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0年腾讯在广州的研发中心启动了一个项目,由打造过Foxmail、QQ邮箱等项目的张小龙带队策划研发一款叫做“微信”的产品,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在此后的几年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超过了90%,全球活跃用户数达到10亿。“微信之父”张小龙就这样被推向了“神坛”,被众多产品经理奉为“教主”。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QQ统治的PC端互联网通讯时代,众多企业探索着中国移动端通讯的新模式,米聊受限于操作系统终难成大器,飞信在一阵火热后止步于运营商间的高墙,LINE在中国则始终水土不服,而人人网那时候还在抱着BBS时代的最后一点星火不思进取。微信就这样顺风顺水地成为了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打破多平台壁垒、链接不同操作系统的移动端即时通讯软件。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商标领域“捡漏”和“恶意抢注”的行为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腾讯当年在推出微信的时候就因为只给“微信”注册了两类商标而埋下了隐患,险些丢掉“微信”。当时的腾讯申请注册了第9类(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计算机软件等)和第38类(电视播放)的“微信”商标,通过查询可以发现,在微信推出的几个月内陆续有公司和个人将“微信”申请注册在其他类别,而蛙扑(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1年的5月,蛙扑向商标局提交了“微信”的注册申请并于次年被核准使用在第41类「(在计算机网络上)提供在线游戏;电视文娱节目;图书出版;在线电子书籍等等」上,随后的2014年,蛙扑将该商标转让给北京游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腾讯发现后在2016年11月针对这枚商标向商评委提出了无效宣告的请求,经商评委审理裁定后该诉争商标被宣告无效。游联公司对商评委裁定有所不服,后来又向法院提起诉讼。好在近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出了「维持商评委对第41类“微信”商标宣告无效的裁定」,腾讯有惊无险的保住了“微信”商标,否则这将是其在知识产权布局上的一大败笔。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由于当时的疏漏,腾讯这几年为了维护“微信”商标的合法权益而东奔西走,多次对他人捡漏注册的“微信”商标提出无效宣告的申请,有些企业甚至选择 “傍名牌”的方式直接打上“微信”的标签,比如这家傍上微信的安徽微信保健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微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生产销售各种名为“微信”的饮料,利用高度相似的标识混淆大众,其行为因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而被腾讯起诉,最后法院宣判微信保健品公司侵权并赔偿腾讯25万元。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意识到商标被人钻空的腾讯在次年就马不停蹄的横扫了“微信”其他21个类别的商标注册,并且在之后的几年里对商标进行了全方位、防御性的注册。例如「微信云、微信朋友圈、微信支付、微信扫一扫、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等商标,腾讯都是进行了几乎全类别的申请,仅仅搜索腾讯关于“微信”两个字的关键词就多达800余项,

可以说是相当“任性”了。

那群曾经在“微信”碰瓷到腾讯头上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直到现在关于“微信”的商标,仍有几个不在腾讯手中,以其过去的做法来看应该是不会停止对这些商标的争夺。腾讯在微信上的失误对所有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企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然是全类别申请最为妥当,即便只是对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类别申请注册,在遇到此类情况时,也可以灵活的运用“撤三”和“无效宣告”对品牌进行有效地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