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前的尼羅河河口海戰對現代海軍戰術什麼樣的啓示?

拿破崙在歐洲大陸上叱詫風雲時,卻在海上屢屢敗於一個人,他就是納爾遜,英國皇家海軍之魂。

兩百年前的尼羅河河口海戰對現代海軍戰術什麼樣的啟示?

納爾遜

1789年5月,為了打擊英國,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遠征埃及,並派布律埃率領法國艦隊把守地中海尼羅河河口阿布基爾海角這一戰略要道。然而肩負重任的布律埃卻被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打得七零八碎,損失慘重。納爾遜佔領該海角就相當於把拿破崙堵死在了埃及,拿破崙正在埃及殺得爽著呢,回頭一看門被人關了。最終英軍在亞歷山大戰爭中取得勝利。

兩百年前的尼羅河河口海戰對現代海軍戰術什麼樣的啟示?

阿布基爾灣

表面上看,納爾遜之所以能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是因為納爾遜藝高人膽大。布律埃擺好了錨泊待戰的架勢。但納爾遜料到漲潮之後單錨的法國軍艦會發生位移,形成較大缺口能讓英國軍艦鑽進去。於是膽大的納爾遜夜襲法軍取得了勝利。

然而尼羅河河口海戰作為海軍戰史上極為經典的案例,僅僅用這一個理由是不足以解釋其精髓的。基於尼羅河之戰,海軍軍事家總結了六點原因,並使之成為了影響至今的海軍戰術的六塊基石。

第一點:人的因素至關重要。

領導、士氣、訓練、體力等等與人相關的東西都是能將雙方紙面實力發生傾斜的因素。法國大革命很多有經驗的貴族指揮官被處死,而英軍的納爾遜卻是“神一樣的對手”。此外納爾遜的艦隊士兵此前經歷了充分的訓練,而法國士兵此前一直在岸上搜尋食物(畢竟遠在異鄉),既耗費了精力,又忽視了訓練。

第二點:正確對待條令。

條令是戰前對戰役規劃和戰鬥方法闡述,戰時既要遵守條令又不能死守教條。尼羅河之戰根本就沒有按照原定方案執行,但從深層意義上說,這次戰鬥是在真正領會了方案意圖之後準確無誤地加以實施的結果。

兩百年前的尼羅河河口海戰對現代海軍戰術什麼樣的啟示?

圖的左邊是戰前計劃,納爾遜準備用兩艘船攻擊一艘敵艦。右邊展現的真正的戰鬥經過雖然和左邊相差甚遠,但基本貫徹了納爾遜的戰術精髓。

第三點:懂技術才能通戰術。

戰術是基於技術而生效的。尼羅河之戰是風帆戰艦末期的產物,納爾遜對戰艦技術瞭如指掌才能知道法軍艦隊只拋艦首錨,必定會隨潮水漲落而發生偏移,因此會有空隙可乘,使英艦穿過去。如今海上作戰的技術要素更加明顯,導彈的加入改變了以往海軍作戰思路,指揮官更需要了解這些技術的變革給戰術帶來的影響。

第四點:戰爭的目的在於陸上

海戰通常只是手段,目標是為了奪取或限制陸上。因此很多海戰是發生在近海的,這時就不能忽視陸上的力量。尼羅河之戰發生在近海,甚至靠近港內,但法軍卻沒有運用好岸炮來狙擊英軍,而納爾遜的卻是為了封鎖陸上的拿破崙。

第五點:軍艦切忌與堡壘對峙

堡壘是指岸上的軍事力量。軍艦切忌和堡壘對峙不是讓軍艦不理會堡壘,而是避開堡壘的火力,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取勝。納爾遜在戰役前就觀察了阿布基爾海島,得知海島沒有設防(法軍沒有重視岸上力量),納爾遜才敢奇襲法軍。

第六點:先機制敵。

納爾遜在己方艦隊預有準備的情況下,當機立斷命令英艦進入阿基布爾灣。之於海軍,夜戰是瘋狂的舉動,但是納爾遜認為法國人準備不足,不想錯過這個機會,於是果斷進攻,打了法軍一個措手不及。

這六點被稱為海軍戰術的六塊基石,深刻影響了後世海軍戰術思維。指揮官們想成為大海的寵兒,就要遵守這些“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