始了有“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陰陽五學等百家紛紛著書立傳,當時稱為“庶民亂議”,包括以後成為“萬世師表”孔子。孔子當時帶領自己的學生周遊列國,推銷儒學要恢復周禮。可惜當時都需要富國強兵,有利於爭霸,沒有人希望恢復周禮,所以孔子四處碰壁。

漢高祖劉邦時,儒生多次求見劉邦,被劉邦侮辱,劉邦認為儒生“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只會耍嘴皮子。從漢高祖、惠帝、呂氏、文帝、景帝都採用了黃老之學,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劉徹時,國力開始強盛,儒學開始興起。

大儒董仲舒將道家、法家、陰陽五學融入到儒家思想中去,加以改進,形成了“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衛綰、竇嬰等幾位丞相都去聽他授課,丞相們將董仲舒推薦給漢武帝,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武帝接受了儒學,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術”就是騙術。董仲舒在縣以下的地方開辦太學院,將漢字、漢姓、漢文化、儒學傳授給普通庶民。

司馬遷的啟蒙老師是孔子的後代孔安國,他在年輕時經常去聽董仲舒講課,周遊列國以後為寫《史記》奠定了基礎。他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梳理上古帝王們得血緣關係。由於秦的祖先是西戎,一個西戎將周朝講禮儀的諸侯國給滅了,儒家們認為這是大逆不道。所以,在《史記》中秦始皇是負面的形象,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楚漢相爭,劉邦獲勝建立漢朝,司馬遷為了各庶民和各地區自己認同始祖都同出一源,這個源頭就是炎黃,目的就是為了漢朝的大一統,這個大一統為中華民族在二千年來在這塊土地上奠定了基礎。

西漢、東漢共四百年,儒學的推廣,大量的漢字、漢文化、漢姓出現,並且伴隨著大量的神話出現。譬如: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女媧、神農,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人首,神農是人身牛首。五帝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些都是儒家傑作。到了東漢,漢光武帝將”易、書、詩、禮、春秋”作為五經;宋朝時將“孟子、大學、中庸、論語”作為四書,這些孔子的儒學都是從周禮中“巫、史、祝、卜”中分離出來的。

中國的歷史是儒家文化的歷史,儘管在二千多年裡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族群,但是它的歷史作用有許多負面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化,儒家文化將被我們的後代所拋棄!


張律明


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為中國封建社會確立儒家學說為核心的統治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儒家作為正統思想佔據主導地位且影響深遠。

而真正運用貨真價實的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的,我認為只有大唐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李世民講究的‘’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正與先前的儒家創始人孔孟之道理念相吻合。早先的孔子主張:君主要以身作則,提倡君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主要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臣民,影響精神文明和社會秩序。並把‘’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視作最高政治境界。反對暴君苛政,要關懷國計民生,輕徭役薄賦稅富民教民。李世民的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見識,也與孟子提倡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相呼應,明德至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李世民能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同心勵精圖治,納諫從善持盈保泰,出現了大唐朝堂之上無貪官汙吏,監獄之中少罪犯囚徒。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貞觀盛世。

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但董仲舒提出的君為臣綱,迎合了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突出了君主的專制淫威,要求臣民只能肓目順從。而到了南宋朱熹篡改《大學》,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之中的親民改做新民,意義大變進而道理相反。親民是指把個人的道德、功業成就回報社會,投向人間,親近人民而為民服務,做到已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做到窮則獨善其身,富則皆濟天下。新民是指要求臣民革故鼎新,絕對服從君主領導。大有喧賓奪主的味道,改變了孔家店原來的產品,摻入太多的冒牌貨,思想的禁錮和麻痺,使漢唐以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和思想開放的智慧受到障礙,限制自由就會消磨盡天下英雄氣,也由此種因造成中華民族與國家的積貧積弱。而輕蔑民眾,賤踏民權,更使統治權貴放任不羈,肆無忌憚就會窮奢極欲,循私枉法則能貪汙腐敗。象晚清的慈禧為了保住自已的榮華富貴所傳言的‘寧與外夷,不予家奴’,還有訓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終致中國淪陷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也導致清王朝的分奔離析、土崩瓦解,清朝覆滅。


德厚致遠


提問者是明知故問,想思考那些問題呢?又沒有想到合乎邏輯的問題句表述,所以有了一個相對結局發表意見的表述。

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至清王朝結束,不都看在眼中嗎?建國後,經歷毛的批判之後,又在高喊恢復。為什麼?兩千年的歷史長河看,算不算長呢?覺得看得明白的人說,孔子就是偉大;覺得有疑慮思索過的很少數人,困惑、朦朧、不知味在五行屬那個。是不是這樣,卑人是這樣揣度的。

第一,“獨尊儒術”導致的抱集霸佔道德社會現象,客觀上就是兩千年的歷史長河。怎麼看這兩千年?拿出自己評價容易,拿出客觀的評價恐怕不容易。

第二,期間的長久王朝不過三百年,這是週期率問題,也是黃炎培的思考,不過如此。但是,不超過傳說的夏商周三代時間,是不是無聊呢?請思考。

第三,“獨尊儒術”兩千年,促進社會發展的那些,又阻礙了那些,妨礙了那些,要認真客觀對待。

第四,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是否有點中篇小說的感覺,需要不需要擴長到四千多年呢?甚至擴長至一萬多年以來“歷史長河”比對呢?確實難啊!

第五,孔子“儒術”萌芽導師一一“周公”之法,是否要認真研究一下,孔子看懂了多少,學得多了,應用如何?這個問題是否多餘。請斟酌。

第六,由此觀察自孔子周遊列國至“獨尊儒術”前的整個失利社會現象,能看到什麼?又看不到什麼呢?考慮一下。

第七,“周公”之法,之前的商代統治法,再之前的夏代之法,萌芽的那個“禪”和“讓”歷史社會原象法,是否需重新解釋評價呢?商待。

多言了,大約如此。再多言,必失。

見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