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人眼中的三国②|185年,孙坚差一点把董卓杀死在摇篮里

185年,继续着前一年的动乱和杀戮。

虽然张角兄弟的黄巾军主力被打散了,但全国各地出现了更多大小不等的起义队伍,有的还打着黄巾军旗号,有的打起了自己的旗号。最大的一股“黑山贼”,首领名叫张燕,居然号称百万之众。

但真正改变历史的不是黄巾余党,而是西北爆发了北宫伯玉、边章、韩遂的反叛。这场反叛对东汉历史进程最大的影响是,董卓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万事万物,相生相克,董卓差一点就被孙坚杀死在“摇篮”里。

东吴人眼中的三国②|185年,孙坚差一点把董卓杀死在摇篮里

西凉叛军首领北宫伯玉

平叛西凉,尾大不掉,董卓威望不断提升

出战的阵容是,以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执金吾袁滂为副,董卓由中郎将提升为破虏将军(居然碰巧和后来孙坚担任的官衔一样,孙坚人称“孙破虏”,连《三国志》都以此名立传),与荡寇将军周慎都归张温统辖。

在这场战役中,董卓频频立功,而张温、周慎都有败绩。张温和边章、韩遂在美阳(地名)交战,张温被击败。董卓和右扶风(官名)鲍鸿等攻打边章、韩遂,“大破之”。

张温派遣周慎追击叛军,孙坚建言周慎说,叛军城内没有粮食,肯定要从城外转运粮食,只要给我一万兵马断绝叛军粮道,周将军再以大兵跟进,叛军必然无力支撑退回羌中,那么凉州就可以平定了!可惜,周慎没有听取孙坚的建议,引兵围攻渝中城,反而被叛军断绝了粮道,周慎丢弃车马辎重而败退。

后来,张温派董卓带兵三万攻打羌人,在孤军深入被包围、粮食耗尽的情况下,董卓还玩了一招筑水坝捕鱼的把戏,实则掩护部队撤退,等追兵到达时董卓派人拆掉水坝,放水拦住追兵。

此消彼长之间,董卓在西凉的威望和名声越来越高。

东吴人眼中的三国②|185年,孙坚差一点把董卓杀死在摇篮里

董卓时任破虏将军,已现尾大不掉之势

孙坚火眼金睛,力劝杀掉董卓,可惜无果

心有反骨的董卓,当时就已经不把自己的领导放在眼里了。《资治通鉴》记载,张温召见董卓,董卓拖了很久才来见张温。张温斥责了董卓几句,董卓的应对也非常不顺服。

这时,孙坚站出来,力劝张温杀掉董卓。孙坚陈述了董卓的三大罪状:第一、对张总指挥不尊重,轻视长官,举止举止无礼;第二、边章、韩遂叛乱一年多,很早就应该讨伐,但当时董卓说时机还不成熟,动摇军心;第三、董卓接受任命而没有功劳,应召进见不及时,态度自高自大。

张温说了一句话,讲出了自己的担心,“(董)卓素著威名于河、陇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孙坚劝说张温,张总指挥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必依赖董卓呢!如果今天你不杀掉董卓,恐怕会消损军威和军纪。但是,最终张温没有听取孙坚的建议,没有杀掉董卓。

孙坚真是火眼金睛,那么早就看出了董卓的反骨。如果张温听了孙坚的话,杀掉董卓,日后就没有董卓进京的乱局了。客观上,除了董卓之外,当时东汉带兵的主要将领皇甫嵩、朱儁、卢植,都是忠心耿耿之臣,偏偏他们后来都渐渐退出军界,只有董卓始终手握兵权。

东吴人眼中的三国②|185年,孙坚差一点把董卓杀死在摇篮里

妇人之仁的张温,没有听从孙坚除去董卓的建议

对坏人的仁慈,就是对好人的作恶

后来,汉灵帝病重期间(189年),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要求董卓将所属部队交给皇甫嵩管制,董卓上书说,我“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已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这简直就是公然抗旨,公然把朝廷的军队当做自己私人的军队。

当时的皇甫嵩和张温一样,妇人之仁,没有听取侄子皇甫郦的建议除掉董卓,只是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制裁董卓的不臣之举。但是汉灵帝已是油尽灯枯之时,朝廷也没人顾得上管董卓了,董卓就这样不奉诏,驻兵河东以观时局变化,直到最后进兵洛阳。

更可怜的是,董卓进京后(191年),污蔑张温与袁术私通,在市街之上将张温拷打致死。

好人总是要讲规则的,坏人则是不择手段的,对坏人的仁慈,最终就是对好人的作恶。张温也好,皇甫嵩也好,被条条框框绑住了自己的手脚,听任董卓不断坐大,失去了为国除奸的最好时机。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比不上孙坚,董卓差一点就被他杀死在“摇篮”里。

本文由三国摸金探秘记出品。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