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关于“暑假”那些事,如何预防假期综合症?

「雁过留声」关于“暑假”那些事,如何预防假期综合症?

专栏介绍:

[雁过留声]是我给家长朋友分享文章的专栏。有时分享别人的文章,有时也发自己写的文章。此专栏于周三发布,期盼家长朋友留言,以示支持和鼓励!想看什么内容的文章也请告诉我们。

「雁过留声」关于“暑假”那些事,如何预防假期综合症?

宝贝们盼望的暑假来咯!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暑假在有些家庭眼里,已成为教育的另一个“短学期”,只不过这个“短学期”的学习场地变成了不同的教育机构和培训班,课程安排者由老师变成了家长。

当然,也有工作比较忙的家长,发愁的只是把孩子安放在哪儿,对整个暑假应该怎么好好度过毫无想法。这可能就是暑托班火热的原因吧。

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付出一定有关联,但并不一定全是正关联。“完全放任不管”与“精心设计安排”的家庭教育结果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但“用力过猛”且“充满焦虑氛围”的家庭教育也必然会“事与愿违”。

什么是刚刚好的家庭教育设计呢?

想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 为什么放暑假?

  • 如何做才不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

  • 选用哪些方式过暑假?

  • 如何安排时间,才能做到兼顾各种需要又可避免“假期综合症”?

关于暑假那些事,很有趣

中西方各有说法,中国的暑假起源说,充满传奇色彩。

一说源自鬼谷子。原来不叫“暑假”,叫“塾假”。传说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旷世奇人鬼谷子――王禅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捭阖之术,于云梦山鬼谷洞教徒授艺,鬼谷洞内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会喷涌而出,充满整个洞穴,从而无法上课,鬼谷子只好放假,任由弟子们走向社会,实践所学。“放暑假”也就从此开始,沿袭至今。

西方的暑假由教育家推动,影响全球,延用至今。

十九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家Horace Mann(霍瑞思·曼)等的推动下,美国进行教育改革,如统一教育制度,学校放暑假是其中一项,得到医学及心理学界的支持,他们认为学生长期「受压」,不利成长,而且夏天挤在一起,容易滋生传染疾病。经过半个世纪努力,加上社会条件成熟,水到渠成。美国转型工业社会,交通成本降低,中产兴起,一到夏天,父母带著子女渡假,学校空空,放暑假的阻力减少。二十世纪初,放暑假成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并影响全球。

霍瑞斯曼高中是全美排名第二的高中,以这位著名的教育家命名。

无论是中国的传说还是美国教育家的推动,放暑假都含有最本质的教育思想:

  • 从认知上看,学生的确需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在学校里系统的学习知识,但学习不能停留在纸面,多出去走走看看

    ,感受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才能真正将知识融入血液,成为自己作为“人”的一个部分。

  • 从心理上看,有张有驰方能长久。漫长的学期,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处于一种长期“压抑”的状态。老师的休养生息,可沉淀自我、反思总结,利于老师的自我成长与提高;学生的休养生息,可开阔眼界、丰富生活经验、找寻自我,利于学生全方位的自我领悟与心理调适。

  • 从身体上看,避免极端天气对人体的伤害,顺应大自然的安排,养精蓄锐。

总的来看,符合基本教育规律的暑假关键词有:见世面、多实践、放松、静心思考、自我领域、自我成长。

怎么做才不违背放暑假的教育初衷呢?

在资源如此丰富的今天,符合以上关键词的活动真是太多了,我们不谈可以做什么,只谈不可以做什么吧。

这样过暑假不可取

把暑假生活排得满满当当,把暑假变成一个“短学期”

孩子在暑假中完全没有得到休息,又紧接着进入下学期,虽然不需要暑假进入新学期的过度,不会有假期综合症,但孩子会养成“书本学习型”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现在,有不少大学生、甚至职场新人,成为“考证狂人”;一个接一个地考证,但从不想想考证用来干什么,这些证也派不上用场,考完很长时间不用,学的知识又一个接一个忘掉。就跟这种“书本学习型”的生活方式有关。

把孩子全权交给“暑托班”

大多数暑托班都会排上一个课表,表面上看跟上学差不多。其实,从暑托班教育机构的人员配置来看,也只不过是一些暑假实习的大学生,没有经过任何教育知识的学习,基本也就安排一个场地,让孩子在一起写写作业而已。

其实,很多家长也都知道,所谓暑托班,就是找一个看孩子的地方。双职工、比较忙的家长这么做也是无赖之举,但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尽量在休息日带孩子外出游玩。地点可多样化,既有增长知识的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以及各种体验馆,也有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孩子自己点的“超爱”的某地、某活动。

最好是能够父母双方将年假调在同一时间,带着孩子做个短期旅游,领略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我倒不完全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的确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阻碍孩子发展的潜能。

我们公号曾做过一个专栏[漫步成长],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点击专栏名称阅读。

把旅游变成“游学课”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大家都听说过,这档节目还引发了亲子游热。为什么这种形式这么受欢迎呢?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点,形式自然、生活化。

虽然活动形式、主题是事先设定好的,但过程是自然发生、父子亲情的自然展现。

第二点,不要预先设定结果、不要躲避面临的矛盾和冲突。

挫折和困难是亲子共同成长的良机。我不写“孩子成长”,而写“亲子成长”,因为家长也是第一次从事“亲职”,每一个认真做家长的人都会有“与子成长”的体会。

如果你把任何一件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事情,都看成“亲子成长的良机”就不会给自己强加那么重的压力!事情的发展不如自己所料,旅游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都没关系,全家人共同经历了,我们勇敢面对了,度过了,完成了,亲子就已经在共同成长。

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老师,为旅游设什么教育目标、任务。当然,一次旅游结束,我们确实会有很多教育方面的目标达成,但这些绝不是预先设定好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孩子自发的好奇心、家长的经验、生活体验的分享来实现的。如果家长在出游前能做做功课,了解与旅游地相关的一些知识、历史故事和传说就更好了。

如何安排时间,避免假期综合症

“假期综合症”是通病,要避免的关键点是对时间的安排。我将时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好习惯的养成,第二类是偶尔的放纵,第三类是旅游,第四类是全自由。

好习惯的养成

比如,早读。背英语单词、成语、古诗等;睡前或午后阅读。如果上学时孩子已养成此习惯,切莫因暑假而中断。当然,如果因学习任务重而没有坚持的习惯,暑假也是一个难得的培养期。习惯一旦养成,孩子便会深入骨髓,终生受益。不要害怕耽误这半个多小时,没有什么学习任务是连这半个小时也耽误不得的,但这半个小时的坚持,可能就会成为未来孩子异于他人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竞争已成为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我想表达的是,其结果并不会因你的焦虑和患得患失而变得更好,相反,会因小失大)。

偶尔的放纵

如前文所述,暑假就是一个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时间。虽然我们知道早睡早起好、生活有规律好,但偶尔的放纵一下自我,比如:外出游玩晚了点、偶尔睡个大懒觉也未尝不可。总之,暑假不必像上学那样,可以让孩子有机会体验一把“什么叫玩得痛快、什么叫尽兴”。这种体验是真正的放松,

它能将疲惫、厌倦归零,当孩子重新回到常规生活中,会更有效率。

旅游

旅游时间是最无规律的,作息时间完全依照行程安排而设定。旅游时间还具有与日常生活差异巨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异于日常,才让人向往和期盼,同时也是调理人的自身状态的一种方式。一成不变、乏味都是普遍性压力源,与日常差异越大,调理效果越好。

因此,旅游除了上述拓宽眼界、自然中学习、丰富人文情怀等好处外,还是释压解压、身心调理的最好方式

全自由

全自由时间,就是孩子可以完全自主支配的时间。也就是在“惜时如金”的家长眼里,“被浪费”的时间。当一个人在已知的规定下生活时,他就像机器一样,被安排用到脑力、体力、情感的方方面面,至于这件事是不是他想做的、他做时觉不觉得吃力、能不能感受到快乐,都没有机会给到他去思去想。这种生活状态一长,他就变成了传送带上的一个物件,去到哪、在哪停下、被包裹成什么样完全不由自己。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很容易在这种氛围中被封存、固化。

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就连在大公司机制运作下的员工,也处于这一状态中。就像被催眠,即使你不断呼唤,也无法醒转,其实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知道、都在内心深处呼唤自我:“快醒来、你不能这样!”但就是无法唤醒。

如果你不想孩子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真的真的不要害怕“浪费时间”,其实这个时间在上学时能有最好,如果实在无法做到,在暑假真的给孩子好好补上。给孩子一个时间、场地,准备一些必要的玩具、用具、文具等,然后在一旁、最好自己手上还做着什么轻闲的小事情,静静地照看着,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不要干涉、更不要打扰,你们之间的互相和交流的发起者一定是孩子,你是被动的、协助的、应答的。

不要指望,孩子能在这个时间里创造奇迹,放掉所有的期待和功利心,这个时间你才能无怨无悔的坚持下去,起码做完一个暑假。

最后,重点来了,避免假期综合症,只须做到以下三句话:

第一句:至少提前一周、最好提前两周,恢复上学的作息。

第二句:第二类“偶尔的放纵”和第三类“旅游”不要安排在这一两周里。

第三句:不要为没做到什么而焦虑,也不要为新学期的未知而恐慌。

相信“满血复活”的孩子正在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迎接新学期,那些暑假经历、体验、实践过程中的疑惑正等着新学期为他解答。

50个家庭的育儿难题

方方面面启发你

本号创建人刘鸿雁的家庭教育专著《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从其2000多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本书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入手,就“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

「雁过留声」关于“暑假”那些事,如何预防假期综合症?

天猫、京东、当当网可购

咨询、点播课程,提供亲子照

长按下方二维码【lhyxinli】

儿童心理成长的微信号:ertong_xinli,是儿童心理资讯和服务平台,欢迎关注。

问题快速查找:A叛逆,B爱发脾气,C固执,D嫉妒,E敏感,F急脾气,G磨蹭, H爱告状,I哭闹&耍赖

,J立规矩,K胆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别人东西,O教育方法,P做个好爸爸,Q入园焦虑,R不合群,S兴趣培养,T注意力,U性心理请关注本号后回复对应字母,如“叛逆”回复“A”。

点击“阅读原文”购《管束与放手之间》(刘鸿雁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