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 書寫邁向世界的開放答卷

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一條從四川成都出發,經由雲南大理、保山、德宏進入緬甸、泰國,到達印度,再從印度翻山越海抵達中亞,然後直至地中海沿岸的交通線,被後人稱為西南陸地的“絲綢之路”,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蜀身毒道”。在這條古商道上,中國商人通過撣國(今緬甸)或身毒(即印度)商人與大夏的商人進行貨物交換,用絲綢或邛竹杖,換回金、貝、玉石、琥珀、琉璃製品等。

蓉平: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 書寫邁向世界的開放答卷

在3月5日下午舉行的全國人大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範銳平建議,以成都為起點加快規劃啟動“一帶一路”建設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通道。他建議,圍繞中國—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加快蓉昆高鐵、中泰鐵路等建設,打通泛亞鐵路戰略通道,復興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圍繞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建設,儘快啟動成庫鐵路成都至格爾木段,連接庫爾勒至伊寧鐵路,形成我國第二條西向國際開放大通道,復興古絲綢之路樓蘭古道。

如果這個建議能由藍圖變為現實,那麼在跨越3000年後,一條同樣以成都為起點、氣勢恢宏的國際大通道與古絲綢之路將再次相遇,路徑卻更為寬廣、承載更加多元、手筆也更為宏大。

這將是一條機遇適時的國際大通道。從地理位置上看,成都是南方絲綢之路起點,也是連接西南西北、溝通中亞南亞東南亞的重要交通走廊;從戰略位置上看,成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節點,也是內陸開放的前沿陣地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依託。“一帶一路”建設對帶動整個中國開放格局演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何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令成都在全球配置資源運用中佔得先機,建設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自然成為重中之重。而國際大通道的提出和建設,不僅使得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得以具象化,而且將滿足“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需求和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擁有獨特地位的成都訴求。

同時,支撐起成都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定位,需要各種要素的聚合、流動和利用,構建國際大通道是基本的硬件條件之一,亦應是優先度靠前的基礎條件。

這將是一條規模空前的國際大通道。向南,圍繞中國—中南半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利用蓉昆高鐵、中泰鐵路等打通泛亞鐵路戰略通道,復興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向西,圍繞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建設,啟動成庫鐵路成都至格爾木段,連接庫爾勒至伊寧鐵路,形成我國第二條西向國際開放大通道,復興古絲綢之路“樓蘭古道”。這兩條呈“側八字”的道路,將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地區海上通道強、陸上通道弱的局面,為國家構建地緣政治新格局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提供戰略支撐。而在空中,成都將以天府國際空港為軸心,打造輻射中西部、連接歐亞的國際航空網。

向西向南鐵路戰略通道和經由天府國際空港的建成形成的“一市兩場”航空樞紐格局,將共同承載起成都作為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功能和使命。

這將是一條實現沿線大通關合作的國際大通道。

面向歐洲,西部地區是開放的前沿,而成都更是距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通道建成,將使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有了戰略支撐,有利於烏蒙山、大涼山等深度貧困地區儘快脫貧。同時,以成都為起點往內地延伸,將與東亞、南亞在產業、市場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

一條通敞的大道將惠及沿線的所有區域,而一條規模宏大的國際大通道建成,帶動的亦將是前所未有的共榮共興。國際大通道不僅將提升成都“中國-歐洲中心”暨“一帶一路”交往中心平臺的能級,促進各類高端資源要素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同時對中國西部地區乃至全國以及“一帶一路”所涉及地域都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以陸上通道的兩條鐵路戰略通道為例,中國目前的高速鐵路網在東部及沿海地區初成規模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中西部地區的高速鐵路距離成網還有相當的距離。向南和向西這兩條鐵路戰略通道一旦形成,將把中西部地區現有的高速鐵路在很大的區域內串聯起來,對沿線的區域發展推動不言而喻。它將像兩條主動脈,串起中西部地區的交通毛細血管,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多的活力。

這是一盤很大的棋。這盤棋佈局深遠,環環相扣,落子有力。

這是一盤共贏的棋。這盤棋以地為黑子,以天為白子,天地並進構築起宏大的立體全面開放網絡,為“共榮共興”在國家層面、區域與區域合作層面提供了更多現實的可能。

以成都為起點,推動國際大通道建設,深化沿線大通關合作,是落實國家全面開放合作的重要一步,也將為四川為成都帶來新機遇。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也必將使得成都建成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指日可期,成都邁向世界的開放答卷也將更為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