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石林彝族自治县作为昆明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人口25.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7万,占比达35%。2017年12月26日,国家民委命名一批单位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石林榜上有名!石林到底做了什么居然上了这个重量级榜单?今日君替你去探了探。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彝族( 撒尼) 刺绣

年产值5亿的“台创园”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阿诗玛民族文化,一度让石林享誉世界。

如今,利用“石林”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个具有石林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特色和示范效应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正在加速崛起。

2008年12月17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称“台创园”)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设立。园区总面积20万亩,其中,规划区5.4万亩,核心区1.2万亩,辐射面积14.6万亩。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

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7.01亿元,建成覆盖规划区较为完备的水、电、路、绿化、通信等配套设施。园区入驻项目46个,其中台资企业8家、亿元以上项目9家,开工项目14个、投产项目9个,协议投资额62亿元。

“在这里,既可以体验田园风情,又能领略科技魅力,累了,还可以泡泡温泉。”台创园负责人介绍,园区目前已构建出以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特色种植、生物技术等主导产业互促发展的新格局,开发出爱生行微藻生物产品、云彩金可雨生红球藻、锦苑鲜切花、万家欢精品水果、新天风味食品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年产值超过5亿元。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金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

随着园区的发展,一颗颗特色产业之籽快速在石林大地落地生根。不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目标,同时,也成为企业与周边民族群众和谐相处的“黏合剂”。

截至目前,石林台创园已完成8个村组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工作,培训失地农民4850人次、转移就业2900多人次,改造2.6万亩中低产田,年增加农业产值1100多万元,惠及8000多农民,率先实现了园区流转出租土地亩产值过万元和务工人员年收入过万元的重大突破。

走上旅游路的“石头寨”

大糯黑村是石林县圭山镇远近闻名的石头寨。从明朝洪武年间起,几百年来,这里的彝族撒尼人采石为家,凿石建寨,筑成了一个青山环绕,傍水倚山,错落有致的特色村庄,风景格外别致,有“石头凝固成的村寨”“石中精灵”等美誉。

“云南人民闹革命,在圭山打响了第一枪。”作为云南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大糯黑村还保留有“盘江报社”旧址等革命遗址。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老板曾绍华(右一)带领服务员向客人唱祝酒歌

大糯黑村还有个特点——彝族人口比例达99%,时至今日,该村在语言文字、服饰、民俗、节日、宗教等方面仍然延续着古老的彝族撒尼人风俗习惯。

“独特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和红色文化,成为糯黑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曾绍华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彝家大哥,他从小生在糯黑、长在糯黑,对糯黑民族文化情有独钟。

在大糯黑村,除了隆重的火把节之外,每年农历冬月头一个鼠日至马日,大糯黑村都会举行庄重神秘的密枝节,祈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定期不定期,还会举办“摆汤锅”,开展对歌、跳三弦、舞狮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再加上吃、穿、住等方面的特色,曾绍华认准大糯黑村的发展潜力。

2007年开始,他依托自家老宅经营“彝人部落”农家乐,以地道的撒尼特色菜、阿诗玛歌舞表演等吸引客源,生意十分火爆。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彝族撒尼农家菜

“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有500多客人,平常每天也有六七桌。”曾绍华告诉记者,以农家乐为基础,他们还举办了彝族文化传习所,培养大家对撒尼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最远有来自美国的学员。

“近年来,大糯黑村整合各类资金2000多万元,持续加强村容村貌、乡村旅游基础和民生改善。未来,计划通过4年左右时间,加快实施特色民居保护改造、特色产业培育、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旅游五大创建工程,打造‘一轴两带七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圭山镇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目前,大糯黑村已基本具备3A级景区条件,村内常年经营的农家乐有7家,每年可接待游客2万余人,旅游收入上百万元。

旅游带来的变化,在离大糯黑村不远、位于石林景区内的五棵树彝族撒尼村里,村民们的感受更深。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彝族( 撒尼) 摔跤

2010年,为保护石林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石林景区内的五棵树村整体搬迁至新村——“中国彝族第一村”。

“中国彝族第一村”占地面积484亩,村中千余村民超过90%都是彝族撒尼人。该村从规划建设起,就坚持走“以旅哺农”的道路。

村民张琼英一家人搬迁前住在三间土木结构的房里。上世纪90年代,有着一手彝绣手艺的张琼英,开始在石林景区内销售民族刺绣。2003年,她注册了石林阿着底民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以开发精美的彝族刺绣服饰、挂饰、背包等为主,年收入达10万余元。

搬迁到“中国彝族第一村”后,借助紧靠石林景区的先天优势,张琼英率先以自家住宅为基础开起了民俗客栈,就近接待到石林旅游的游客。2013年,她又租用村集体房产和1家私人民居,把规模扩展到拥有72间客房的“天地人和”客栈。“每逢节假日,客栈几乎都是爆满。”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彝族三弦舞

“游完石林,吃住娱在彝族第一村,这才算完整体验了石林之旅。”据五棵树社区居委会宣传委员普树华介绍,现在,村内已发展“天地人和客栈”“泰禾饭馆”等民俗客栈21家,并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农村电商馆等创业平台,2016年,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万元。

全覆盖的“石林传承”

穿民族服装、说民族话、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走进石林彝族自治县民族幼儿园,随处可见穿着精致漂亮彝族服饰的小朋友,听到欢快的彝家音乐。

石林县民族幼儿园创建于2002年,“一直以来,我们通过系列活动,对彝族文化进行挖掘和重塑,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填补幼儿教育中民族风俗资源的空白。”园长张柱明介绍,该园因地制宜,努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传承和发扬彝族文化。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

一方面,通过课题引领,对本地彝族文化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和重塑,形成了一套适合幼儿园使用的彝族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借助节日活动,讲解各种节日的来源和风俗。

最近两年来,类似的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石林全县如火如荼开展,再以石林县民族小学为例。该校将民族舞融入到大课间中,以欢快、灵活丰富、充满民族特色与趣味性的舞蹈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校内组建《阿诗玛》展演队、摔跤队、刺绣队、三弦队、细乐队、狮舞队、鼓号队;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其中尤以为傲的是,该校少儿艺术团编排的舞蹈《彝乡童趣》参加省级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又在“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中荣获了金奖。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丨石林县副县长伏思良接受记者采访

石林县副县长伏思良介绍,石林县目前已累计投入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52亿元,新、改、扩建校舍21.95万平方米,教育信息化等软件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550余万元。三年来,全县共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7000人入学,入学率达10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同时,大力优化民族干部队伍结构,加强民族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在全县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中,按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定向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大力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少数民族干部。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石林:1个国家级榜单与3种力量

“科技+旅游”“旅游+农业”,石林的混搭经济让一种产品获得多次回报或牵引出上下游产品的新消费,真正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混搭有境界,有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