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紫砂壺有哪些誤區?

小稻Cr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許多人遇到問題更傾向於百度一下,正所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然而,百度結果往往需要我們一雙火眼金睛去仔細推敲辨別,若是盲從,後果不堪設想。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遍常見的選壺謠言。

錯誤經驗一:三點必定在一線

許多壺友常常糾結壺的‘的子’、‘壺嘴’、‘壺把’這三個點是不是在同一直線上,是不是非常筆直,有的可以說已經到了苛刻的地步了,一點偏差也沒有。其實,一把壺即使是半手工做的,壺嘴與壺把也還是靠人工粘接上去的,不是軍工產品,不可能一點偏差也沒有。

做壺的師傅在做壺的時候都會遵循“三點一線”的原則,但是由於做好的壺還要經過高溫燒製,而泥料在高溫燒製之下,產生的收縮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泥料收縮變形的程度又有所不同,因為收縮變形而導致的嘴歪把斜純屬正常,特別是朱泥壺,一點也不變形的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只要不是很影響整體視覺應該都是可以接受的。

做一把壺難得的是整體做得好看耐看有氣度線條優美,所以應該把精力放在提高個人欣賞水平上面,而不是太過於注意細節,尤其是對於價格低廉的實用壺更是如此。

曾遇到一位“資深”壺友,以此為標準嚴格要求用直尺測量相差半毫米就認為壺有瑕疵,還有一些“高手”會藉助於工具玩壺用放大鏡(檢查有沒有劃痕或者跳砂)、用圓規(檢查壺口或者蓋子是不是絕對的圓)、或直尺(檢查三點一線)、或計時器(檢查壺幾秒鐘出完水)、或量杯(比如證書上工藝師可能會寫200cc,但這類朋友實測可能是190cc或者215cc,就以此斷定此壺是假冒的)等等工具對壺的精確度進行測量。這些未免過於鑽牛角尖,有過而無不及。

錯誤經驗二:“三山平齊”是好壺

“三山平不平”是很多壺友關心的問題——這也是紫砂界爭議比較大的問題之一。怎麼看“三山”?也就是說把壺蓋子拿掉,然後倒置紫砂壺於平面桌上,看看壺的流、壺口、壺把能否平齊。

誠然,一些傳統器型對三點一線以及三山的要求較高,但在現在創新壺型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制壺時候陶手考慮的主要是壺嘴、壺把的比例和結構,比例要對稱,結構要合理,虛實空間要和蓋子相得益彰,很少考慮這個“三山平齊”的問題。

再譬如“供春”、“竹段”此類壺,因造型需要的扭曲也使得三山的要求難以達到。

此外,從器形結構來講,確實不能太齊,否則泡茶時候,水還沒有注滿壺體,壺嘴已經開始流水了,這樣永遠無法讓壺體滿水,更加無法用壺蓋颳去浮沫,實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錯誤經驗三:出水順暢不流涎

許多壺友會認為倒茶時茶水一丁點都不允許有順著壺嘴往下流。其實,這一點很多紫砂壺都做不到這點,同樣的,符合這個標準的不等於就是一把好壺,稍有流涎的也不等於是劣壺。這裡除了跟個人使用習慣有關外(有些朋友出茶的時候,壺身直接傾斜90度,這樣所有的水都壓向口蓋,口蓋不流水的概率很小),還與壺型、壺嘴的形狀、長度、開孔、裝的位置等(壺嘴的長度和直徑決定水壓大小)密切相關。

流涎嚴重是不能允許的,但是過於偏激就有點鑽牛角尖了,很多壺因為整把壺的造型而決定了壺嘴不可能做到毫不流涎(比如石瓢、水平)。因此,要綜合而論,不要因為一丁點的流涎而否定作品的價值。多數的壺,喝茶久了,壺嘴下半部都會非常光亮,就是因為流口水導致的。

錯誤經驗四:紋絲合縫是高手

有些朋友相當在意子口與紫砂壺口的間隙,選紫砂壺的時候總要左右晃一下壺蓋,要是能晃動的距離大一丁點馬上否定這把壺的價值,總希望壺蓋蓋上是紋絲不動的,實際是,即使你的生胚做得如何完美,壺出窯了,未必還是紋絲不動的效果。

再者,子口與壺口要是一點間隙都沒有,想想看會不會好用?只要有一丁點的茶葉擋在壺口,壺蓋就合不上了,要取下蓋子也是不容易的。

輕微晃盪不是質量問題,更不能簡單說成是做壺水平和能力問題,否則對藝人們的辛勤付出不公平。並且這也與壺型有關,比如壽珍掇球,由於壺頸較長,倒茶的時候蓋子都很難掉。

△程壽珍 掇球

錯誤經驗五:收放自如乃好壺

論壇上有些所謂的高手對氣密性的判斷標準是:按住壺鈕,壺立即斷水,然後捂住壺嘴,將壺倒置,蓋子不落下。他們認為通過按壓透氣孔來控制茶湯的流出與停止,能做到收放自如就是好壺。這個是很多壺友所追求的,實際使用當中卻很少有人以按壓透氣孔來控制茶湯的收放,使用起來是相當的不自如,而有相當的壺是按壓不到氣孔的,比如石瓢。

錯誤經驗六:淋水快乾泥料好

論壇上有些所謂的高手判斷標準是:將壺裡的冷水倒掉,蓋上蓋子,陰乾。若干分鐘之內陰乾,則透氣性良好,陰乾時間越久越差。

影響透氣性的因素很多,透氣性好壞與泥料檔次關係不太大,因為無數次事實證明,那些一二十元的“打狗防身專用壺”,透氣性很多也都不錯。其實,透氣性與泥性(朱泥紅泥透氣性就比紫泥段泥差多了)關係大,甚至和練泥方式、明針工夫等等因素都有關。

還有一種,許多人認為淋水上壺,幹得快的就是好料。這和泥質的粗細也有關係,好料經茶水潤養,經久玉潤,玩壺久的朋友們應該會明白!

其實,就養壺來說,淋壺也是有道理的,可以防止壺蓋和壺身的色差,掩蓋一些跳砂和明針的小缺點。

錯誤經驗七:聽音識壺是竅門

在以前,一些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傅能通過敲擊後的聲音來辨別是否有暗裂。但是,首先能做到的人很少,現在幾乎沒有了,而當你能通過敲擊而聽出壺是否有暗裂時,表明裂得很厲害了;其次,這些“招數”一般是用在比較結實的大件,如花盆、水缸等,也就是說,這些東西,你用手指扣幾下並不用擔心會碎。

聽聲音辨別紫砂壺的好壞都是瞎扯淡,百度裡搜出來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其實敲擊茶壺對壺本身的傷害很大,不同的泥料的紫砂壺聲音敲擊是不一樣的,一把新壺泡茶之前與泡過一次茶之後聲音又是不一樣的。

敲擊音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影響

1、泥料目數:泥料目數越高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清脆,而泥料目數越低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沉悶。這是因為泥料目數高時由於泥料顆粒細,胎土比較緻密,敲擊時聲音就比較清脆,比如瓷器就是這種情況;而泥料目數低做的壺,因為胎土緻密性相對要低很多,也就是說的透氣性好,敲擊時聲音 就會有點發悶而顯得啞。

2、壺的形狀以及大小不同,聲音會有所區別。

壺的形狀不同,則敲擊時內部共鳴的路徑不同,我們聽到的聲音就不會是一樣的;而壺的大小不同,共鳴半徑不一樣,當然也會有所區別了。

3、壺的胎體厚度不同敲擊時聲音略有差異。

胎體比較厚則聲音略顯沉;而胎體薄則相對會清脆些。

4、一些灌漿壺和嚴重添加化學顏料的高目數的壺,無法通過敲擊聲音辨別。

錯誤經驗七:泥料越粗料越好

很多新手朋友認為“泥料粗,看起來明顯”的料就好,並以此作為鑑定泥料檔次的依據。

對紫砂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目數越小,顆粒越粗,目數越大,顆粒越細。而壺表的顆粒狀態如何,顆粒是否明顯,既有調砂原因,鋪砂原因,明針處理原因,還有就是目數大小的原因,顆粒是否明顯與泥料檔次的關係得具體看實物分析,不能說的很籠統。

錯誤經驗八:全手工王道模型垃圾

走進店家淘寶,漫天的廣告都會打著燈籠告訴你,他們是全手工壺。由此便給人一種暗示,全手工紫砂壺比半手工壺好。全手工製作是傳統工藝,非常考驗作者功力,而半手工成型的紫砂壺也精品不斷;很多器型原因,都會借用模具,然後手工修飾完成。一把美壺,不僅需要工藝的精湛,也要神韻所在。全手工或半手工並非是紫砂壺優劣的唯一標準,關鍵還是要看泥料、工藝、造型和神韻如何,即作品的“形、神、氣、態”。

錯誤經驗九:反正我不會挑,有大師就是好壺

我們講名家名品,但對於大多數選擇茶壺作為日用必需品的朋友們來說,更想要的是一把安全可靠性價比高的紫砂壺。正如會有美女選擇香奈兒、迪奧,也有會選擇大寶、百雀羚,但很少會有人去街邊的小店買一些價廉而自己並不認識的品牌。選擇紫砂壺亦是如此,有能力的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品位需求去選擇名家名品,而不願意或者暫時沒有辨別能力的新手,自然是選擇有品牌信譽的壺比較好。而時間也會證明,高手就是高手,作者與大師的合影不能證明這一點。

△王寅春 仿古

花了錢總是希望買到一把稱心如意方方面面無可挑剔的壺,這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實踐之中,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看運用。剛入門的壺友,不妨把精力放在認識泥料以及整體欣賞水平上似乎更為划算;而當審美水平上到一定的高度之後,你就不會過於計較細枝末節的東西——數十萬一把的大師級精品壺尚有很多不盡於人意的地方,何況是區區數百元的實用壺呢?

最後,一分錢一分貨,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紫砂是有靈氣的,對待紫砂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手工畢竟不是機器,無法達到十全十美。就像談戀愛一樣,每個小夥子都想娶到公主,每個女孩子都想嫁給王子,但是實際上,人無完人,去接受那些存在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


內容來自東家紫砂手藝人捻砂成器的分享。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東家APP


升值不升值與夠買者沒有半毛錢關係!實用即可、大師的壺與普通百姓無關!因為水太深了,現在大師多如牛毛!買壺三百元以內可以了。關鍵是紫砂!真紫砂壺也就這個價啦!又不是所謂收藏家!化工壺太多,不能買!現在純手工決對沒有!都是半手工。大師級已經很少親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