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去年底,寫過篇編年體缺貨史《那些年,我們炒過的貨》講述了從2006~2016的所有缺貨。當時預測2017年會缺貨。果然,今年十分不消停,從內存到單片機到MLCC,昨天韓國還地震,液晶屏幕又要火。今年一個主旋律從頭貫穿到結束,有天災也有人禍。

缺貨只是表象,今年的缺貨和2009年到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09年~2011年那波大缺貨。當時的幾大影響要素:

  1. 經濟危機後全球經濟甦醒的需求拉動
  2. 智能手機的革命性變革帶來的需求暴漲
  3. 日本地震泰國水災帶來的供應鏈危機。

2009~2010

經濟危機後期,生意挺淡。2009年3月,TI一封郵件說菲律賓的工廠要停產三週,當時也沒特別當回事,誰想,半年後,經濟復甦,轟轟烈烈的缺貨潮來了,啥牌子都缺,一直持續到2010年底。

凡提這波缺貨潮,就必提TMS320F2812PGFA,這顆具有歷史意義的料呀!這是我根據當年的真實採購記錄畫的價格走勢圖,從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這顆料的成本從11美金坐火箭似得到了118美金,賣價更離譜,一度攀升至250美金!

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2011

又是一個神奇的年份,話說缺貨潮到2010年底逐漸消停,2011年頭兩個月生意比較淡,從持續了一年半的缺貨潮裡淡下來還真不太習慣,突然,2011年3月11日,那是個週五下午,上班無聊刷了下微博,日本地震了!

然後從下面那個週一開始,客戶的需求就開始慢慢湧過來,全是日系的物料,從電阻電容電感濾波器到連接器等等

記得那週四固定採銷會議,開著開著我就嗨了,發了條微博

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然後,客戶的單子就如我預期的來了,從比較財大氣粗的終端,像愛立信,逐漸蔓延到大大小小的代工廠。

說個比較刺激的故事:某排名前五的大代理,日本有據點,一地震就派人去村田Murata日本受災工廠調查,僅該廠生產且該代理有庫存的物料,立馬被系統鎖住,第二天,在原價0.0X美金,0.X美金前頭直接加1,變成1.X美金……您愛買不買吧!

那時候,經常客戶單子過來,就把某顆料全球各個犄角旮旯能翻到的貨都收過來,掃貨掃得那叫一個爽!甭管啥年份的,只要是無鉛貨,全收!

記得最刺激一單是2011年清明假期,屁顛屁顛跑來加班,給巴西愛立信找四顆電容料,愣是被我翻到了庫存,報出去轉頭就是10萬美金利潤進賬!!!

2011年這個么蛾子的年份,忙完上半年地震導致的大缺貨後,第三季度又淡下來了。泰國居然又發起了史無前例的大洪水,從7月25日一直持續到2012年1月16日,把日本人放在泰國的幾大硬盤廠和ROHM的工廠都給淹了。。。

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然後整個行業就開始忙著,找硬盤,找ROHM,11月初爆出來某老大美資貿易商,一單硬盤,80美金入,140美金出,5萬臺,一單毛利300萬美金!各大電腦廠找貨忙,甚至京東都限制一個收貨地址只許買一塊硬盤。一單搞定一套房子的故事也聽了好幾起。

那時候我就忙著掃ROHM,最大一單是賣給日本某大廠,中午來的需求,下午2點歐洲供應商上班,一問剛好有,日本人立馬下單,24.3萬顆,成本0.095美金,賣給該大廠1美金一顆……那個月就倒騰ROHM,每天在全球市場地毯式的掃貨,那個月的個人毛利業績高達56萬美金,亞洲分公司100多號人,那個月毛利也達到了歷史新高--360萬美金。

這波以TI為首的缺貨潮,給這行業的人都上了一課,每天訂單需求滿天飛,各種大單的故事刺激著人們的腎上腺素,改變了很多人的行業認知,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 有在這波缺貨潮裡賺了2,3千萬的某代理商產品經理;
  • 有在這波缺貨潮裡狂賺幾千萬的某代理商司機,後超跑協會成員;
  • 有在這波缺貨潮裡把上下游穩固好轉身自立門戶當老闆的銷售員;
  • 有在這波缺貨潮裡把某條線做大做強至今都靠其安身立命的貿易商;
  • 更有無數靠這波缺貨潮鼓了腰包的分銷商從業人員。

2012年~2016年,整個行業澆頭清淡,但是行業格局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我們意識到了,有些發生的時候,可能很多人壓根都還沒有意識。

  1. 歐美半導體大廠各種收購合併。
  2. 中國半導體在崛起,國家相繼出臺各種強力政策促進半導體,先進製造業發展。
  3. 吃芯片的大戶手機,平板和PC逐漸進入負增長
  4. 人工智能興起,物聯網慢慢從概念變成現實並且越演越烈
  5. 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
  6. 中國科技產業從工程師紅利進入科技紅利,基於新產品方向的投入帶來的新的產業機會,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以及高新技術的創新,拿到產業鏈的定價權

基於上面這些變化,2017年的缺貨則充滿了玩味。

首先是從2016年缺到2017年的內存,各個品類都漲,各個品牌都漲,最少30%,最多的200%。

而且又漲又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NOR Flash,因為不太賺錢,所以幾年前內存三大家中兩家就不玩了(三星,Hynix)只有Micron在生產,還有臺系的Winbond,MXIC和兆易等。預計要缺到2019年初。從企業表現來看,國產兆易在這波缺貨潮中表現十分優秀(見《別看你現在找的是華邦,其實兆易才是那個囤了棉花的!》),Nor Flash預計要缺到2019年初。

而NAND Flash則至少要缺到2018年初,最缺是手機造成的,然後是SSD的需求導致。

再說今年夏天連續兩個月刷屏的STM32封單缺貨。

一來說Double Booking,二來我認為是智能硬件供應鏈導致的需求

MCU像今年,共享單車的鎖裡面都要用到STM32,ST這幾個月都在刷大家屏對不對,每個月他的廠家都會發個公眾號出來澄清:”我沒有封單!我沒有封單!我沒有不接單!”

其實單車這個事情,他們上半年就開始火,給供應商的預期都是一個月,什麼5KK,6KK,沒有人敢備,沒有人敢備貨。

所以當他的需求起來的時候,他只能買現貨,他出來買現貨的時候,市場上的價格就被炒瘋了,一缺就會放大,一部分是人為的,人為的就開始囤貨,炒高價。

智能硬件很多時候也是資本VC在推進,有些公司要不要提貨還要看投資人的錢有沒有到賬。

前陣子我有一個用戶,他拿一批貨出來賣,有30萬片,他說客戶投資款一直沒進賬,然後沒辦法提貨,只能把給他備的庫存拿出來轉賣了。

我自己也有接觸過很多有關智能硬件的廠商採購,很多並不是傳統的供應鏈渠道出來的,有些甚至都沒有在我們這個行當做過。所以他在這個行業沒什麼人脈,他也不太清楚代理、原廠,也很少打交道。往往就是研發選了這個型號,研發找自己比較熟悉的供應商,一家公司可能有幾百個供應商,重心都在技術上面,市場上面,在供應鏈上面還是很忽視的。

然後是最近如火如荼的MLCC缺貨,昨天我有寫

今年的電子元器件缺貨和2009~2011年那波到底有什麼不同

其實MLCC的缺和漲和Nor Flash的缺貨似乎如出一轍,巨頭不玩了,或離場了:比如TDK,或轉型:比如去汽車電子。加上智能手機等需求拉昇,價格觸底反彈。要找到貨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如果可以不計較品牌和價格,還是可以的,被宰也就只能認了,總比停產好吧。

今天又到處再刷Ko-E國巨漲價,其實MLCC的漲價不過是觸底反彈還人家一個公道而已。會缺多久暫時不清楚,但是根據既往經驗,MLCC畢竟沒有那麼複雜,國產選擇也比較豐富,按說在2,3個月內應該能夠結束戰鬥吧,希望你不是最後的接盤俠就好。

昨天下午,大家又開始刷韓國地震,受地震影響,樂金集團旗下的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在地震後有部分產線暫時關閉,並立即重新啟動。LG Display計劃監測情況,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餘震做準備。看起來液晶顯示器又要上場了,敬請期待。

其實吧,說回來,在我看來,從Nor Flash,到MCU,到MLCC,再到液晶顯示屏,這波缺貨,通通都是國產替代的大好時機,不到缺到不行,怎麼有辦法進入原本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呢?缺貨賺錢重要,莫忘長期佈局。

The End

ID:xinpianlaosi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