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行刑前发三大毒誓,现在全部应验,唯独最后一个众人不解

窦娥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窦娥冤》也和《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一起并称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我们平时也会说:“我比窦娥还冤啊”来说明自己受冤的程度。那到底窦娥有多冤呢?《窦娥冤》这一元杂剧是由关汉卿写下的。写的是一个从小因为家穷而被卖给别人家做童养媳的一个女性悲苦的一生。她的丈夫去世早,她恪守妇道,尽心尽力的侍奉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窦娥行刑前发三大毒誓,现在全部应验,唯独最后一个众人不解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被冤杀的妇女形象,窦娥这个少女是当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卖给有钱人家当童养媳了。这本来就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情了,但是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嘛,没过了多长时间,窦娥的老公也死了。由于窦娥长的很美丽,她的邻居张驴儿便喜欢上了她,想娶她,但婆婆从中作梗。于是张驴子买了毒药,准备毒死窦的婆婆,没想到他们的父亲意外被杀。于是张驴子陷害了窦娥和她的岳母杀了他的父亲。但是县长非常可恶,他认为不受酷刑是不可能招供的。于是便对窦娥用了刑,但她的婆婆实在无法忍受只能招供了。

窦娥行刑前发三大毒誓,现在全部应验,唯独最后一个众人不解

在窦娥被压往刑场的路上,窦娥大喊道自己是冤枉的,并对百姓们发下三条毒誓,第一条就是血溅白练,第二条是六月飞雪,第三条是大旱三年。在窦娥死后这三条毒誓一一应验了,前两条我们还能理解,都是用一反常态来证明窦娥是冤枉的,但是第三天为什么是大旱三年呢?要知道窦娥自身是穷苦出身,自然知道平民百姓生活不易。刑法如期执行,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含冤而去,执法人手起刀落,鲜血竟溅白练三尺,一丝恐慌在众人,特别是县太爷心里升起。没想到她的誓愿一一应验,刽子手砍她的头时她的血并没有流到地下,而是溅到了白旗上。等她被砍头后天空果然飘起了鹅毛大雪,很快把她的尸体遮住了。她死了以后,楚州连续三年干旱,没有降过一滴雨。

窦娥行刑前发三大毒誓,现在全部应验,唯独最后一个众人不解

窦娥的悲惨命运是具有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黑暗的现实逼迫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的确,窦娥这个悲剧人物从孤儿到童养媳再到寡妇,最后被人陷害无辜地走向断头台,我们因此同情她;窦娥对丈夫的忠,对婆婆的孝,我们由此赞美她;窦娥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我们敬佩她。但是窦娥临死前的“三桩誓愿”又引起了我的反思。窦娥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怨,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怪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种强烈的复仇情绪不仅有着时代的特殊意义,更反应了人性里内在的一种可怕!

窦娥行刑前发三大毒誓,现在全部应验,唯独最后一个众人不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