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今年春拍,翦淞阁再度与北京保利携手合作,隆重推出:“翦翦风——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翦淞阁”主人为黄玄龙、徐盼苹夫妇,夫人来自台湾的古玩世家,其父徐政夫,“翦淞阁”以质量精良的文房雅玩收藏著称。到现在已经举办了“翦淞阁”文房系列7场专拍,其中有4场全部成交,斩获“白手套”。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翦淞阁主人 黄玄龙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2010年中国嘉德 翦淞阁藏“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1232万元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2015年中国保利 翦淞阁文房韵物志专场 “陈鸣远制素带壶”以3162.5万元成交

“翦淞阁”的名声大噪得益于中国嘉德2006年春拍“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拍,本场拍卖共116件黄玄龙收藏的文房精品,总成交额达3590余万元,成交率84.48%,这是国内举行的第一场文房专拍,意义十分重大。“翦淞阁”专场拍卖最广为人知便是2010年,中国嘉德举办翦淞阁“陶冶性灵——文房清供”专场。在此次拍卖前,黄玄龙对他所收藏的戴相明藏顾景舟石瓢壶的心理估价在300万元左右,但最后却拍出了1232万元,创造了紫砂器高价纪录,这把紫砂壶是黄玄龙2003年前后花20多万元在北京小型拍卖会上购得,顾景舟紫砂壶身价飙升速度令人惊讶。2015年,中国保利“冲淡自然——翦淞阁文房韵物志专场”,总成交额7596.9万,其中,庞元济旧藏紫砂器“陈鸣远制素带壶”以3162.5万元成交,成为专场第一高价拍品。

此次保利春拍“翦翦风:金石竹刻 文房清供”专场推出数件六舟和尚所制文房精品,值得关注的是其代表作《六舟上人手拓 剔灯图》和六舟上人竹刻臂搁《小绿天庵主庐山行脚图》。

为何六舟和尚一方外人却在清代金石圈占一席之地?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释六舟(1791-1858)

释达受,字六舟,别号很多,如寒泉、南屏退叟、万峰退叟、小绿天庵僧、宝素室、磨砖作镜轩、沧浪僧等,其先后主持过湖州演教寺、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盐官白马庙。

说起六舟和尚,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许他是有史以来最会玩的一个和尚。他九岁时因幼年多病“五行似化华盖,频遭闽凶”(家族男丁寿命短),随即舍俗成为佛家弟子,自此始受命常住海宁白马庙。嘉庆十二年,达受十七岁时正式刹发为僧,直至道光王十六年边受巧退南屏净慈寺方丈一职,晚年退居白庵庙,一生供养佛事。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六舟 钟鼎插花图轴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古砖花供图卷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六舟(1791-1858)一生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正处于乾嘉朴学的高峰,也是金石学空前兴盛的时期。阮元曾以“金石僧”、“九能僧”称之,六舟和尚兼擅诗文、绘画、书法、治印、刻竹、装裱、鉴别古物、修整古器并识读铭文、尤擅传拓古铜器全形,堪称一绝。以一人之才涉及书画、考古与鉴定等专业。也许正因为僧人的身份,六舟不会被科考、娶妻生子、养家糊口这些世俗之事所困,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他曾先后主持过湖州演教寺、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盐官白马庙,行脚走遍半天下(游历安徽新安 、京城 、 扬州等地 ;主要活动地区,海昌、苏州、杭州),眼界自然宽广。他能在多个寺庙间任职,这得益于清代“十方主持之制”,即住持之职不一定传给现任者的门徒,而是任何僧侣都有资格竞选,士绅参与了这一决策过程,但最后往往由地方长官出面延聘,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清代僧人会向士绅阶层靠拢,六舟也不例外。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六舟手拓西汉定陶鼎全形图卷

其实,历史上僧人艺术家有不少,近有清末民国弘一法师、苏曼殊,远追智永、怀素,都是才华横溢,然而如他这么多才多艺的方外之人,确实少见。而在金石圈里玩的风声水起的僧人更是罕见,在清朝,研究金石碑学之人,非富即贵,主要有两类人——权贵型和富商型,权贵型比如阮元、翁方纲,有权有势,其搜罗古物,往往得力于众多门生、幕僚、同年等官场人脉资源;富商型诸如张廷济、陈介祺,虽偏隅一地,但家境殷实,经营有方,财力也十分雄厚。与之相比,六舟和尚一方外人,可谓无权无势,却能在当时金石圈内立足,引得名流竞相交攀,主要凭借的还是传拓方面的一技之长,尤其是传拓古器物全形的绝技。

相关阅读【视频】西泠印社理事唐存才亲授“全形拓”技艺(复原六舟和尚的全形拓)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六舟上人:一个有史以来最会玩的和尚

在那个没有相机、摄影术尚未传入中国之际,全形拓可谓古人的黑科技。首先,青铜器在那时就已经是价值昂贵的古董了,一般人收藏不起,而藏家也难将自己的藏品展示给更多人,原器非亲近者很难得观。无图无真相,粉丝间交流起来是大大的不便啊!其次,不管是宋代的金石学著作《宣和博古图》、吕大临《考古图》还是《西清古鉴》他们均以白描图形的方式纪录古代青铜器,大多是器物上的铭文或纹饰——简而言之就是静物写生,一笔一笔描摹,信息难免出现疏漏,全形拓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