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石林彝族自治縣作為昆明市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全縣總人口25.8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7萬,佔比達35%。2017年12月26日,國家民委命名一批單位為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石林榜上有名!石林到底做了什麼居然上了這個重量級榜單?今日君替你去探了探。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彝族( 撒尼) 刺繡

年產值5億的“臺創園”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絕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阿詩瑪民族文化,一度讓石林享譽世界。

如今,利用“石林”這一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一個具有石林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特色和示範效應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園正在加速崛起。

2008年12月17日,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以下稱“臺創園”)經農業部、國臺辦批准設立。園區總面積20萬畝,其中,規劃區5.4萬畝,核心區1.2萬畝,輻射面積14.6萬畝。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種植基地

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投資7.01億元,建成覆蓋規劃區較為完備的水、電、路、綠化、通信等配套設施。園區入駐項目46個,其中臺資企業8家、億元以上項目9家,開工項目14個、投產項目9個,協議投資額62億元。

“在這裡,既可以體驗田園風情,又能領略科技魅力,累了,還可以泡泡溫泉。”臺創園負責人介紹,園區目前已構建出以農產品加工、休閒旅遊、特色種植、生物技術等主導產業互促發展的新格局,開發出愛生行微藻生物產品、雲彩金可雨生紅球藻、錦苑鮮切花、萬家歡精品水果、新天風味食品等一批名特優產品,年產值超過5億元。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

隨著園區的發展,一顆顆特色產業之籽快速在石林大地落地生根。不僅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目標,同時,也成為企業與周邊民族群眾和諧相處的“黏合劑”。

截至目前,石林臺創園已完成8個村組的新農村建設基礎工作,培訓失地農民4850人次、轉移就業2900多人次,改造2.6萬畝中低產田,年增加農業產值1100多萬元,惠及8000多農民,率先實現了園區流轉出租土地畝產值過萬元和務工人員年收入過萬元的重大突破。

走上旅遊路的“石頭寨”

大糯黑村是石林縣圭山鎮遠近聞名的石頭寨。從明朝洪武年間起,幾百年來,這裡的彝族撒尼人採石為家,鑿石建寨,築成了一個青山環繞,傍水倚山,錯落有致的特色村莊,風景格外別緻,有“石頭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靈”等美譽。

“雲南人民鬧革命,在圭山打響了第一槍。”作為雲南紅色革命的發源地,大糯黑村還保留有“盤江報社”舊址等革命遺址。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老闆曾紹華(右一)帶領服務員向客人唱祝酒歌

大糯黑村還有個特點——彝族人口比例達99%,時至今日,該村在語言文字、服飾、民俗、節日、宗教等方面仍然延續著古老的彝族撒尼人風俗習慣。

“獨特的自然風光、建築特色和紅色文化,成為糯黑吸引遊客的關鍵因素。”曾紹華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彝家大哥,他從小生在糯黑、長在糯黑,對糯黑民族文化情有獨鍾。

在大糯黑村,除了隆重的火把節之外,每年農曆冬月頭一個鼠日至馬日,大糯黑村都會舉行莊重神秘的密枝節,祈禱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定期不定期,還會舉辦“擺湯鍋”,開展對歌、跳三絃、舞獅等多種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再加上吃、穿、住等方面的特色,曾紹華認準大糯黑村的發展潛力。

2007年開始,他依託自家老宅經營“彝人部落”農家樂,以地道的撒尼特色菜、阿詩瑪歌舞表演等吸引客源,生意十分火爆。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彝族撒尼農家菜

“遊客最多的時候,每天有500多客人,平常每天也有六七桌。”曾紹華告訴記者,以農家樂為基礎,他們還舉辦了彝族文化傳習所,培養大家對撒尼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最遠有來自美國的學員。

“近年來,大糯黑村整合各類資金2000多萬元,持續加強村容村貌、鄉村旅遊基礎和民生改善。未來,計劃通過4年左右時間,加快實施特色民居保護改造、特色產業培育、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民生改善、鄉村旅遊五大創建工程,打造‘一軸兩帶七區多節點’的空間結構。”圭山鎮負責人介紹。

據瞭解,目前,大糯黑村已基本具備3A級景區條件,村內常年經營的農家樂有7家,每年可接待遊客2萬餘人,旅遊收入上百萬元。

旅遊帶來的變化,在離大糯黑村不遠、位於石林景區內的五棵樹彝族撒尼村裡,村民們的感受更深。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彝族( 撒尼) 摔跤

2010年,為保護石林這一“世界自然遺產”,石林景區內的五棵樹村整體搬遷至新村——“中國彝族第一村”。

“中國彝族第一村”佔地面積484畝,村中千餘村民超過90%都是彝族撒尼人。該村從規劃建設起,就堅持走“以旅哺農”的道路。

村民張瓊英一家人搬遷前住在三間土木結構的房裡。上世紀90年代,有著一手彝繡手藝的張瓊英,開始在石林景區內銷售民族刺繡。2003年,她註冊了石林阿著底民族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以開發精美的彝族刺繡服飾、掛飾、揹包等為主,年收入達10萬餘元。

搬遷到“中國彝族第一村”後,藉助緊靠石林景區的先天優勢,張瓊英率先以自家住宅為基礎開起了民俗客棧,就近接待到石林旅遊的遊客。2013年,她又租用村集體房產和1傢俬人民居,把規模擴展到擁有72間客房的“天地人和”客棧。“每逢節假日,客棧幾乎都是爆滿。”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彝族三絃舞

“游完石林,吃住娛在彝族第一村,這才算完整體驗了石林之旅。”據五棵樹社區居委會宣傳委員普樹華介紹,現在,村內已發展“天地人和客棧”“泰禾飯館”等民俗客棧21家,併成立了鄉村旅遊協會、農村電商館等創業平臺,2016年,全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2萬元。

全覆蓋的“石林傳承”

穿民族服裝、說民族話、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走進石林彝族自治縣民族幼兒園,隨處可見穿著精緻漂亮彝族服飾的小朋友,聽到歡快的彝家音樂。

石林縣民族幼兒園創建於2002年,“一直以來,我們通過系列活動,對彝族文化進行挖掘和重塑,並運用於教學實踐中,填補幼兒教育中民族風俗資源的空白。”園長張柱明介紹,該園因地制宜,努力營造民族文化氛圍,傳承和發揚彝族文化。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學校”

一方面,通過課題引領,對本地彝族文化進行收集、整理、改編和重塑,形成了一套適合幼兒園使用的彝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另一方面,通過開展民族文化教育主題活動,藉助節日活動,講解各種節日的來源和風俗。

最近兩年來,類似的少數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在石林全縣如火如荼開展,再以石林縣民族小學為例。該校將民族舞融入到大課間中,以歡快、靈活豐富、充滿民族特色與趣味性的舞蹈形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校內組建《阿詩瑪》展演隊、摔跤隊、刺繡隊、三絃隊、細樂隊、獅舞隊、鼓號隊;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

其中尤以為傲的是,該校少兒藝術團編排的舞蹈《彝鄉童趣》參加省級比賽獲得了一等獎,後來又在“全國新農村少兒舞蹈展演”中榮獲了金獎。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丨石林縣副縣長伏思良接受記者採訪

石林縣副縣長伏思良介紹,石林縣目前已累計投入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52億元,新、改、擴建校舍21.95萬平方米,教育信息化等軟件建設累計投入資金6550餘萬元。三年來,全縣共安排進城務工人員子女7000人入學,入學率達100%;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同時,大力優化民族幹部隊伍結構,加強民族幹部人才教育培訓。在全縣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錄中,按少數民族人口所佔比例定向招錄少數民族考生,大力培養、選拔、使用優秀少數民族幹部。

“山石冠天下,風情醉國人”,石林:1個國家級榜單與3種力量

“科技+旅遊”“旅遊+農業”,石林的混搭經濟讓一種產品獲得多次回報或牽引出上下游產品的新消費,真正實現了產品價值的最大化。這種混搭有境界,有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