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建十周年」急診十年青春 共創地壇未來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醫院遷建十週年徵文活動推出的第20篇文章是急診科常宇飛撰寫的《急診十年青春 共創地壇未來》。十年地壇,十年急診,急診人如同永動機一般,每日與時間賽跑、與死神搏鬥。工作之餘,他們又投身志願服務,入社區舉辦各種惠民活動,急診人用青春與激情、技術與信念為科室和醫院的發展不斷努力著。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十年,充滿回憶,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作為急診科最為“年長”的80後代表,“常大哥”是我在科裡最常聽到的稱呼,我很自豪聽到這個稱呼,因為這三個字充滿了大家對我的信任和期待。2009年我從北京急救中心調入北京地壇醫院,今年整整十年。地壇醫院這精彩美麗的十年,我親眼所見,親身經歷。急診人的生活就猶如一個充電寶,充電,放電,再充電,再放電……週而復始,點亮他人,奉獻自己。即便我們用盡了最後一格電,也始終銘記我們的理想,實現著我們的誓言。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時常緩解,總是安慰)。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調入地壇第一年就趕上了甲流

記得2009年,全球甲型HINI流感爆發,美麗的北京也未能倖免。面對洶湧來潮的甲型HINI流感——這個新發突發傳染病,我在北京急救中心報名參加疑似甲流與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轉運任務,室外40度的高溫,穿戴護目鏡、防護服、防護靴、N95口罩等全套裝備的我,穿梭在急救車、急診科、ICU病房之間。地壇醫院搬遷後,新院區也迎來它新徵程的第一個十年、第一次大考。我有幸既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在國家高度重視以及所有醫院的不懈奮戰下,肆虐的甲流風暴終於收起它罪惡的嘴臉。與此同時,我作為新地壇的一份子,調入了北京地壇醫院,向老地壇急診科的同事們學習,並承擔著傳染病分診及甲流、手足口病等傳染病篩查救治工作。

一次搶救後,老張成了地壇的“鐵粉”

老張是我們周邊的一位居民。2009年12月12日,週六晚上天黑黑的,寒風刺骨。那天他突發高熱同時喘憋加重,而且比平時更嚴重,當時家中無人陪伴,更糟糕的是,電話得知最近的急救車遠在15公里外的東直門,根本來不及。久病成醫的他也自認為無法堅持開車到城裡的綜合大醫院。當時周邊社區的小型醫院又不具備相關的搶救條件,所以他鼓起勇氣,決定硬著頭皮先到地壇醫院“試一試”。

驅車不足5分鐘就到了地壇醫院,他把車停到急診門口的空車位,打開車門,然後......他事後回憶,當時已經頭暈眼花,大汗乏力,呼吸極度困難,幾乎已經“斷片”了,最後的一絲求生信念支撐他竭盡全力按響了汽車的喇叭……長達10天的昏迷,他甦醒後發現自己還活著。

後來,他得知了自己的搶救過程,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時急診分診臺的護士白晶聽到這一聲喇叭,看到鳴笛的汽車停在急診門口,車門打開卻無人下車,有著多年搶救經歷的她認識到可能存在嚴重的突發事件,快步走到汽車駕駛室的旁邊,發現了意識不清的老張。“快!快!快!快來人!”正好走出內科診室的我百米衝刺般地跑了過去,同時呼喊其他同事:“快,搶救室推平車,拿搶救箱。”我幾步跑到老張跟前,發現老張嘴邊以及身邊都有嘔吐物,意識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呼吸停止。“CPR,送搶救室!”駕駛室空間狹小,我使出全身力氣才把將近180斤的老張從車裡抱了出來,和同事們一起把他放到搶救平車上,一邊開放氣道清理嘔吐異物、人工氣囊輔助通氣,一邊持續胸外按壓,面色青紫皮膚髮花的老張被立即轉運到搶救室。急診科崔志章主任也趕來指導搶救,大家分工協作,緊張忙碌而有序的氣氛中,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持續32分鐘的心肺復甦搶救後,老張終於得救了。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15個日日夜夜,老張痊癒出院了。出院前,老張特意回到急診科,握著我們的手說:”大恩不言謝,沒有你們,就沒有我老張的今天,地壇醫院棒棒的!急診科,棒棒的!”

後來,地壇醫院的“鐵粉”老張也成了地壇醫院的代言人、急診科的代言人,他逢人便講述他的傳奇經歷,逢人便誇讚地壇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老張的家人和朋友有個大病小情都來地壇醫院就診,他們也都成為了地壇醫院的粉絲。

十年,從門可羅雀到人滿為患

今天回憶起來,急診科有一段相對“清閒”的時光。那是醫院搬遷初期,周邊的居民認為地壇醫院只是一家專科傳染病院,就連周邊居民出租自己的房產時,都忌諱提到地壇醫院。居民出現感冒、腹瀉等小病去社區,大病、重病只能到幾公里以外的二甲醫院或更遠的三甲醫院就診。門急診樓前總是有大片的停車空位,大家開玩笑說,地壇醫院這麼大停車場真好,想怎麼停就怎麼停。隨著醫院加強非傳染病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專科特色綜合發展逐漸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佈局合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綜合學科逐漸發展,專業學科逐步做大做強。

作為急診的一份子,我目睹了醫院的發展、經歷了急診科的壯大。急診科從搬遷後歷經崔志章、王宇、馬剡芳幾位主任的嘔心瀝血,內科搶救以及診療項目逐步增多,建立了固定獨立的外科急診和處置室;與病房診區一起完善了婦產科和兒科的急診處置流程;急診搶救區也從2008年初期設立的一間不到15平米的兩張床位的簡單的小型搶救室,到現在逐步擴展為近百平米可容納20餘張床位的標準搶救室和留觀室,搶救設備也從最初的手提式心電監護儀、吸痰器,到現在的多中心監護儀、多臺呼吸機、可視喉鏡、床旁血氣及生化分析儀、電動洗胃機等一應俱全。

在醫院的大力支持和發展下,24小時床旁B超和胸片、24小時檢驗及影像學檢查、血庫用血等輔助診斷治療項目的保駕護航,配合醫院綜合科室的發展,提供24小時全院科室急會診和孕產婦綠色通道、CCU急性冠脈綜合徵綠色通道,消化道大出血和吞食異物急診胃鏡治療綠色通道,大大地提高了搶救的便捷性及搶救成功率。急診接診範圍也由老院區的傳染病肝病門診取藥或者通道式急診,到現在的從分診-掛號-按病情分區-流水區、搶救區、留觀區-住院/出院等一系列完善的急診就醫流程。

現在不管是千里迢迢慕名而來的外地傳染病患者,還是臨近區縣的周邊居民,都十分依賴、信任和支持我院的發展。十年,從門可羅雀到人滿為患,雖然急診的人力不斷增加、空間不斷改造和擴展,醫院住院床位逐年增加,仍滿足不了就醫需求,常常是“一床難求”,急診門口急救車排隊的景象屢見不鮮,急診科曾創下24小時內接診過33輛急救車的紀錄。周邊居民都說,地壇醫院的停車場還得再擴大,門急診和病房再大一些就好了。就連居民們出租或者買賣房屋時都會自豪地說,周邊有地壇醫院,看病方便有保障!

接過接力棒,為夢想而奮鬥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十年烏飛兔走,我見證了地壇醫院綜合學科的逐步成立;見證了綜合急診和感染急診的分離;見證了地壇醫院作為中國胸痛中心的建立;見證了地壇醫院美國心臟學會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成立。十年白駒過隙,我見證了地壇醫院參與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全面實施;見證了醫院成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暨首都醫科大學第十二臨床醫學院;見證了原潮白河骨傷科醫院成為地壇醫院順義院區。十年斗轉星移,我見證了地壇醫院足球隊的成立;見證了“救在您身邊”品牌志願服務項目的建立與發展;見證了地壇醫院連續三屆獲得“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見證了無數的淚水、汗水與數不清的幸福和開心。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10年光陰,急診科永遠燈火通明,從未停歇。曾經是醫院主力的60後逐漸退居二線,70、80後的我們接過了接力棒,90後正在迅速成長,科學化的人才梯隊保障了醫院的青春活力和穩健發展。作為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我們急診科的兄弟姐妹們會一起齊心協力,迎接下一個充滿希望的10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活力,為醫院的發展添磚加瓦,為百姓的健康事業保駕護航,為夢想而努力奮鬥。遷院十週年之際,我最想說的是,厲害了,我的祖國!厲害了,我的大地壇!厲害了,我的急診科!血乳交融,相濡以沫,我愛你們!

「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迁建十周年」急诊十年青春 共创地坛未来

常宇飛,1981年生人,主治醫師,2009年調入北京地壇醫院急診科工作至今。

請掃上方二維碼,關注“北京地壇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可瞭解醫院信息、醫療服務內容、健康科普知識、醫院文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