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村:「稻蝦經濟」撬動鄉村振興

焦村:“稻蝦經濟”撬動鄉村振興

章村稻蝦基地

千年古鎮焦村史稱“太平西鄉”,屬黃山風景區西大門,是黃山—太平湖—宏村、西遞黃金旅遊線路的中心地帶,更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線上一個重要節點。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奠定了基礎。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精細農業、現代生態農業是焦村這個農業大鎮的發展趨勢和方向,近年來,“稻蝦共生”的新型種養模式在焦村風生水起,生態經濟不僅使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也撬動了鄉村產業振興。

女能人返鄉創業建立示範基地

稻在水中搖,蝦在稻下行,蝦糞促稻長,稻草助蝦肥。8月24日上午,記者一行在黃山區焦村鎮五豐源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看到這樣一幅自然和諧的生動畫卷。

基地的主人是當地一位70後女能人,名叫陳貞。見到她時,T恤配牛仔褲、運動鞋,墨鏡加遮陽帽,一身簡單樸素的行頭,背後卻有著一段不簡單的故事。過去的焦村鎮由於交通不便,百姓守著豐富的資源卻生活貧困,經濟落後,大多數村民靠外出務工生活。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初中畢業的陳貞來到南京闖蕩。從路邊拎籃子賣菜乾起,經過20多年的拼搏,陳貞憑著山裡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外闖出了一片天地。她在南京買了房,成立“壹江水”種養專業合作社,專門從事農副產品的生產營銷,並在南京郊區建起千畝特色水產品生產基地。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也學到了水產特種養殖技術,憑著誠信經營建立了穩固的銷售渠道,結識了一批企業老闆,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然而就在此時,她做出了一個讓朋友詫異的決定——返鄉創業。“我在南京發展得挺好,全國第一批稻蝦共養就在江蘇做得很成功,我在那邊做了5年。促使我回家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在江蘇那邊我們的產品跟別的有機產品幾乎吃不出來差別,但環境檢測、水體檢測永遠過不了,只能達到無公害,我很不服氣,當時我就想我的家鄉水這麼好,我就想把龍蝦弄回來養。”今天的焦村,以便捷的交通、秀麗的風景、豐富的物產、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陳貞,經過深思,2016年11月,陳貞回到家鄉,當年底註冊成立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農田1000多畝,建立起自己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專業從事優質農產品生產,發展稻蝦共養,走“企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發展之路。目前合作社有社員10餘人,聯繫農戶300多戶。

“稻蝦共生”模式“一石二鳥”

“稻蝦共生”“稻蟹共生”,是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結合的一種生態種養新模式,使稻田內的水資源、雜草資源、水生動物資源、昆蟲資源以及其它物質資源更加充分地被蝦、蟹所利用,同時蝦、蟹的生命活動可以起到稻田除草、滅蟲、鬆土、活水、通氣和增肥之效果。而且,“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的經濟效益是常規種植的五倍以上,稻田不施農藥,既能提高蝦、蟹的產量,又能提高稻米的質量,形成良性生態循環體系。這種新的種養模式將有效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發展前景廣闊。

“像這些田地有的荒了十幾年,我租下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20年。今年稻產量比較高,裡面養的草魚也有二三斤重了。你看,那邊上都是龍蝦打的洞,龍蝦晚上在稻田裡,白天就在洞裡。1畝投放七八千隻龍蝦苗,今年從3月下旬到現在,900畝稻田起了48000斤龍蝦,收入90餘萬元,七錢以下的銷到當地,大的賣到上海、杭州,去年稻米、龍蝦、螃蟹、泥鰍、黃鱔等收入總共300萬元左右。”陳貞的稻漁基地位於章村,涉及五個村民組。開始從江蘇那邊調種苗,成活率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她就自己做試驗育種苗,幾經失敗遭受幾十萬元的損失後終於育種成功。“我在這邊租田,就是想改變農村沒人種田的現狀,不僅拉動田價,也解決部分就業。”陳貞笑著說。

振興鄉村人心齊,不用揚鞭自奮蹄。種養大戶不僅自己發展,還帶動周邊的村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原先在外面做工程的村民李立志就是看到陳貞龍蝦養得好,今年開始租了近100畝農田,跟著陳貞養龍蝦。“我投入30多萬元,投放8000多斤蝦苗,請了兩個人打草、投食,蝦子起來後陳總統一介紹銷售渠道,銷售不用愁。”每天他都會來到田邊轉悠,一會兒蹲下來看看“蝦寶貝”,一會兒站起來遠眺稻田,似乎在盤算著蝦肥稻香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收益。42歲的村民黃方原來在杭州做物流,聽說老同學陳貞回鄉養蝦,想著回來可以照顧家裡老小,去年他也回來跟陳貞一起養蝦。“我也是稻蝦共養,去年租了30多畝田地,4月份投蝦苗,6月份就有收益,去年稻蝦總共收入七八萬元,今年租了100多畝地,投放7400斤蝦苗,今年價格高,好的時候一天捕100多斤,三四錢的蝦每斤賣20元左右,八九錢的賣32元,1兩以上的可以賣40元左右。還解決了三戶低保戶就業。”黃方告訴記者,稻蝦共養收益不錯,他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下半年他打算再擴大面積發展養殖。

發展生態農業叫響“慢城焦村”

焦村土地面積廣,水資源豐富,曾是黃山區的糧倉,近幾年因單一種糧效益低,加上年輕勞力大多外出務工,家中多為年老體弱者,導致大批良田被拋荒,如何防止農田荒蕪,並提高種植業的經濟效益,是當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課題。發展種養結合是當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整體效益的有效途徑,也是今後農業的主攻方向。目前農業部正大力推廣稻魚、稻蝦、稻蟹、稻鰍共作、連作、輪作等綜合種養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土地的產出效益,也為農業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整個焦村鎮無工業汙染源,具有發展生態種養業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展示美麗鄉村成果,促進全域旅遊大發展,焦村鎮已連續兩年舉辦西黃山龍蝦美食節,這裡的龍蝦常年以水草花果為食,個頭大,肉質鮮嫩可口,彈性足,遊客在此享受垂釣、品嚐美味,反響很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作為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產業興旺發展才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源頭。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具有多年從事河蟹、龍蝦、青蝦養殖技術和經驗,有效整合農村閒置的土地資源,堅持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圍繞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開展稻蟹、稻蝦共作生產和有機水稻、蔬菜的種植,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去年,合作社修整改造千畝農田,修築農田道路,新建50噸冷凍庫;實行統一集中生產管理,長年聘用農民工20人,農忙季節再聘用短期農民工,今年上半年支付臨時工工資達10餘萬元;產品銷往南京、杭州、無錫等市場。今年該基地被省農委評為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下一步合作社還計劃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以多種合作模式吸納農戶加入養殖,發揮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作用;還將少量開展土豬、土雞的訂單養殖,以幫助解決農村中老年人在家空閒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採用先進的通信和網絡技術,開展基地的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比如採用RFID電子標籤及時記錄整個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對龍蝦的整個生產過程實現全程質量監控,對龍蝦的銷售實現質量追溯;同時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條件成熟後適時開展農家樂和農業觀光休閒項目,為來黃山區旅遊觀光的遊客提供一個接觸大自然、領略田園風光、體驗鄉土氣息的場所。

黃山區不僅是農業大區,更是旅遊強區。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黃山區緊扣建設“三綠三宜”“更美更富”的目標定位,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堅實保障。“在陳貞的種養示範帶動下,全鎮種養面積已從千餘畝擴大到2500畝,通過打造品牌,電商運營推動銷售,帶動其他村按照現代農業模式迅速發展,提高村民收入。全鎮農田面積有1萬多畝,其中拋荒近1000畝,水稻種植大戶去年開始把拋荒土地流轉過來經營,今年區裡為了推動這塊,制定了拋荒地改造扶持政策,鼓勵大戶流轉拋荒地,推廣好的農作物品種,農業部門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流轉土地有補貼,種糧大戶秸稈回收有補助,如今返鄉創業的人也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焦村鎮分管農業的人大主席張五星表示,鄉村產業興旺發展的終極目標,終究要回到“人”的身上,即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焦村鎮將積極推動特色農業養殖帶動休閒產業發展的旅遊新模式,打響“黃山西門,慢城焦村”旅遊品牌,使鄉村人氣更旺、建設更好、發展更和諧。

(舒俊 汪悅 程向陽 來源:黃山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