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无房族父亲投资P2P爆雷,当年没借父母钱买房,难道错了?

“早知道这样,就借父母的钱买房了。”

在深圳工作5年,已经成家但是还没有买房的小张,谈到父亲把全部积蓄拿去投资一家P2P时,这样说道。

老父亲热衷某家P2P,百万积蓄不见了。。。

电话这头,是不知如何安慰的小张;电话那头,是沉默的父亲。

2017年初,张爸最初接触南京某某家,是禁不住业务员的推销,就打了2万在该平台上。没想到每月回报款还不错,自此之后,张爸陆续投入钱财在该平台。今年3月,某某家推出3个月的短期产品,张爸想想很快能把钱拿回来,一鼓作气将全部积蓄投了进去。

就这样,张爸在两年时间里,将130万所有积蓄全部砸进了某某家。

今年5月,某某家每月准时到账的回报款,迟迟未打到张爸账上。几天后,张爸前去门店打探,才发现某某家门店已人去楼空。。。

因为之前孩子们就并不同意老两口将钱投入某某家,张爸担心孩子的责骂,和张妈商量,瞒着孩子们。

一晃一个月过去了,本来就忧愁的张妈,发现张爸每天早出晚归,回来就呆在卧室不说话,张妈害怕了,才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张和小张姐姐。

小张拨通了爸爸的电话,本来父女两就不常聊天,叫小张安慰爸爸,更是不知如何开口,张爸仿佛猜到了小张来电的意图,用沉默做着最后防线。

电话两头的人,只说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难道我没有借父母的钱买房,是错了吗?”

小张本意让父母安度晚年,没想到却是让大家遭遇这样的局面。

当年没有借父母的钱买房,难道真的错了?

如今小张在老家省城的姐姐已经赶回老家,小张则留在深圳。

2015年,准备结婚的小张,看到周围的同龄人都开始考虑买房,于是也有了买房的打算。小张和男友商量,男友表示自己有30万的积蓄,但是男友表示父母拿不出钱,要是女方可以出一些就考虑买房。

小张平日花钱大大咧咧,没有什么积蓄,这才给父母打电话,希望能资助一些。

张爸电话里想了想,说到,“你姐姐买房也没有要钱,都是你姐夫家给的,我给你买房,不好。我和你妈妈的钱,是准备养老,之后再给你们姐妹两留点的,现在给你还不是时候。”

小张想了想,也没有坚持。小张和男友打算自己再存几年钱,靠自己的能力买房。

谁知2015年开始,深圳房价“一骑绝尘”,等小张和男友回过神来,房价已翻翻,本来想存钱买80平的大房子,结果现在连一房一厅的都买不起。

等小张想到先买小房子上车的时候,2016年又出了104新政。这意味着,未来在深圳想换房,就要付五成首付,小张和男友考虑,也许房价还会降一点的,就又继续等待。

没想到房价虽然没有涨,但是也并没有下降,而利率上浮,使得买房压力又增大了一些。

今年7月底,深圳又出台新政,个人买房3年限售。小张更不敢随便买房了,还好房价这几年比较平稳,只能老老实实继续攒钱了。

真是一招错棋,步步皆赶不上趟。

在深圳继续工作的小张,忧心于积蓄尽失的父母,又回想起这几年的经历,禁不住问自己,当年,没有坚持向父母借钱买房,难道真的错了吗?

六个钱包,从目前来看,有它的道理。。。

今年4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提出,只要六个钱包能帮你凑够首付的话,那么最好还是买房子。所谓的“六个钱包”是指丈夫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加上妻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共是六个钱包。

言论一出,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部分人认为现在房价太高,买套房竟然要掏空三代人的积蓄,是否值得?

虽然观点让民众难以接受,但是“六个钱包”理论,却显现出“话糙理不糙”的特征:

一方面,这10年来,工资涨不过房价已是事实。

深圳新房均价:2008年为12657元/平,2017年为54445元/平,10年间,新房房价涨幅为330%。

深圳社平工资:2008年为3621元/月,2017年为8348元/月,10年间,社平工资涨幅为130%。

用一个更形象的举例:

2008年,深圳人买一套80平的房子,用当时的工资3621元/月存钱,不吃不喝需要23.3年。

2017年,深圳人买一套80平的房子,用现在的工资8348元/月存钱,不吃不喝需要43.5年。

另一方面,老百姓拿着大笔存款也担心。

首先,公众普遍认为“钱放在手里,只会越来越不值钱”。同样的100元钱,8年前去一趟超市,能提满满一塑料袋生活用品回来,现在去趟超市,也就够买三四样东西;5年前的商场里,拿着几百元钱,还能看看大衣;现在的商场,随便一件大衣都要上千,两三千也不稀奇。

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重回“2时代”,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3%。生活成本在默默的增加。

其次,普通百姓投资渠道狭窄,还容易“折本”。

对于普通人来说,想到的投资渠道有保险、基金、股票、P2P等,而低迷的股票熊市行情,以及频频“爆雷”的P2P,赚钱没赚好,还把本钱“折”进去,像张爸这样,遇到“爆雷”的P2P,所有积蓄“搭”了进去。特别是老年人,应对当下纷繁复杂的投资“吸引”,判断力有限。

其实,深圳有房族普遍更大胆、灵活

与小张不同,深圳不少有房族,表现出比其他城市人更灵活、大胆的买房策略。

依靠“六个钱包”在深圳买房,可以说是不少人的选择,特别是80后、90后,靠自身买房难以实现,靠父母出部分首付、自己还月供成为常态。

而除此之外,晶晶在上次听了贝壳研究院院长肖小平老师的调查数据后,了解到深圳买房还有这些特点:

第一、深圳人买房,可能只为两、三年

2017年深圳二手房交易中,有46%是出证时间未满三年的房子。不少人的买房观念是先上车,买自己能力范围的房子,然后再出售换房,置换更大的房子。

第二、深圳人善用贷款,不爱一次性付款

据北京一家公司数据,北京有一半的人买房是一次性付款,而深圳一次性付款的人仅有7%。

一次性付款的比例在持续下降,到今年上半年深圳贷款购房的比例是93%。外地人可能无法理解深圳,他们说“为什么深圳人这么喜欢贷款,贷款不是要付利息吗?30年贷款付的利息比本金还要高”,比如跟银行贷200万,三十年之后付给银行250万的利息,一共要还450万。但这是成都人、北京人的想法,深圳人不是这么想。

第三、不少人买了房,还选择租房住

2017年9月关于租赁方面的调查显示,24.3%的深圳租客在深圳有自己的房子,但依然选择租房居住。他们可能考虑租金,也可能考虑地理位置。

第四、深圳人买房,不看现在看未来

肖老师举了一个例子,A选项在市中心,有非常成熟的配套,未来看不到有太大的配套利好,但现在买进来住进去会非常舒适。B选项价格差不多,房子差不多,但现状比较差,比如交通或其他配套都无法跟A选项比,但有一点,大家对它有比较好的预期,比如说有大空港、前海,请问你买A还是买B?大家都说买B,这就是深圳人。

其他都可以放一放,唯有家人是最重要

现在,小张姐姐已经回到老家陪伴父亲母亲。某某家老板携款跑路,当地警方已经对某某家进行立案侦查。

当小张仔细了解某某家后,发现这家机构就是以养老为诱饵哄骗老人上钩,承诺在这里投资一定金额,以后就可以在旗下的养老院养老。小张看到这些不免有些心酸,这才想到也有自己平时关心不够的原因,要不她会早有察觉,要不父亲可能也不会被“养老”两字诱惑。

虽然和深圳有房族相比,当时的小张,并不算选择了一条智慧的路。但是好在现在深圳房价还算稳定,小张攒钱买房的希望仍在。

而且借父母钱买房这件事来说,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晶晶也是刚好听说了这个事例,和大家分享。

目前小张也表示,最主要还是希望张爸尽快恢复精神,走出阴霾。因为其他都可以放一放,唯有家人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