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家迷失

链家迷失

上周四,链家搞了一个发布会,发布一款数据产品,叫Real Data。据说,这是一款地产版Wind,针对B端。

链家迷失

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说,再看看

二手房交易这么多阴阳合同,如果把合同上的数据填上去,数据就会失真;如果把私签的合同额填上去,税务局估计要忙死了。

发布会上,链家说了好多,比如,未来,Real data还将细化到小区级别的数据统计,对小区楼栋,业态、户型、总价和面积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数据统计。

这只是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全国化的数据源。当然,如果是国家有任务,这就另说了。

链家在北京的市场报盘率超过80%,每10套挂牌房屋中,超过8套是委托给链家出售。达到80%的报盘率,才能在目标市场成交占有率超过50%。换句话说,链家的成交占有率要从50%提升到60%,就意味着要掌握几乎100%的盘源。这几乎是不可能完全的垄断。

这仅仅是链家的北京报盘率,在其它城市的报盘率都非常低,占到30%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这样报盘率,意味着链家的Real Data数据源全国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最主要的是,链家要有一种机制来填充Real Data数据。

有没有这样的类似机制呢?在美国,的确有这样一个组织,它叫MLS,经纪人入会,成为会员后,上传房源,形成“你帮我卖我的房子,我帮你卖你的房子”,然后佣金分成。这种机制下,MLS解决了Real Data期待中的针对B端数据源问题,大家各得其利。后来,MLS有了其它问题,我们就不提了。这里只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和思路。

借助Real Data,我们想问一个问题:链家的客户,到底是谁?是经纪人还是房屋交易双方?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链家是家什么样的公司,都会问,它是经纪公司、IT公司、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还是经纪人平台。这个问题只是术,还不是道。根本上,链家做的这些事情,从根本上想服务谁?

从表面上看,链家网和Real Data,不以提供流量为目标,不去广告变现,直接切入交易环节,最终是要收取佣金或服务费。特别是链家网,类似互联网的调度平台,经纪人提供服务。

大家看到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美国的Redfin就是这么玩的。跟链家不同的是,Redfin的经纪人收入不跟佣金挂钩,经纪人的激励不以成交和佣金为导向,而是以消费者满意度为考核指标。

所以说,链家用的是Redfin的商业模型,但在薪酬体系上却是传统的经纪公司做法。问题来了,链家到底是以交易为中心,服务经纪人;还是以满意度为中心,服务房屋交易双方?从这一点看,链家是迷失的,过于迷恋大数据、各种算法。

有一回,在内部会议上,左晖问同事,如果明天市场失去链家,世界将会怎样?大家讨论了半天,最后说,世界太平,歌照样唱、舞照样跳、马照样跑。

这里面说明了一个真相和左晖的担心:只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口碑传播,才是二手房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之前,我们用大量的文章分析和讨论了房地产020为什么集体阵亡?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讨论的结论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佣金分配的创新;所有的模式,都是基于赚钱的模式。

在这个声名狼藉的行业,很少有公司去为行业的名声赋能加分,想着烧钱、交易、上市、分钱。三百六十行,有哪一个行业像二手房这样声名狼藉,除了莆田系。

所以,我们期待链家重新定义这个行业,期待它有全新的标签。

链家也试图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尽量不花钱去购买流量,尽量自我产生流量。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轻资产模式未必好,成长更快可能是个深不见底的大坑。

链家也在强调自己的规模效应,以及成交效率。

但是,从最近几年链家推出的新产品看,我们有理由怀疑链家转型Redfin的动机、意志有多强烈。比如说,链家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需求,还是用户的需求;用户的黏性又有多大?

产品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创新,但初心决定产品和公司能走多远。比如说,在二手房屋的历史成交纪录上,链家如果有选择性标高,或屏蔽低成交房,就可以看出这款产品是用于交易和赚钱,还是以用户的体验度为出发点。

链家正在打造自己的闭环,这个闭环是服务于经纪人,还是租房人和买房人,才是链家下一步发展的根本。否则,市场上只是又多了一家经纪公司,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