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康熙收台的時候火炮那麼猛,後來鴉片戰爭卻那麼孬?

誠信贏天下130003710


在19世紀中葉大清朝敗得體無完膚的鴉片戰爭裡,一樁比丟城失地更叫後人捂臉的事實,就是鴉片戰爭戰場上的奇葩現象:

清軍精銳部隊的火炮,竟然比17世紀康熙收臺時,清軍當時的火炮還要爛!

說起這樁丟臉事,好些歷史愛好者們,都對落後捱揍的清王朝連錘帶踩,大罵“清王朝只重弓馬騎射輕視火炮”。但這裡卻要澄清下,歷史上的清王朝,真沒這麼缺心眼。清朝能取天下,本身就是嚐到了火炮的甜頭,
以雍正帝的話說,火炮一直是“軍中最緊要之利器”。哪裡敢不重視?於是順治帝時,八旗每個旗都有火炮廠,康熙帝在養心殿設立了御製火炮廠,火炮研發熱火朝天。

而最代表清朝前期火炮水平的,正是康熙收復臺灣前後,即公元1683年前後,清軍裝備的各式火炮。

當時的清王朝,正是火炮研發登峰造極的年代,以中小火炮說,清軍裝備有四尺長的“金龍炮”,五尺長的後裝“子母炮”,木製三腳架發射的“奇炮”,全是可以在草原上輕便攜帶的兇悍野戰炮。重炮卻更狠,有重千斤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重八千斤的“永固大將軍炮”,可以發射二十斤重的重磅炮彈。而且由於承襲了明代的“銅心鐵膽”技術,這些吸取東西方精髓的火炮,清朝炮廠完全可以用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生產出來,批量裝備部隊。

而隨著清王朝平定臺灣,當時玩命更新火炮技術的清軍,更收到來自臺灣明鄭政權的投降大禮:南明軍隊的“臺灣炮”。這類技術迥異於清王朝的南明軍火炮,學透了當時荷蘭英國的加農炮工藝,其中威力強大的千斤重炮,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戰役上,就曾暴砸荷蘭“熱蘭遮城”堡壘,差點把這“東亞第一堡壘”砸塌。
清軍接收的十八門“臺灣炮”裡,也有威力更強的“七千斤重炮”。這些火炮此後被清朝收繳入武庫,成了壓箱底的裝備。

如此利器在手,對於當時清軍炮兵來說,也好似雙劍合璧。把康熙年間清軍的火炮水平,助推到世界領先位置。

但當時為大清強悍火炮自豪不已的康熙帝,絕不會想到近二百年後的奇特現象:1841年,當鴉片戰爭打得一敗塗地時,焦頭爛額的道光皇帝緊急下令鑄造火炮。誰知清朝造辦處拿出來的樣品,竟都是康熙六年時宮廷裡留存的火炮,比康熙收臺時的火炮水平都差得多。而且就這慘淡水平,當時清軍前線的火炮,竟都達不到。歐美各國的火炮都在突飛猛進時,大清的火炮,就是這麼越活越抽。

為何會“抽”?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工藝的退步。

清朝火炮的兇悍火力,雖說有學習西方火炮的因素,但根子上卻來自明代的鑄炮工藝。諸如“銅心鐵膽”等領先世界的技術,成就了高質量的大清火炮。但自清朝開國起,一輪輪“文字獄”越演越烈,吟詩造句寫錯一個字都要被辦罪,諸如《天工開物》《軍器圖說》等軍工科學典籍,自然也全數被焚燬封禁。這些珍貴資料,直到清末時才陸續重見天日。清朝的火炮鑄造技術,也就剩了工匠們手把手傳承,然後,就是一撥不如一撥。

所以,早在鴉片戰爭之前,曾經領先世界的清朝鑄炮工藝,也就越發成了笑話。比如嘉慶四年(1799)時,嘉慶帝就曾下令改造清朝武庫裡留下的明朝火炮,還更名為“神樞炮”,本想露一把臉,誰知這改造後的“神樞炮”,開火的威力,竟遠遠不如二百年前的明朝火炮,鬧得灰頭土臉。

而在鴉片戰爭開打前夜,大清朝低劣的火炮鑄造水平,也到了叫人抓狂的地步。《籌海初集》記載,1835年時,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鑄造火炮,一番賣力苦幹鑄造了四十門,誰知一試放就當場炸膛了十門。低劣工藝簡直是“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

炮火連天的鴉片戰爭戰場上,武器本就落後對手上百年的清軍,就是用這工藝坑爹的火炮,抗擊著武裝到牙齒的英軍。

更可笑的是,明明因為火炮低劣捱了打,捱打後的清王朝,當時還渾然不覺。到了近二十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軍的火炮依然是花樣擺爛。以至於大學士瑞麟還大聲疾呼:不如把當年繳獲的十八門南明“臺灣炮”再拉到前線去,好歹比清軍現在的火炮好用,沒準還能多打死幾個洋鬼子——都被揍成這樣了,還沒想著奮起直追,只想著抱老祖宗的大腿。

而比起這原地踏步的工藝來,另一個觸目驚心的原因,就是清王朝的腐敗。

康熙年間,清軍火炮強大的火力,來自於靠譜的鑄造。而在康熙晚期起,隨著清朝腐敗的越演越烈,最不應該偷工減料的火炮生產,竟也偷工減料嚴重。特別是養心殿建造的御製火炮,更成了偷工減料的重災區。以《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做成活計清檔》形容,當時清朝的“御製”火炮,只能擺個樣子,發射一下空火藥。一旦發射實彈就露餡。清軍的炮彈與火藥生產,官員都中飽私囊,質量極其低劣。

這樣越演越烈的腐敗風氣下,生產出來的火炮,就算是工藝靠譜,戰鬥力又如何能靠譜?

於是,也就有了鴉片戰爭戰場上,英國侵略者以個位數傷亡,殺得成千上萬清軍一潰千里的悲情景象。落後就要捱打,固然是個恥辱。但一個強大的國家,怎麼淪落到落後捱打,卻是更刻骨銘心的反思。清朝火炮近二百年“越活越抽”的一幕,就是生動說明。

參考資料:《清史稿》《大清會典》《清內務府養心殿造辦處各做成活計清檔》《中國古代火炮史》


我們愛歷史


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探討:

一、清初由於客觀現實的需要而重視火炮的製造

清初紅衣大炮

明朝嘉靖年間,歐洲佛朗機炮和火繩槍(清朝人稱鳥銃)隨著西方傳教士而傳入中國,明末,當時歐洲最為先進的加農炮也被葡萄牙人帶入中國,中國人不斷的進行仿製並且取得極大的成功,史籍記載其射程最遠可達七、八里,中國人給這種仿製後的武器取了個霸氣的名字叫做紅衣大炮。

清朝在與明朝交戰中見識到這種武器的厲害,進而花重金進行仿製並且迅速超越了明朝的水平,明清松錦戰役清軍就是憑藉優勢的炮火而取得最終勝利,就連當時明朝重金聘請的軍火專家西方人湯若望都感嘆道:“彼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

入主中原後,為了抵抗南明政權和鎮壓各地的農民軍以及考慮到要收復被鄭氏佔據的臺灣,清朝統治者始終重視火器的製造,順治帝在北京還設立了炮廠、火藥廠;康熙年間傳教士南懷仁奉命共計製造了566門大炮,這其中就有當時最先進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而臺灣鄭氏的火器製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舊保持著明朝的水平,所以康熙收復臺灣時的火炮顯得相當兇猛。

二、中後期由於承平日久,思想上閉關自守、固步自封最終導致火炮技術遠遠落後西方

馬葛爾尼訪華(中間最小者為中國人眼中的馬葛爾尼)

清初,各地還有諸多的農民軍和南明政權支持者需要剿滅,後來又有“三藩之亂”等等,清朝統治者始終重視火器的製造。

到了乾隆時期,平定準格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等,乾隆本人也志得意滿地號稱“十全老人”。乾隆之後,國內基本就進入到和平時期了,由於失去了戰爭的需求,武器的發展也停滯了;再加上清朝本身就是仿製西方火器,所謂的性能提高也僅僅只是在重量和數量上作文章,出現了重達萬斤的“耀威大將軍”炮,而沒有實際的技術革新;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已經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多年,人為地阻斷了東西方交流,視西方的武器發明為奇淫技巧,中國在火器製造方面遠遠被西方甩在後面。

乾隆年間奉英國國王之命出使中國的馬葛爾尼就直白的對其隨員們說:“只要我們派兩、三艘小戰艦,不消兩個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國沿海的海軍全部摧毀”,後來的歷史驗證了馬葛爾尼所說的話毫不誇張,在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武器技術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的英國人面前,中國還停留在中世紀的這些火炮真的不堪一擊,瞬間被秒殺成渣渣!歷史的教訓不可不吸取!


國家人文歷史


看了幾位大佬的回答,感覺有一個關鍵點都沒有提到,那就是大清國為什麼對火炮那麼忌諱?

我來告訴大家答案,因為在大清國,擅長放炮的,是漢人;擅長制炮的,也是漢人。而滿清八旗子弟,如果有什麼地方強於漢人,那應該就是騎射。

以大清國皇帝的小雞肚腸來琢磨琢磨,要是承認炮兵比騎兵更重要,那不就是說:漢人比旗人更猛?

大清歷代天子皆雲:八旗子弟,當以騎射為本!有沒有說八旗子弟,當以槍炮為本的?答案是沒有。

正是因為這一點,滿洲對槍炮的態度是前後期截然相反的。早期的後金和清初,是玩了命地獲得槍炮以及槍炮人才。譬如明人趙士禎的《神器譜》記載,“奴爾哈赤於萬曆九年,窮三站搶去茶客龔五,憑以製造火器,以貂皮、人參易我硝黃、犁鐵套。虜用年前寧夏叛卒並沙湃,搶去川兵制造火器。”事實證明,八旗子弟,當初根本就不是以騎射為本!更並不排斥火器,反倒是想方設法地搞到懂火器製造技藝的人才,甚至用貂皮和人參交換以取得硫磺這一火藥的重要原料。

這種精神,一直延續到了康熙年間,大清國在景山特設了一個槍炮製造處,由工部直接管轄。早期有比利時人南懷仁指導工匠造炮。在平定三藩與噶爾丹的戰爭,調出鳥槍數以千計,火炮超過百門。

這個時候,大清國的槍炮製造技術,其實已經遜色於臺灣的明鄭政權,康熙最牛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火炮,在雅克薩戰役中,根本就奈何不了俄國人臨時搭建的土木結構的梭堡工事,花了十個月也無可奈何。而鄭成功攻打臺灣荷蘭人城堡所使用的重型火炮,已然與西方火炮相差無幾,以至於清朝收復臺灣之後,將明鄭的十八門重型火炮命名為“大臺灣炮“,視為神器。

然而,大清皇帝包括康熙在內,都動起了小心思,他們認為火炮這個東西,漢人比旗人更會使。倘若哪一天,漢人造反,拿手裡的大炮來轟八旗騎兵,豈不是要大不妙?

所以在大規模戰爭平息之後,康熙立馬下令,槍炮入庫,漢人部隊只能使用小口徑的鳥槍,包括”大臺灣炮“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都只能由京城的八旗兵使用。包括子母炮這種常規性殺傷性武器,也不準漢人部隊裝備。

後來這種禁令擴展到鳥槍的使用上,乾隆年間曾有人主張,武科的科舉考試脫離時代了,應該從弓箭改為鳥槍射擊,乾隆一口拒絕,還指令各地督撫,要求將武舉中已經出現苗頭的鳥槍考試,不動聲色地改為弓箭。

(明朝的虎蹲炮,數百年後被大清國拿出來對付英軍,OUT了你知不知道?)

這種限制漢人用火器的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末,左宗棠徵西那會,在鳳翔挖出明朝火器,大為震驚,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可他根本就不知道,這種火器,在大清帝都北京城裡就有,只不過大清祖制,不許漢人用,而旗人又不會用。

還是那句話:八旗子弟,當以騎射為本!至於漢人,不許用槍炮,最好是讓他們徹底忘記了老祖宗有過槍炮這種兵器。

結果,洋人來了,更牛的大炮來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體來說,康熙時代中國火炮只是相對落後於世界一些而已,但差距並不是很大。

但康熙收復臺灣,客觀來說火炮沒有超越鄭軍,而是依靠戰術正確和鄭軍士氣低落獲勝。

由於滿清強大,鄭軍內部鬥爭激烈,經濟衰敗等原因,鄭軍其實不堪一戰。戰前,大量部隊叛變投降,有一次就拉走1萬人的。

澎湖之戰中,滿清大部分主力其實就是鄭軍的叛將,包括主帥施琅也是如此。滿清戰艦和火炮都和鄭軍差不多,依靠施琅正確指揮,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幾艘船打一艘,這才獲得輝煌勝利。

澎湖之戰以後,鄭軍兵無鬥志,鄭克爽很快投降。

其實,如果鄭軍不是劉國軒瞎指揮,全軍用命,滿清不見得會取勝。

即便如此,康熙時代的滿清火炮也不強於鄭軍。而鄭軍的火炮大體是明末從西方購買仿造的,是幾十年前的東西了,也不算先進。

但更可怕的是,滿清的火炮隨後就不發展了。

在雅克薩戰役中,滿清使用的火炮還不如當年鄭軍打荷蘭鬼的火炮。

鄭軍可以將堅固的荷蘭稜堡熱蘭遮打垮,依靠的就是火炮。

但幾十年後,清軍在雅克薩都對付不了沙俄的木製和土製城堡。

清軍賴以取勝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的“紅衣大炮”,其火力也遠遠不及當年鄭軍在臺灣所用火炮。當時西方的火炮都是以彈丸的磅數來劃分的。

鄭軍用於炮擊熱蘭遮城堡的青銅炮與鐵炮包括12磅、18磅和24磅炮,雖然仍不如西方的最高水平,但已經足以讓清軍所用之炮相形見絀:雅克薩之戰中清軍使用的最大火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只能算是6磅炮,其威力只是鄭軍最小火炮的一半;而清軍的另一種攻城炮,全部12門“神威將軍”炮的威力總和尚不及一門“神威無敵大將軍”炮!

這樣算來,清軍的20門紅衣大炮的全部威力,只相當於4門鄭軍中威力最小的12磅炮——而鄭軍投入的是28門大炮!

自然,這裡有運輸不便的因素,但也無法應該滿清火炮不強的事實。

更搞笑的是,隨後滿清火炮就不再發展了。

而這100多年,西方火炮經歷了幾次大發展。到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火炮遠遠強於滿清,無論哪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實戰中,無論是打炮臺還是打滿清水師,英國炮艦都有絕對優勢,因為火炮差距太大。


篇幅所限,就不多說了。

大概160年後,俄國西伯利亞東部總督穆拉維約夫曾派人秘密潛越邊界調查中國的情況,密探在黑龍江沿岸調查了一通情況。由於情報不切實,五十年代時,他親自出馬,乘汽船深入中國領土,到黑龍江畔重鎮璦琿城(黑龍江黑河)。

在璦琿城,他親眼看到中國軍隊的裝備,不禁大吃一驚。璦琿城當時駐軍一千餘人,兵丁糧餉不足,形同一群乞丐,裝備只有少數十七世紀進攻雅克薩城時所用的舊炮,這些大炮在西洋各國早已送到博物館展覽了;也只有少數士兵有鳥槍,大多數士兵都手持長矛,揹負弓箭。穆拉維約夫立即認為,滿清士兵的戰鬥力同《尼布楚條約》時期沒有任何變化。和對這種一百六十年之久都不進步的國家,如果不馬上發動侵略,簡直死不瞑目。報告送到聖彼得保,俄國沙皇政府立即支持他的主張。果然,沙俄軍隊甚至沒有軍事進攻,只是虛張聲勢的打了一晚上的大炮,就讓滿清親王奕山嚇破了膽,簽訂了《璦琿條約》。


薩沙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其實,康熙時期的中國火炮已經落後整個世界,但鄭軍的火炮也是落後。這兩家火炮的水平半斤八兩吧。當年鄭成功能收復臺灣,客觀的講是荷蘭人當時在歐洲忙著英荷戰爭的問題,大量力量被牽制回了歐洲,而且臺灣本來就是荷蘭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樣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鄭成功軍,還是差很多了。

圖:鄭成功2.5萬人圍攻2000荷蘭人的熱蘭遮城,已經屬於歐洲稜堡,於是鄭成功就打不下來。

荷蘭人當時在歐洲忙著英荷戰爭的問題,大量力量被牽制回了歐洲,而且臺灣本來就是荷蘭人力量的末梢,所以兵力很弱;比起同樣有大量西洋大炮的鄭成功軍,還是差很多了。

而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鄭軍當時內鬥十分嚴重。鄭軍戰鬥力大打折扣。想想當時的大清國“著名”海軍將領施琅,不就是從鄭軍中叛逃過來的。澎湖之戰以後,鄭軍兵無鬥志,鄭克爽很快投降。

雅克薩之戰的時候,俄國還沒開始彼得大帝改革,他們的軍隊被西方人認為實際上還是東方化軍隊,更像韃靼人和土耳其人,還是停留在15世紀水平,沒有歐洲16世紀以來軍隊在紀律性和技術兵種上的巨大進步。

第二次進攻的雅克薩,就已經是簡單的稜堡了,而且有木製城牆,大炮打不穿,於是清軍怎麼也攻不下來,只能挖壕溝長期圍困。

比如說俄國人的雅克薩城寨不是傳說中的稜堡,而是木牆的一個寨子而已,而且也缺乏西歐常見的重武器,只有少數小炮。俄國軍隊則是一群到東方尋求財富的哥薩克冒險家,很難代表真正西方軍隊水平。


每日點兵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清朝火炮落後,科技落後,還是思想落後?我可以很確定的說都不是!康熙雍正時期依靠南懷仁、湯若望等傳教士積極吸取西方先進的科技個文化,當時的清朝有著世界一流的火器技術,天文地理觀測技術,科技是絕對不落後於西方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超越西方。到了中期嘉慶過於收成才逐步落後於西方。可鴉片戰爭的失利並非因為落後!

1、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跟清朝的科技差距有多大?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不及現在我國跟美國的差距。我國經過數十年的研究直到2012年才將瓦良格號改造完成才有第一艘常規動力航母遼寧艦,而美國早在數十年前核潛艇就一艘接著一艘。現在美國絕對不敢說百分百打贏我國。可是鴉片戰爭時期英國的即沒有飛機也沒坦克更沒航母,火器的種類和裝膛方式也幾乎跟清軍無異,無非是炮船較為先進,可清軍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因為這點科技差而失敗那根本就不是什麼理由?

2、反觀旁邊的印度;為什麼印度會被整個佔據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原因就是英國科技全面碾壓了印度,直接將印度打下成為殖民地,而英國在鴉片戰爭時期在華實際上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順利,連英國的士官也曾在回憶錄寫過原本以為要輸了結果清政府投降了。可見當時英國即使科技領先但還沒那個實力吞併清朝,如果持久戰必敗無疑。

3、軍隊腐敗政府懦弱才是鴉片戰爭如此失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更為明顯,清朝經過洋務運動之後被國外一致認為亞洲僅次於沙俄的第二強國科技已經有了本質的飛躍(當時超過英法那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們現在發展了幾十年仍然跟歐美有很大差距)可是卻在甲午戰爭輸給了科技軍力都落後於清朝的日本,這就很明顯不是因為科技落後才導致清末那段屈辱的歷史。

總體來說清末科技雖然落後,但絕對不至於被完全碾壓,落後的程度遠不及我國現在和美國的差距,況且當時大多數火器裝膛緩慢使用繁瑣其實用程度可能還不及弓箭。長期奢靡加上朝廷腐敗八旗沒落才是清朝落後的本質因素,把失敗歸咎於那幾十年的科技差距只不過是現代人給清末無能的政府找的藉口罷了!


苟或


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清政府重視騎射,並且不允許民間有火器存在,因為火器訓練比較簡單,例如一個拉不開弓、騎不了馬的人,在擁有一把火銃之後,都可以把精銳的騎兵給打下來。所以入關之後,一直懼怕漢人反撲的清政府,大力限制了火器的發展,幾乎是使得火器技術不進反退。


清朝康熙收復臺灣氏,火炮大多是由明朝遺留下來的工藝製造的,所以當時的火炮算得上是比較先進了,例如開花炮在當時就大發神威。但是雍正過後,海禁政策變的越加嚴厲,這也就導致了技術進步傳不到清朝來。加上工藝由於不重視而流失,自然火器只能是越造越爛。尤其是清末,火器更是一塌糊塗。

火器落後開始於明朝中後期,當時雖然落後,但還是勉勉強強可以跟上技術的進步。在萬曆抗日援朝時,日軍的鐵炮足輕令明軍大吃苦頭,然而明軍隨後就調集了大量火炮入朝,成功的壓制了日軍。並且此後明軍提高了火器的裝備率,部分部隊達到了一半以上,這算的上是很難得了。



明朝在對抗清軍時,火器同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明朝的高築牆政策配合火炮,幾乎讓騎兵佔不到一點便宜。然而清廷卻認為火器氾濫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所以一直對火器進行限制,民間火器圖紙什麼的全部被收繳。然而不準民間有,清軍自己也不重視,依舊相信騎射為主,就算在對付準噶爾火器大發神威時,依舊不肯正視這個事實。


小司馬遷論史


鄭成功收復臺灣時的火炮更猛。



連海上馬車伕的荷蘭都要乖乖讓出侵佔了已久的臺灣。

因為什麼?

中國的軍事水平在明末還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但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最後到了鴉片戰爭以及後面的清末屈辱戰爭,中國的戰鬥力已經基本上成了渣渣。

原因只有一個,滿清作為遊牧民族,不懂得什麼是最需要發展的。

二是以少數民族統治漢民族,不敢發展火器的原因更多的是怕火器擴散影響它統治。



所以,歷史不容假設。滿清的遊牧文化以及對漢民族的恐懼導致了我國火器等軍事設施五百年沒有前進反而倒退。


明離子


這個原因比較複雜,康熙收復臺灣的時候重用漢人,而且那個時候鄭氏內亂,收復了臺灣,那個時候康熙還算重視科技,不過不屑於此。

說大清是馬上打來的天下,這種東西沒有多大用處,後期鴉片戰爭之前,大量的鴉片流入了中國,當時政府腐敗,軍備鬆弛,武器又落後。

當時一心要想著求和,要是我漢人天下,什麼八國聯軍,早就打出去了,還用你在這兒求和?


獨坐靜飲淡看世態炎涼


這個問題太複雜了,首先來說,清朝中前期的火炮,火槍技術並不落後,有很多極端皇漢張嘴就說什麼滿清皇帝相信騎射,認為火器是奇技淫巧,這就比較胡說八道了,清朝在統一中國的時候,火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打李自成,打南明,打四川都是使用大量火炮,到了統一全國後經過在尼泊爾,葛爾丹,吳三桂等一系列戰爭中也不難發展火炮一直是清軍的獲勝手段,如果按照那些極端皇漢口中說的,皇帝認為火器是奇技淫巧的話,在清朝還是後金的時候就不會裝備那麼多火炮,以後的戰爭也不會裝備火炮,奇技淫巧嗎?統治者並不是看不到火器的重要性,我認為中國落後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和傳統思想,首先說地理位置,封建時代的中國在東亞是霸主地位,沒有任何勢利可以動搖中國的霸主地位,而且中國可以自給自足,在不通過外來貿易情況下,中國可以依靠自身的生產力彌補自身的不足,還有中國的傳統思想,傳統思想裡“聖君”的定義就是皇帝在沒有外部壓力下能否實現國內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動盪與否是判斷一個皇帝功績的最根本嚴肅,在這兩點下,中國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外來貿易(閉關鎖國,通過貿易會讓老百姓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下發生轉變,這是傳統思想不能容忍的),中國沒有外部壓力的壓迫(也就是戰爭)下,統治者自然不會發展火器,統治者的全部重心全放在國內,如何讓老百姓安居樂業這方面,按照儒家思想如果統治者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軍事,這就是窮兵黷武,比如秦始皇,隋煬帝這兩位哥們就光榮的被扣上這兩頂帽子(清朝,清朝以前的朝代祭祀的歷代皇帝中,唯獨沒有秦始皇,這是什麼原因,大家都明白)在儒家思想和傳統思想和沒有外部壓力的作用下統治者是不會大力火器的,至於歐洲,看看歐洲的近代史就會明白,歐洲一直處在戰爭狀態下,歐洲各國為了在戰爭中獲得勝利只有不斷的發展武器(英格蘭國王為了戰爭差點給倫敦賣了,甚至公開宣佈,只要錢到位,倫敦就是你的,這在中國簡直就是不可思議)這種競爭導致了歐洲領先於中國,到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統治者也意識到了威脅,立刻發展變法,學習西洋先進文化。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就是封建中國周圍沒有強大的敵人,導致統治者放棄發展軍事,並不是統治者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