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說說《馬拉松段位標準》、《北京馬拉松星級評定標準》和BQ

對比說說《馬拉松段位標準》、《北京馬拉松星級評定標準》和BQ

BQ,是波士頓馬拉松報名門檻成績線。

我在《北京馬拉松精英選手“北京馬拉松星級評定”標準是個什麼名堂?》一文中談到,北馬標準的“形式倒是和馬拉松段位非常相似。九個年齡段一模一樣。九個星和九段一樣。只是成績不同。”

這裡再說說兩者之間的一些聯繫及與BQ的關聯。

北馬標準是根據BQ演變而來的。北馬標準七星的各個成績都齊刷刷地比BQ快5分鐘(北馬標準中縱向紅線表示了BQ的成績線位置)。

BQ的成績線是用來做報名門檻的,可以粗放些,所以BQ的成績線是個粗線條,即大概齊。這從正好5分鐘、15分鐘的遞增就能看出來。這顯然是不精準的。哪會那麼正好?

波馬在實際使用中,會調整成績精確到秒。如圖,3小時03分58秒。這精確到秒是在粗放成績的基礎上做出的,實際上是一個“精確的大概齊”。已經是那個基礎了,波馬也只好那樣。但作為一個標準,如北馬標準、段位標準,則不應該這樣,應該力求精準。

在研究馬拉松段位的初期,我也是以BQ作為比照對象的,和北馬標準的設計意圖一模一樣。不同的是,我是將BQ設為馬拉松的中段,5段,然後向高低段位兩邊擴展。當然我的擴展不會出現北馬標準的1星都是6小時的情況。不管男女老少,進6小時都是1星,完全抹殺了性別和年齡這兩個要素,這豈不是又失去了設計9個星級的初衷了嗎?

馬拉松段位最終以《田徑項目分值表》為基準制定的段位標準,比以粗放的BQ為基準擴展9星或9段要科學、合理、精準得多了(段位表中的縱向紅線是BQ成績線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