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的成功

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的成功

近期聯想持續陷入困難局面中,PC銷量全球老大寶座去年被惠普趕下來;手機業務近幾年持續萎縮,即便收購了MOTO之後仍然毫無起色;服務器、存儲等重要業務不論國際國內也是脫離了第一梯隊,不容樂觀。被香港恆指剔除,更是顯示了聯想企業目前狀況不被市場認可的尷尬。在當下“芯”熱的氛圍下,聯想缺乏核心技術這一點更是被拿出來與華為等企業對比,說明其“貿工技”戰略的失敗。

個人認為,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去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戰略的成功。

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的成功

聯想集團目前四百億美元的年營業額,在全球PC行業的領先地位,在IT行業的影響力,這並非輕易得來,也不是僥倖成功。如果沒有上世紀九十年代“貿工技”戰略,恐怕不會成就今日規模,而且聯想仍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國際化相對成功的企業。固然今日聯想危機四伏,面臨嚴峻形勢,但昨日輝煌豈能抹殺?

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的成功

至於聯想沒有選擇“技工貿”的道路,可以說遺憾,也可以說無憾。選擇“技工貿”道路,如倪光南力主的技術開發優先道路,或許真會成就另一個華為,並且可能性確實存在。但風險也是並存,當年通信領域的巨大中華有的早已沒落,而九十年代如果進入類似芯片這樣的核心技術領域,風險更大。看看聯想同期的PC企業甚至IT業內,不管選擇什麼道路,又有幾家能達到目前聯想的高度?又有幾家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所以當年柳傳志選擇、楊元慶接棒的“貿工技”戰略從現實來說並沒有錯。

不能以今日聯想的困境否認昨日聯想“貿工技”的成功

聯想目前的困境其實是老牌IT廠商都曾經面臨的問題,IBM、HP等也曾面臨困境。只是聯想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不夠成功,在面臨天花板時不是在底層找突破,不是在趨勢和技術上去爭先,而是過分相信和依賴銷售驅動,選擇同類併購這樣的方式擴大市佔率,以維持現狀。如果說“貿工技”戰略的失誤,那就是在20年的成功之後,在2010年代中期,聯想沒有及時改變戰略,擁抱市場及技術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