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都死了,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企業都做大了!

今天談談兩種極端的營銷管理。一種是極端寬鬆,寬鬆到把業務員當客戶管;另一種是極端嚴格,嚴格到把客戶當員工管

。多數企業介於兩者之間。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遇到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企業,而且某個階段這種管理模式還真神奇。不過,再隔一段時間,這樣的企業多半找不到了。

中國的強勢企業,不是品牌做得好,而是渠道管理得好。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渠道管理是內部管理的延伸。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都死了,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企業都做大了!

1、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理,最後的結局大致有兩種:一是垮了,二是散了。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大致有兩個前提:一是老闆不夠強勢;二是湊巧遇到個別極其優秀的業務員,起到了示範效應。這裡,示範效應特別重要。因為有成功的示範,就有人模仿跟隨。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其本質是業務員成了“二老闆”,既然是“二老闆”,就有老闆的特徵。其表現是:1.老闆是不需要管理的;2.在公司沒有投入的情況下,業務員敢自己投入。

為什麼結局要麼散了,要麼垮了呢?如果真的經營得好,“二老闆”就容易變成“大老闆”,而原來的老闆,就變成了供應商之一。你把他當客戶管,他就真的成客戶了。如果經營得不好,“二老闆”做不下去,業務員不敢投入,自然就散了。

有一個極端的案例:原來的大區經理做大了,失控了。老闆不得已,與員工合資在各區域成立合資公司,員工是大股東,老闆是小股東。不這樣做,就徹底散了。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都死了,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企業都做大了!

不過,也有一個反例。

這家企業也是把業務員當客戶管,裸價給業務員,業務員自行加價。

更極端的是,業務員請老闆到市場參加客戶會議,還是業務員出費用。老闆參加會議,效果當然好,但也需要掂量一下,到底是否划算。

這家企業的業務員真的變成了“二老闆”,有人把親戚、家人請來,把孩子接來,一起做市場。

那麼,這家企業為什麼沒有失控呢?其做法類似於“推恩令”。即使業務員市場做得好,也要不斷細分,不讓業務員“坐大”。因為公司的產品比較多,好多業務員在同一個市場“交叉覆蓋”,沒有任何一個業務員敢叫板老闆。

當然,這家企業也有問題。在同類型市場,因為示範效應,業務員敢自己投入,而對於其他市場,因為一直無人突破,業務員不敢投入,所以,優勢市場優勢更明顯,劣勢市場一直是劣勢。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都死了,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企業都做大了!

2、再來講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問題。先舉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家規模2億左右的企業老闆見客戶,客戶說:把某個市場給我。老闆回答:先給你一個縣,這個縣做成功後,再給第二個縣。經銷商一聽這口氣,非常生氣,當時就走了。

這家企業開客戶會議,經銷商坐個小板凳,跟業務員一樣。每天考勤經銷商,遲到是要罰款的,而且罰款數額讓人心驚肉跳。

不過,現在這家企業已經做到幾十億了。經銷商也都跟著做大了,學到真本事了,賺錢了。

有人說,強勢管理是因為規模做大了,有資格強勢了。我認為恰恰相反,正因為足夠強勢,才能做大

這是中國市場特點決定的。曾經紅火的品牌很多,但沒有渠道管理能力的品牌,最終也只能紅火一陣子。

把業務員當客戶管的都死了,把客戶當業務員管的企業都做大了!

3、中國的營銷,有兩個特點不能忽略:一是戰略上的賭性;二是管理上的狠勁。

戰略的賭性,就是機會之窗到來時,要敢於押上所有資源。錯過了機會點,就追不上了。

管理上的狠勁是什麼?因為中國處在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交替的時代,學的知識可能是工業文明的,但骨子裡的東西,仍然殘留著農業文明的痕跡。不論你是什麼身份,痕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這與嚴格的管理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沒有嚴格的管理,個人的行為中農業文明的痕跡就會顯露得更多。在嚴格的管理之下,工業文明的行為就會更多一點。

更何況,營銷決策一旦做出,就不能再由個體判斷對錯。組織中的個體只有兩個選擇:要麼退出,要麼執行。

中國市場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市場重心下沉的時候,雖然接近了終端,但企業內部的營銷組織層級卻也相應增加了。外部扁平化的結果,是內部的層級化。

在中國營銷中存在一種現象:【層層否決】。無論是內部否決還是外部否決,任何一個環節否決,事件就幹不成。

營銷從決策層到消費者,內外環節加在一起大致有4—6個環節,環節太多了。非由強勢的管理,無法讓領導意志貫穿於這麼多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