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上海,風情施德曼

準確來講,民國的繁華只屬於一個城市,那就是上海。吳儂軟語,婀娜多姿,中西融合,民國時期的上海在當時的時代被稱為“遠東第一城市”。

民國上海,風情施德曼

而租界區又是上海繁華的中心。就文化而論,租界區是西洋文化的傳遞口,外國的音樂、禮儀、文學等從思想文化正是從這個窗口湧出來與中華文化進行交替更迭。

施德曼鋼琴亦是在這個時期進入國內。

作家滄浪雲曾談道:“縱觀民國時期的音樂家,大多出自書香門第。除了物質上的原因外,還源於良好的家庭薰陶。他們少年時代大多胸懷救國治世的抱負,或負笈東瀛,或留學西洋,卻選擇了藝術的道路,從絲竹之中彈撥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樂章。”

也正是這些曾留學西洋、有著良好家庭薰陶的音樂人,使得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把“租界中的西洋音樂文化”傳遞出來,與中華傳統的音樂文化有了緊密交融的空間。

租界內的英法等外國人有著傳統的鋼琴音樂教育,鋼琴、管樂等娛樂形式是他們日常的消遣。施德曼鋼琴第一次“登陸”在上海,目的地便是租界內,而真正出現在上海居民視線中則與當地的世家貴族在音樂等方面上的交流推動相關。

當時的音樂人希望大眾的音樂文化除了日常的戲劇等表演形式外,西洋的管樂隊、鋼琴類音樂藝術同樣值得薰陶,因此,國內的西洋音樂啟蒙其實是在民國時期。

民國上海,風情施德曼

這就為施德曼鋼琴逐步性的進入大眾的視野中做了良好的鋪墊。隨著時間的推移,施德曼鋼琴這個“西洋大塊頭”也從一開始的租界區慢慢出現在各大高端音樂場所。一開始很多當地的達官貴人甚覺好奇,有不少貴族人家甚至覺得那黑白琴鍵完全有悖於中國一直以來的色彩學,而腳踩在那三個踏板上卻像縫紉機女工。可當施德曼鋼琴行雲流水般的聲音洋溢而出時,他們又禁不住讚歎,他們極其驚訝於西洋人的技術,並嘆道西洋果然值得深究學習。後來,越來越多的小姐貴婦們加入了學習鋼琴的陣營,她們希望可以學習一首鋼琴曲,坐在鋼琴凳上,優雅而知性,靜坐演奏。

現在,民國已經成為歷史了,施德曼的西洋文化也已經隨著歷史進入了沉澱期。在上海這個浪漫的城市中,施德曼鋼琴已經與其融為一體,成為了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塊藝術文化風向標。

一個西洋女子,因緣來到了上海,自此在中華文化中生根發芽,有了屬於自己在這個國家的故事,她已經屬於這個城市了。

這就是施德曼鋼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