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報導九:安全環保由被動轉主動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報道九:安全環保由被動轉主動

安全環保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改革開放40週年間,我國石油和化工安全環保經過了跌宕起伏的曲折歷程,既有整體形勢向好,也有階段性惡性事故高發和反彈。究其原因,雖然相關政策、制度及標準不斷完善,綠色清潔生產、安全智能化技術不斷創新突破,但“人”這個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重視落實程度差異很大。

改革開放初期,企業界普遍重效益,走的是先汙染後治理甚至不治理的路子,無論是“三廢”治理技術還是清潔生產技術,都還比較落後。同時,那一階段安全管理粗放,講求投資省、建設快、膽子大、掙快錢,跑冒滴漏等隱患嚴重,是傷亡事故高發期,出了事故缺乏分析,也沒有隱患整改,致使安全事故簡單重複的現象突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化工行業非公有制企業數量激增,中小企業多、老企業多,安全生產基礎薄弱,長期處在事故易發期;億萬農民工湧向工業和製造領域,但卻缺乏相關培訓,成了低素質、低技能的廉價勞動力;化工部的撤銷,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業安全生產的監管。這些客觀因素都大大增加了安全環保管理的難度,雖然安全環保形勢有所改觀,但階段性安全事仍故時有反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多部安全環保法規相繼實施,監管體系和力度有所加強,原有簡單粗暴的發展模式無以為繼,倒逼業內企業不斷轉變理念觀念、自主調整產業結構、加大安全環保投入、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40年來,我國安全環保生產政策法規逐步健全、標準制定以及監管機制建設都取得了很大進展,行業安全環保的“紅線”逐漸清晰,為企業開展工作和管理部門執法提供了依據準繩。期間,我國陸續出臺新舊版《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職業病防治法》等基礎性法規,出臺了環保“三同時”、安評環評能評、定量考核和安全環保目標責任制、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等政策。僅在化工行業,截至目前就頒佈施行了100多個行業安全環保法規,此外還制定實施了300個以上的安全環保安全標準,編織起日益完善的安全環保管理和規範體系。比如,聚氯乙烯等17個重點行業相繼出臺了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氮肥、磷肥、農藥、塗料、染料等諸多行業水汙染物排放標準發佈。

尤其是2010年以來,針對產業快速變化而監管法規標準等滯後的問題,一系列創新升級的政策和制度相繼出臺,比如相繼出臺了大氣、水、土的“十條”規範;新環保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環保費改稅、安全生產責任險、排汙權交易等創新性制度安排接續推出;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汙許可證逐步發行,重化工企業“退城入園”規劃出爐。此外,隨著近期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啟動、實現全國覆蓋,環保常態化機制已逐步建立,環保黨政同責的制度剛性更加嚴格。

在管理和制度升級完善的同時,以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升級為支撐的石化業綠色發展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上世紀90年代,石化行業重點領域積極以安全環保為核心調整結構,如氯鹼行業鼓勵發展汙染小的離子膜法燒鹼,淘汰有汞、石棉絨、瀝青煙霧汙染的水銀電解槽和石墨陽極電解槽。農藥行業鼓勵發展仿生農藥和高效、安全、低殘留合成農藥,淘汰排汙量大、對作物有汙染的低效、不安全、高殘留農藥。鉻鹽行業按照實行生產大型化、集中化的要求,全國原有的幾十家生產廠經過整頓關掉50%,保留下來的工廠採用焙燒新技術進行改造,鉻渣生產量減少1/3。另外,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概念萌動,如中心城市化學工業的外遷和以化工園區建設為核心的化學工業集約化。

在安全管理方面,太多血和生命的代價,倒逼安全監管和安全認知理念全面升級,“安全第一,預防為主” “以人為本”“本質安全”等理念和安全文化已深入人心。另外,目前多元化的安全生產投入制度也已經初步形成,國家投入顯著加大,企業足額提取安全生產保證基金已形成制度化。

在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業內重點企業也發揮了很好的引領和榜樣作用。如中石化投入巨資在全系統推廣節能、節水、減排技術,2008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05年累計下降14.3%,外排廢水絕對量減少21.5%,外排化學需氧量絕對量減少13.2%,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汙染減排目標。“十一五”前3年,中石油用於安全環保隱患治理的直接投入接近400億元,各項安全環保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成績。(魏少平)

(更多內容請訂閱《中國化工報》,郵發代號1-44,或下載中國化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