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選擇去上海租界當寓公?

李秋橙


首先,第一個原因大家想想。段祺瑞是因為誰被迫下野跑到天津去了?馮玉祥,馮玉祥跟蔣介石是拜把的兄弟,雖然二者之間發生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段祺瑞看來簡直就是一丘之鶴,雖然說段祺瑞可以跟蔣介石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談判,但是他絕對不可能平心靜氣的跟馮玉祥坐下來談,你想想,他如果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坐在會議上面,結果看見馮玉祥兩個老冤家在那互相對眼的時候,那種尷尬局面嗎?

第二個原因段祺瑞和蔣介石的執政理念不同,蔣介石講究的是鐵腕獨裁,在他看來,全國其他那些地方勢力都應該消滅掉,全國只應該聽一個人的,這樣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權以後所有的物資都能夠方便的進行配備,國家資源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整個中國才可以強大,但段祺瑞覺得這件事情不對。

我們去看段祺瑞整個一個執政生涯期間,他是特別提倡地方政府勢力的存在的,不說其他的,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馮玉祥這一系列老的軍閥,(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是在段祺瑞執政期間,不斷成長起來的地方勢力,一方面段祺瑞覺得地方勢力我現在沒有能力去剿滅他們。另一方面,段祺瑞還覺得這個時候中國中央的微信還是沒有樹立起來。地方上可以解決掉中央沒有辦法處理的一些問題,所以允許地方勢力的存在,這一點跟蔣介石本身就起了衝突。

蔣介石為了消滅各個地方上的勢力,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只要是能夠把地方上勢力的那些頭疼給幹掉,蔣介石是有一招用一招,往死裡打段祺瑞覺得你這又是何必呢,人家辛辛苦苦創立起來這麼一番勢力,你這樣天天去想著打呀,別人削弱別人,我以前也是地方實力,你怎麼看我,我為什麼要去幫你去做幫兇呢?

二者之間最終政治目的的不同,政治手段的不同,導致了兩者只能夠背道而馳。段祺瑞也自己聰明,與其坐在南京國民政府去受白眼,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回家當一個所謂的寓公來的自在。

第三個原因段祺瑞如果真的去了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是不可能得到權利的。別看蔣介石現在對他禮賢下士,甚至是執弟子禮,但是說實話,段祺瑞興也明白蔣介石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因為段祺瑞現在還有利用價值,是想把它作為一個吉祥物供起來如果真的想利用段祺瑞的才能的話,那早幹嘛去了?

所以說段祺瑞如果去了南京國民政府只是給他一個虛職,讓他就在那裡待著,什麼事情都不用管,那麼段祺瑞首先第一個年紀大,在官場上面你就得處理各種各樣的觀察事物,否則一不小心就會粉身碎骨,尤其現在老大還不是自己,第二段,祺瑞也不是那種肯寄人籬下的人,她一生就只服過一個人員,是看他一生就聽袁世凱的其他人命令他不幹,啥都不幹。

第四個原因段祺瑞不想投靠其他人,這個人是十分鐘心的。袁世凱當初她的兒子為了能夠建立起一支模範軍,可以說對段祺瑞,張勳這一系列北洋重臣是往死裡打呀的,因此袁世凱一死,所有人都津津樂道的想看笑話看袁世凱,他留下的那些妻妾家小是怎麼被這些北洋重臣給打的,但是,段祺瑞去壓住了所有人的壓力,把袁世凱的家人好好的對待。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一生都是把自己定義成為袁世凱的臣子。袁世凱的手下,只要袁世凱不犯大錯,他是袁世凱說什麼他就照做。

這種人特別忠心,而且在他們心目裡面一般都是忠心不侍二主!所以不去幫蔣介石這一點,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講道理,段祺瑞也算是一號人物,當初在日本人的幫助之下,像日本人借了一大堆的錢,然後登上了最高的權力位置以後,直接向日本人賴賬找我要中國的權利,向我要中國的好處,沒門兒!後來他下野了,日本人找他想成立一個華北自治政府,段祺瑞直接回絕。這就是中國軍人的骨氣,他們不會像中國的政治家那樣搞那麼多歪理歪八的,最後把自己給繞進去,幹什麼事情就是認準一個死理,你要跟我說其他的,哼,我也想不過來。


漩渦鳴人yy


民國十五年(1926年)4月9日,馮玉祥將段祺瑞驅逐下臺。失去了北京臨時執政寶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須麼街魏宗瀚公館(魏宗瀚是段祺瑞的舊部)。自此,年已六旬高齡的段祺瑞告別了中國的政治舞臺。


(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

在天津隱居,段祺瑞沒有經濟來源,只得靠舊部和學生的資助來度日。幸虧他的舊部和學生很多都在北洋政府擔任高官,所以生活還能維持下去。但是段祺瑞畢竟是下野之人,風光不在了。為了節省家中開支,從不過問家裡日常開銷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認真地管起家務,每日賬目他都要過目審核。

當時段祺瑞表面上聲稱厭倦了政治,但他其實每天都還在讀報,關注時局的發展。他與各方面的勢力均有接觸和書信往來(廣東革命政府除外),以妄圖東山再起。但是現實是無比殘酷的,北伐軍勢如破竹,甭管是直系還是奉系都被北伐軍打的很慘。段祺瑞見如此情形,也就徹底斷了自己東山再起的夢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土肥原這個老鬼子在拉攏了溥儀後,又打算將段祺瑞也拉下水。他希望藉助段祺瑞在北洋軍人中的威望和影響,建立華北偽政權,為其侵略服務。段祺瑞雖然熱衷於權力,但是對於出賣國家主權、當漢奸,他是沒興趣的。因此斷然拒絕了土肥原賢二。

對於段祺瑞的聲明大義,南京政府方面非常感激。因為南方要剿共,北方還要抗日,南京政府有點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此時蔣介石正在北京,在蔣的授意下,安徽省主席吳忠信出面聯絡(吳和段都是合肥人),找到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綱。並由他牽線搭橋,蔣介石與段宏綱在北京飯店見了一面。據段宏綱的回憶:蔣先生說自己是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段公是我的老師,我因為公務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這次會見後,蔣介石派吳忠信去天津拜訪了段祺瑞,並送去兩萬元生活費。段祺瑞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隨著日軍侵略華北的加劇,南京方面認為如果段祺瑞仍然住在天津日租借,恐怕會有生命安全。便安排了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讓他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請他南下。錢永銘這次天津之行,帶去了蔣介石的親筆信。在信中蔣介石懇請段祺瑞南下頤養,並表示只要段祺瑞願意南下,什麼都可以商量。恰巧當時社會上傳消息,說日本人要劫持段祺瑞。在這種情況下,段接受了蔣的邀請。他對錢永銘說: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蔣先生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可以隨時南行。

表完這個態,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於第二天離開天津南下。

在途經山東時,山東主席韓復渠帶領濟南大小官員在車站迎接。韓復渠曾經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段祺瑞本來是不想見的。但是值此國家內憂外患之際,段公還是選擇了與韓復渠握手言和。

火車到達南京浦口車站時,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蔣介石給了段祺瑞極高的禮遇,他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長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並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當眾給段祺瑞行了一個軍禮。(學生給老師敬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做了兩件事,震驚了當時的媒體圈。第一件事是,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和國民政府的講話;第二件事是,拜謁了南京中山陵。當年孫中山北上,段與孫曾發生過嚴重分歧,孫在逝世北京時,段祺瑞賭氣沒有出席葬禮。此次段祺瑞拜謁中山陵,一方面是承認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地位,另一方面則是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一切私人恩怨都可以放到一邊。



在忙完這一切後,當天夜裡,段祺瑞同隨員乘快車赴上海。蔣介石電令上海市政府負責接待安排。他之所以要離開南京,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打算留在南京。因為段祺瑞有一種不屈就得性格,當年懟清廷、懟袁世凱、懟黎元洪和馮國璋,他都是這種不屈就的做派。換句話說就是段祺瑞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畢竟六十八歲了,沒必要待在南京這種全國的政治中心。遠離南京,但又離得不太遠,這才是明智之舉。

段祺瑞去到上海後,蔣介石每個月都會給他送一萬塊的生活費。並且還精心的給段祺瑞安排在了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蔣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這能讓段公感到體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不過,段祺瑞對此已經不太關心了,晚年的他潛心於佛事,大部分時間都在靜坐朗誦佛經,對政治已經是心灰意冷了。


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發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了上海宏恩醫院。蔣介石得知後,撥款了二十萬元,用於段公的墓地購置。並且林森、居正、于右任、吳忠信、張治中等國府要員親臨弔唁。當天國民政府明令以國葬,這是繼黎元洪之後第二位享受國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但是,段祺瑞的喪事還是辦的虎頭蛇尾。南京方面是風風光光的給段公辦了喪事,並且在北京也成立了治喪籌備組。

但是段祺瑞的兒子段宏業卻將二十萬治喪款給花掉了。結果就導致段祺瑞的靈柩運回北平後,沒有錢安置。最後還是宋哲元出面,籌集了兩千塊,才將段祺瑞的靈柩暫停放在了西山臥佛寺的一處新搭建的房屋內。誰知這一擱置就擱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1964年,才在章士釗的出面下,將段祺瑞的靈柩移葬於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地的規模非常小,知道的人並不多。(章士釗也是段的老部下)





段祺瑞的墓碑背面刻著段祺瑞的遺訓,而正面也沒有任何官銜,除了家屬親人的名字外只有八個大字: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Mer86


作為性格異常剛硬,剛硬到甚至有些剛愎自用的北洋頂級人物,段祺瑞在人生垂暮之年能拋棄前嫌,接受昔日敵人蔣介石的邀請欣然南下,這絕不是苟安,更不是低頭,而是以國家大局為重的大義之舉,明智之舉。

這事看似並不能給大家帶來強烈的感受或者衝擊,其實很不容易,沒有光明正大的廣博胸襟,沒有歷經沉浮的深厚智慧,換他人多半要麼不甘,要麼不屑。

你看,同時代、同等高度的如吳佩孚、曹錕乃至晚一點的孫傳芳這些大佬,即便他們最終沒有叛國投敵,但屈尊南下的事他們卻也沒有做。

不理解梟雄的內心有多“尊”,就無法理解段公之“屈尊”有多可貴。

慈禧是何等萬人之上,曾經的段祺瑞硬是可以屹立不跪!

袁世凱是何等霸道之極,曾經的段祺瑞硬是能夠誓死不從!

對比這些,再看段公的欣然南下,說他的這個舉動是國難之時的大成全那是一點不為過,一個南下既成全了蔣介石、自己,也成全了時局、國家。

然而,仔細看段公的具體行程,你又會發現段公的南下是屈尊但又不屈就。

所謂的不屈就,正像這個問題指出的那樣,段公是同意南下,但拒絕了蔣介石讓他留在南京的說法。

在南京短暫停留一日後,段公即取道去了上海,並在上海渡過了他人生最後的三年時光。

為什麼執意不留南京,總而言之就是咱們上面說的不屈就,段公的“不屈就”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

而之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更主要的是因為段公南下呈現出來的種種情景實在是一段難得的民國佳話,在這段佳話中你能看到中國的傳承之道、禮儀之道、君子之道。

1933年1月19日,國民政府派特使錢永銘秘密到天津面見段祺瑞,並奉上了蔣介石的親筆信邀其南下。段祺瑞當即表示可立即南下,他說:“餘老矣,無能為矣。如介石認為我南下於國事有益,我隨時可以就道。”

表完這個態,段祺瑞即收拾行李,於1月21日離開天津南下。

途經山東時,段祺瑞見了曾是宿敵的馮玉祥部將韓復榘,內憂外患之時,段公選擇了握手言和。

1月22日中午抵達南京的時候,南京浦口站臺上呈現的情景讓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

蔣介石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將以上軍人,一律過江於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在隨後為段祺瑞舉行的盛大歡迎儀式上,蔣介石第一個登船迎接,並在見到段祺瑞時行了一個頗有師生涵義的軍禮。

抵達南京後,段祺瑞除了發表力挺蔣介石以及對國民政府表示期許的講話,更做了一件極具象徵意義的事。

段公拜謁了中山陵。

此舉的象徵意義何在呢?

一來,段公此舉實為向孫中山表示歉意。當年孫中山北上時,段與孫曾發生嚴重分歧,孫逝世北京,段祺瑞沒有出席葬禮。

二來,段公此舉更意在告訴國人,國難當頭,團結第一。

一天緊張的行程後,段祺瑞在23日晚乘車去了上海。

蔣介石對段祺瑞的選擇表示了高度的尊重,有一個細節很能反應蔣介石的用心與尊重。

他特意安排段祺瑞一家住進了法租界霞飛路1487號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的公館。

這麼安排不僅是因為陳調元的公館足夠氣派,更是因為陳調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它能讓段公感到體面。

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給段公提供萬元月俸,這筆錢保證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從容生活。

居滬三年期間,段公女兒回憶的一個細節也很讓人感慨——一日,蔣介石來段公館看望段公,因門衛不識蔣居然被擋在了門外,而蔣介石呢,則安靜地坐進車裡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

幸虧段公女兒發現門外有貴客,蔣介石這才得以進了段公館。

這個細節說明,蔣介石對段公的尊重不是表面文章。

三年後,段公最終因胃潰瘍復發,胃部大出血去世。

彌留之際,段公留下了憂國憂民的臨終“八勿”遺囑。

在之後的葬禮上,民國政府用八十人抬棺、二十一響禮炮、三千人送行的方式向段公表達了最後的敬意!


黑句本


九一八事變後,一批原北洋下野軍閥被日本人利用,紛紛組織親日組織,原北京政府國務總理、臨時執政段祺瑞也進入日本人視野。為避免此公被日本人利用,蔣介石遂派心腹、江浙財閥錢新之前往天津勸說段氏南下。

正當盛年的段祺瑞

錢新之與段祺瑞心腹、原財政總長曹汝霖是好友,曹也寓居津門。到天津後,錢新之上門造訪,曹汝霖頗為驚異,問他為何突然來津。錢說明來意,請曹汝霖代為稟報段祺瑞。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段祺瑞當時住在姻親和部下吳光新家,距離曹汝霖寓所很近,曹汝霖一口應承,與錢新之一同來到段家。

段祺瑞曾兼任保定軍校校長,蔣介石是他的學生,蔣此次也是以弟子禮邀老師南下的。錢新之很會說話,將事情說得婉轉且不露痕跡。段祺瑞是個明白人,一聽就知道是怎麼回事,馬上應承,並讓錢新之馬上訂機票南下。

段祺瑞在京津一帶的部下得知此事後,紛紛表示反對,但段祺瑞決心已下,對眾人說:“我已答應錢新之,豈能失信!況且機票已經訂好,馬上即可動身。”眾人知道段祺瑞的脾氣,一旦打定主意即難更改,只好聽之。

段祺瑞到南京後,蔣介石親自到機場迎接,口稱“志清”,執弟子之禮甚恭,段祺瑞非常滿意。蔣介石說明了自己的意見,請老師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不同意,他說南京是國民政府駐地,蔣介石政務繁忙,自己居此頗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並以部下和學生陳調元的一處房子作為寓所。陳調元的這處住宅是西式建築,院中草木葳蕤,頗為幽靜。蔣介石非常滿意,於是同意了老師的意見。

段祺瑞在南京還對新聞界發表了對時局的聲明:

當此共赴國難之際,政府既有整個禦侮方針和辦法,無論朝野,皆應一致起為後援。祺瑞雖衰,亦勉從國人之後。

段祺瑞到滬上後,國民政府除了一切用度外,每月另付特別費20000元。段祺瑞生活簡樸,稱用不了這麼多錢,蔣介石說若不需此數,可以分贈舊日部下袍澤,以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段祺瑞這才接受,自己只留下數千元,其他的均分給舊日部下。

老段到滬上居住後,生活清靜,北方部下如曹汝霖等人常來探望,據文史作家李潔在《文武北洋》中透露,蔣介石也曾來探視。段祺瑞每日在院內散步,在佛堂誦經,然後便在院內草坪上讀書看報。晚上與家人朋友打幾圈麻將,有時還與人下圍棋,圍棋天才吳清源常來段府對弈,段祺瑞經常贏他半子。

晚年段祺瑞學會了打檯球

段祺瑞平常吃素,平常吃飯只一菜一湯,有時只有一碟鹹菜,這與蔣介石的生活到頗為相似。1936年11月,段祺瑞因長期吃素,引發胃病及營養不良,逝於滬上,享年72歲。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因其一生事業都在北方,所以其子女將靈柩移於北平,後葬於萬安公墓,其老友和部下章士釗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在上海的故居後來成為日本駐上海領事館,不知如今還在否?


民國年間那些事


段祺瑞作為北洋的大佬,雖然在1920年的時候所在皖系就被直系挫敗,但是其個人依然影響著北洋政府,在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來和張作霖共同商議,要段祺瑞做臨時執政,直到1926年被馮玉祥驅逐下野,到天津當了寓公。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極力拉攏段祺瑞下水,當漢奸,但是都被段祺瑞拒絕,1933年蔣介石為避免北洋大佬被日本利用,邀請包括段祺瑞、吳佩孚在內的北洋大佬到南京,共商國是。

段祺瑞南下後,只在南京停留一下,就到上海租界繼續當寓公。

為什麼段祺瑞拒絕了蔣介石的邀請呢?

在縱橫看來,這是複雜且多方面的原因,我們也只能窺探一二。

首先,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就是宿敵,雖然都是民國政府,但是二者之間的較量並不是一天兩天,從辛亥革命開始後,南方革命軍只和北洋政權有過短暫合作,在宋教仁被殺後,雙方就一直處於對峙狀態。

尤其是段祺瑞執政時期,一直堅持武力統一南方,多次指揮部隊南下,可以說,北洋軍閥裡面最有意南征的,就是段祺瑞了,相反,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反而把精力都放在對付奉系的張作霖身上,沒有和國民政府發生大的衝突,從這一點上來看,段祺瑞不可能去國民政府任職。

其次,雙方沒有合作的基礎,段祺瑞的作用在於號召北洋的那些老人,北洋政府在馮玉祥的幾次倒戈下,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存在的能力,尤其是張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張學良改旗易幟後,已經沒有北洋政權了。

所以,段祺瑞對於國民政府沒有任何意義,蔣介石之所以讓段祺瑞到南京,也主要是怕段祺瑞被日本人利用,就像溥儀一樣,對民國政府絕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如果落到日本人手裡,那就是變廢為寶啊,段祺瑞不可能不知蔣介石的心意,與其被動,不如主動離開天津這個是非之地,到南京尋求庇護。

最後,就是段祺瑞歲數大了,在北洋政權更迭頻繁的歲月裡面,段祺瑞縱橫捭闔,三造共和,到1933年蔣介石邀請他南下的時候已經68歲了。段祺瑞早就已經心灰意冷了,早在1926年下野後,段祺瑞已經淡出政治,和孫傳芳一樣,潛心佛學,如果段祺瑞對權力留戀的話,以他的資歷,從哪都能謀份工作。

三年之後,1936年段祺瑞即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二歲,說明老段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別去討那嫌了。

對於蔣介石這些小輩來說,最符合段祺瑞的語境應該是: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史論縱橫


說起段祺瑞這個人,譭譽參半,我就提他一點,國內政治人物中,少有人能做得到。段祺瑞一路升到國務總理費了20多年,這20多年裡,段家一直租房子住,你沒看錯,段祺瑞沒有自己的房產。

有兩年是個例外,袁世凱送給他一套房子住,這套房子是別人打感情牌輸給袁世凱的,袁世凱死後,人家房主手裡還攥著房契,居然就找到堂堂國務總理段祺瑞家去收房,段祺瑞看到人家的房契,居然也乖乖的配合騰退,重新出去租房住。

有這等胸襟的人,我只能說,不適合從政。

1926年三一八事件後,段祺瑞被馮玉祥將軍逼迫下臺,說負氣也好,自願也罷,段氏從此再也沒有登上歷史舞臺,隱居天津當了一個小公寓的寓公。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對段祺瑞連續發力,企圖扶植段祺瑞東山再起,段氏不為所動,並未逆勢而行,在蔣介石的勸說下,秘密南下。

蔣介石還是比較尊重段祺瑞的,一度謙卑的自稱學生,這學生當的不冤,蔣介石做過保定陸軍學堂的學生,而段祺瑞正是第一任校長。段祺瑞隱居期間,在一次記者採訪過程中談到蔣介石,他認為蔣介石不算第一流的人傑,只算得二流人才。

段氏口中的二流人才親自率領少將以上軍銜的幾百名將軍們在南京下關碼頭迎接段祺瑞,又親自將段氏攙扶下船,算是給足了前校長面子,並委以“國府委員”銜,當夜,“國府委員”段祺瑞趕往上海,開始了他的上海寓公生涯,“國府委員”成為段氏人生最後的一個虛銜。

蔣介石每月贈送一萬元敬儀,使得晚年少有積蓄的段祺瑞免於生活困擾,對此,段氏是心存感激的。隨著日本人侵略腳步一天天的臨近,被歷史定位為親日派的段祺瑞多次託他人給蔣送話:“介石和我下棋贏了,贏得有風度,我希望他和日本人下,也要贏才好!”


歷來現實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邀請已經下臺的北洋軍閥出山,段祺瑞自然也是邀請的對象。為了籠絡段祺瑞,南京國民政府的蔣介石委託中國交通銀行董事長錢永銘到天津去邀請段祺瑞南下。面對日本和國民政府的邀請,段祺瑞最終選擇了南下。

1933年段祺瑞從天津南下南京,蔣介石畢業於保定軍校的前身,是段的學生。蔣介石非常重視段祺瑞的南下,命令南京少將以上的高官去迎接段祺瑞。在南京,學生蔣介石給了校長段祺瑞國府委員的職務,段以年事已高為由拒絕了蔣的好意,而是選擇去上海繼續當寓公。段祺瑞在上海居住的時候,蔣介石還每月撥款1萬元作為生活費,1936年在上海去世,享年72歲。


歷史軍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在眾多的北洋軍閥中,段祺瑞算的上一個極其複雜的人了,世人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

段祺瑞是一個怎樣的人?

功績

1.三造共和

2.支持自己的部下徐樹錚收服外蒙古。

3.對中國陸軍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4.使中國軍隊更現代化,擺脫了封建迷信思想。


個人品德

不要以為所有的軍閥都窮兇極惡,貪戀錢財,段祺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被稱為"六不將軍",哪六不呢? 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佔。段祺瑞剛正廉明,兩袖清風,甚至在他當總統時所住的房子都是租的,堪稱道德模範。

負面

1.在段祺瑞的軍閥統治期間,過分依賴日本的支持和援助。為了換取日本的實力援助,出賣了很多國家利益。

2.製造了"3.18慘案\

歷史驚文


段祺瑞此舉有兩層意思,第一就是表明自己不會被日本利用,第二就是自己也不願意在蔣介石面前低頭。可以說段祺瑞的這個舉動,就是一種折中的方法。日本人當時極力的拉攏段祺瑞,段祺瑞自然不能當漢奸,所以面對蔣介石的邀請,段祺瑞只能是選擇去,藉此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而選擇去南京,則是為自己留住一份尊嚴。

當時的段祺瑞已經是快七十歲的高齡,東三省也已經有一個溥儀被日本人利用,段祺瑞面對這樣的國恥,非常的氣憤。在日本人多次拉攏他時,段祺瑞都義正言辭的拒絕,段祺瑞知道自己已經時活不久了,所以不畏懼日本人的刺殺威脅。其實當時像段祺瑞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像吳佩孚,他們雖然是內戰打的狠,但是國難面前一點不含糊。

而蔣介石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蔣介石害怕這些人同日本人合作,把華北地區變為另一個滿洲國。於是便邀請他們來南京共商國是,其實就是為了讓他們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段祺瑞本來大可以不去,畢竟這個面子可以不給蔣介石,但是最後為了國家利益還是赴邀了,當時幾乎所以被邀請的都到了南京。

但是段祺瑞好歹也是比蔣介石輩分要大一輩,所以該保住的面子還是要保住,於是段祺瑞就跑到了上海去。這就是告訴天下人,段祺瑞不與日本人合作,不過蔣介石也奈何不了他。每當讀到一些段祺瑞的事蹟時,總感覺段祺瑞非常具有儒將的氣質,段祺瑞無疑是愛國的,其本人一生也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只可惜生不逢時。


小司馬遷論史


1933年1月22日,國軍序列少將以上軍銜到南京浦口車站,集體恭迎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蔣介石亦在下關碼頭戎裝迎接。(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段祺瑞恍惚間就看到了自己當年的身影,但在稍微的快意之後,段祺瑞仍然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對於一個從1926年就下野賦閒在家的老北洋來說,這樣的禮遇不可謂不高,在旁人看來,段祺瑞大有再次出山問政之勢。

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段祺瑞做為當年叱吒風雲的政界人物豈能不知蔣介石的真是意圖。

做為老派軍閥,蔣介石能對他禮遇有加,並不真的是看重段祺瑞的才華和能力,更不是看重他在軍界的地位,蔣介石一不過是怕段祺瑞當漢奸,二則是搞那麼大的場面,看似在迎段祺瑞,實則是拒。

說白了就是客氣到讓你以後不好意思再來,再來主人的位置都要“讓”給你了,你還敢來?


即使請人做客這事,恰到好處是為“迎”,過猶不及,就蔣介石的舉動,其實是在釋放強烈的信號:時代已經沒有了你的位置,功成身退,保住晚節,識相才是真英雄!

段祺瑞怎麼做的呢?他並不是不與蔣介石合作,而是雙方確實沒有合作的基礎,他們唯一一致的一點就是對待日本的態度上。

1933年,日本人極力拉攏段祺瑞,試圖將他拉下水當漢奸,段祺瑞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但蔣介石仍覺不妥,認為段祺瑞在天津始終是個隱患,天津當時是日本人的地盤。

於是便安排人與段祺瑞取得聯繫,還許諾在政治上共商國是,段祺瑞明知道這些不過是個幌子,但不當漢奸卻是他的本意,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他懂,因此他也覺得有必要離開天津,但絕不是要與蔣介石共事。

而是逃離是非,果然在與蔣介石會面的第二天,段祺瑞就識趣的離開了南京,奔赴上海,蔣介石能做的就是仁至義盡,以每月2萬元的經費供段祺瑞花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