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無房族父親投資P2P爆雷,當年沒借父母錢買房,難道錯了?

“早知道這樣,就借父母的錢買房了。”

在深圳工作5年,已經成家但是還沒有買房的小張,談到父親把全部積蓄拿去投資一家P2P時,這樣說道。

老父親熱衷某家P2P,百萬積蓄不見了。。。

電話這頭,是不知如何安慰的小張;電話那頭,是沉默的父親。

2017年初,張爸最初接觸南京某某家,是禁不住業務員的推銷,就打了2萬在該平臺上。沒想到每月回報款還不錯,自此之後,張爸陸續投入錢財在該平臺。今年3月,某某家推出3個月的短期產品,張爸想想很快能把錢拿回來,一鼓作氣將全部積蓄投了進去。

就這樣,張爸在兩年時間裡,將130萬所有積蓄全部砸進了某某家。

今年5月,某某家每月準時到賬的回報款,遲遲未打到張爸賬上。幾天後,張爸前去門店打探,才發現某某家門店已人去樓空。。。

因為之前孩子們就並不同意老兩口將錢投入某某家,張爸擔心孩子的責罵,和張媽商量,瞞著孩子們。

一晃一個月過去了,本來就憂愁的張媽,發現張爸每天早出晚歸,回來就呆在臥室不說話,張媽害怕了,才把這件事告訴了小張和小張姐姐。

小張撥通了爸爸的電話,本來父女兩就不常聊天,叫小張安慰爸爸,更是不知如何開口,張爸彷彿猜到了小張來電的意圖,用沉默做著最後防線。

電話兩頭的人,只說了幾句話,就匆匆掛斷了電話。

“難道我沒有借父母的錢買房,是錯了嗎?”

小張本意讓父母安度晚年,沒想到卻是讓大家遭遇這樣的局面。

當年沒有借父母的錢買房,難道真的錯了?

如今小張在老家省城的姐姐已經趕回老家,小張則留在深圳。

2015年,準備結婚的小張,看到周圍的同齡人都開始考慮買房,於是也有了買房的打算。小張和男友商量,男友表示自己有30萬的積蓄,但是男友表示父母拿不出錢,要是女方可以出一些就考慮買房。

小張平日花錢大大咧咧,沒有什麼積蓄,這才給父母打電話,希望能資助一些。

張爸電話裡想了想,說到,“你姐姐買房也沒有要錢,都是你姐夫家給的,我給你買房,不好。我和你媽媽的錢,是準備養老,之後再給你們姐妹兩留點的,現在給你還不是時候。”

小張想了想,也沒有堅持。小張和男友打算自己再存幾年錢,靠自己的能力買房。

誰知2015年開始,深圳房價“一騎絕塵”,等小張和男友回過神來,房價已翻翻,本來想存錢買80平的大房子,結果現在連一房一廳的都買不起。

等小張想到先買小房子上車的時候,2016年又出了104新政。這意味著,未來在深圳想換房,就要付五成首付,小張和男友考慮,也許房價還會降一點的,就又繼續等待。

沒想到房價雖然沒有漲,但是也並沒有下降,而利率上浮,使得買房壓力又增大了一些。

今年7月底,深圳又出臺新政,個人買房3年限售。小張更不敢隨便買房了,還好房價這幾年比較平穩,只能老老實實繼續攢錢了。

真是一招錯棋,步步皆趕不上趟。

在深圳繼續工作的小張,憂心於積蓄盡失的父母,又回想起這幾年的經歷,禁不住問自己,當年,沒有堅持向父母借錢買房,難道真的錯了嗎?

六個錢包,從目前來看,有它的道理。。。

今年4月,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提出,只要六個錢包能幫你湊夠首付的話,那麼最好還是買房子。所謂的“六個錢包”是指丈夫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加上妻子的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共是六個錢包。

言論一出,戳中了很多年輕人的心,部分人認為現在房價太高,買套房竟然要掏空三代人的積蓄,是否值得?

雖然觀點讓民眾難以接受,但是“六個錢包”理論,卻顯現出“話糙理不糙”的特徵:

一方面,這10年來,工資漲不過房價已是事實。

深圳新房均價:2008年為12657元/平,2017年為54445元/平,10年間,新房房價漲幅為330%。

深圳社平工資:2008年為3621元/月,2017年為8348元/月,10年間,社平工資漲幅為130%。

用一個更形象的舉例:

2008年,深圳人買一套80平的房子,用當時的工資3621元/月存錢,不吃不喝需要23.3年。

2017年,深圳人買一套80平的房子,用現在的工資8348元/月存錢,不吃不喝需要43.5年。

另一方面,老百姓拿著大筆存款也擔心。

首先,公眾普遍認為“錢放在手裡,只會越來越不值錢”。同樣的100元錢,8年前去一趟超市,能提滿滿一塑料袋生活用品回來,現在去趟超市,也就夠買三四樣東西;5年前的商場裡,拿著幾百元錢,還能看看大衣;現在的商場,隨便一件大衣都要上千,兩三千也不稀奇。

7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重回“2時代”,同比上漲2.1%,環比上漲0.3%。生活成本在默默的增加。

其次,普通百姓投資渠道狹窄,還容易“折本”。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到的投資渠道有保險、基金、股票、P2P等,而低迷的股票熊市行情,以及頻頻“爆雷”的P2P,賺錢沒賺好,還把本錢“折”進去,像張爸這樣,遇到“爆雷”的P2P,所有積蓄“搭”了進去。特別是老年人,應對當下紛繁複雜的投資“吸引”,判斷力有限。

其實,深圳有房族普遍更大膽、靈活

與小張不同,深圳不少有房族,表現出比其他城市人更靈活、大膽的買房策略。

依靠“六個錢包”在深圳買房,可以說是不少人的選擇,特別是80後、90後,靠自身買房難以實現,靠父母出部分首付、自己還月供成為常態。

而除此之外,晶晶在上次聽了貝殼研究院院長肖小平老師的調查數據後,瞭解到深圳買房還有這些特點:

第一、深圳人買房,可能只為兩、三年

2017年深圳二手房交易中,有46%是出證時間未滿三年的房子。不少人的買房觀念是先上車,買自己能力範圍的房子,然後再出售換房,置換更大的房子。

第二、深圳人善用貸款,不愛一次性付款

據北京一家公司數據,北京有一半的人買房是一次性付款,而深圳一次性付款的人僅有7%。

一次性付款的比例在持續下降,到今年上半年深圳貸款購房的比例是93%。外地人可能無法理解深圳,他們說“為什麼深圳人這麼喜歡貸款,貸款不是要付利息嗎?30年貸款付的利息比本金還要高”,比如跟銀行貸200萬,三十年之後付給銀行250萬的利息,一共要還450萬。但這是成都人、北京人的想法,深圳人不是這麼想。

第三、不少人買了房,還選擇租房住

2017年9月關於租賃方面的調查顯示,24.3%的深圳租客在深圳有自己的房子,但依然選擇租房居住。他們可能考慮租金,也可能考慮地理位置。

第四、深圳人買房,不看現在看未來

肖老師舉了一個例子,A選項在市中心,有非常成熟的配套,未來看不到有太大的配套利好,但現在買進來住進去會非常舒適。B選項價格差不多,房子差不多,但現狀比較差,比如交通或其他配套都無法跟A選項比,但有一點,大家對它有比較好的預期,比如說有大空港、前海,請問你買A還是買B?大家都說買B,這就是深圳人。

其他都可以放一放,唯有家人是最重要

現在,小張姐姐已經回到老家陪伴父親母親。某某家老闆攜款跑路,當地警方已經對某某家進行立案偵查。

當小張仔細瞭解某某家後,發現這家機構就是以養老為誘餌哄騙老人上鉤,承諾在這裡投資一定金額,以後就可以在旗下的養老院養老。小張看到這些不免有些心酸,這才想到也有自己平時關心不夠的原因,要不她會早有察覺,要不父親可能也不會被“養老”兩字誘惑。

雖然和深圳有房族相比,當時的小張,並不算選擇了一條智慧的路。但是好在現在深圳房價還算穩定,小張攢錢買房的希望仍在。

而且借父母錢買房這件事來說,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晶晶也是剛好聽說了這個事例,和大家分享。

目前小張也表示,最主要還是希望張爸儘快恢復精神,走出陰霾。因為其他都可以放一放,唯有家人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