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忠将”高顺

文:小A斯蒂芬

一提起吕布手下的大将,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会是张辽,然而在历史上吕布手下最有名的将领,其实应该是高顺。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高顺

高顺,吕布手下都督。据《英雄记》记载,他“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他手下有一支七百人的精锐部队叫做陷陈营,单从名字就能感觉到是一支经常打硬仗的部队。在史书中这支部队“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但是却鲜有这支部队征战的记载。唯一一次就是在郝萌之乱中有过杰出的表现。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郝萌领兵发动叛乱,攻入吕布的府邸,直扑吕布的卧室一处阁楼。可是阁楼非常坚固,郝萌指挥部队攻打阁楼一时间攻不下来。被叛军惊醒的吕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慌乱中领着妻子“科头袒衣”跑到厕所,推倒厕所的墙壁逃出自己的府邸,逃到高顺的营中。高顺问吕布说道“将军有所隐不?”这句话估计应该是一种方言的句式,意思应该是问吕布有所察觉是谁叛乱的吗?吕布回答到“河内儿声”,听着好像是河内人的声音。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郝萌

当时高顺就判断说道“此郝萌也”。想来郝萌应该是当时吕布手下统帅河内兵的将领。于是高顺当即整兵向吕布府邸攻去,并利用弓弩的优势将郝萌的部队打散。战事一直到天明时,郝萌才侥幸逃脱回自己的营寨。可是郝萌的部将曹性却在这时候反叛郝萌,两人展开来一对一的决斗,郝萌将曹性刺伤,曹性砍掉郝萌一只胳膊。就在两人不分胜败的时候,高顺赶到,一刀砍下郝萌的脑袋,用床板抬着曹性去见吕布。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高顺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平叛的整个过程虽然轻描淡写,但是能够想象的到,正是平时高顺治兵的严谨,才能有这样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顺可以说是在郝萌之乱中立有大功的,可是让人奇怪的是在郝萌之乱后,高顺非但没有得到吕布的赏赐,还被吕布销夺了兵权。据《英雄记》记载“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看来有“外内之亲”的魏续应该是吕布的亲戚,所以深得吕布的信任。不过无论如何对高顺的处置都是无法让人理解的,明明是立了功的,却被吕布疏远最终还销夺了兵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吕布

吕布这样做一定有吕布的原因,他不会无缘无故就疏远一个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即便是这个理由无比的荒唐,但总会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可是我便查史书,却没有找到与之相关的记载。一定是有什么疏漏的地方,我想既然这件事是从郝萌之乱中发生的,还要去郝萌之乱中去发掘线索。

在《英雄记》中,吕布对郝萌之乱的最终处理是这样记载的:“布问(曹)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性言‘萌常以此问,性言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不意萌狂惑不止。’布谓性曰:‘卿健儿也!’善养视之。创愈,使安抚萌故营,领其众。”

这里面有两件事需要注意,一个是对曹性的安排。曹性不但得到了吕布“卿健儿也”的口头褒奖,伤好以后还升任了河内兵的统帅。实际上从曹性的坦白交代中可以知道,郝萌叛变这件事,曹性事先是知情的,可是他不但知情不报,在叛乱初始还才取了拥兵观望的态度。后来是郝萌兵败逃回营寨,曹性才临机倒戈与郝萌翻脸。这是一种典型的墙头草心态,试想郝萌如果胜利了,曹性一定会是郝萌的坚定支持者。吕布对曹性的这种安排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曹性即便是有功,充其量也就是个功过相抵。

另一个就是对陈宫的态度。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陈宫

吕布对陈宫的处置也是不妥当的,从曹性的揭发中可以知道,陈宫也是参与了这场叛乱的,从陈宫当时的表情也可以看出来。但是吕布对陈宫只是“以宫大将,不问也”的理由没有去追究陈宫的任何责任。关于这一点我在《陈宫篇》中有过分析,陈宫是出于对吕布结连曹操的不满,虽然情有可原,但是毕竟是一种背叛,不闻不问终归还是有些不合适的。然而吕布还真就是不闻不问。

基于这两件事,个人猜测高顺很有可能是向吕布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引起了吕布的反感,最终导致吕布与高顺开始疏远,并罢免了高顺的兵权,把陷陈营交给了自己的亲戚魏续统领。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魏续

虽然这个只是个人猜测,但是在后来曹操兵围下邳的时候,吕布想要亲自去断曹操粮道却遭到他妻子的反对,当时吕布妻子的话中有一句“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高顺和陈宫的确是“素不和”有矛盾的,而且是积怨已久。或许源头正是郝萌之乱。而且,以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的性格,在这件事情上是有可能做出激进行为的。史书记载中高顺就曾多次向吕布进谏,比如一次高顺对吕布说道“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在《后汉书》还记载了一段类似的话 “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事岂可数乎?”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高顺所说的明显是忠言,而且非常中肯。可是自古忠言逆耳,逆耳的话又有谁是真心愿意听的呢!尤其是像吕布这种霸道性格的人,虽然他也知道高顺是忠心的,但是依然是“不能用”的。

史书中还有一次记载高顺向吕布进谏忠言,是在吕布攻打臧霸的时候。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臧霸

这件事记载在《九州春秋》当中,当时琅琊相东海人萧建拒绝向吕布臣服。于是吕布写了一篇长信给萧建,说道“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馀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

萧建看了吕布的书信以后果然有些害怕,就派主簿去向吕布纳贡上礼。可是没过多久,泰山臧霸就率兵攻打了萧建所驻守的莒县,并袭破了城池,霸占了萧建的资实。吕布听说以后非常生气,就打算亲自带兵攻打臧霸。可是高顺却极力反对吕布的这次军事行动,他对吕布说道“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这件事在《后汉书》中有另一个版本,说是臧霸为了攻打莒县萧建,就向吕布许下贿赂,可是打下莒县后却迟迟不肯送到。吕布一怒之下就要亲自带兵攻打臧霸。而高顺也是说了一句谏阻吕布的话,书中原话是这样的“将军威名宣播,远近所畏,何求不得,而自行求赂。万一不克,岂不损邪?”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吕布自然不会听从高顺的话,结果带兵攻到莒县,臧霸却据城自守,最后吕布兵粮尽绝,被迫退兵,无功而返。虽然后来在《九州春秋》中臧霸归顺了吕布,但是毕竟如高顺所说,吕布当时“损名非小”。

虽然两本书记载不同,高顺的话也是不同,但是并不矛盾,也不影响结局,所以个人猜测应该都是真的。 或许这两段高顺谏阻吕布的话都是曾经相继发生,只是被不同的史书做了斟酌记载。

由此可以看来,高顺谏阻吕布的时候是比较激进的,并不是像《后汉书》所记载的那样“少言辞”,恰恰相反他经常向吕布进言,这是他的忠心所决定的。然而吕布却不是一个能够听进去忠言的人,你说他“如或不捷,损名非小。”他却要理解成你说他打不赢臧霸;你说他“不肯详思,误不可数也”他却在想你说他没有脑子。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这想要规劝他,可真是难上加难。就这样,两个人在这种状态下越走越远。实际上吕布只想要高顺的骁勇,而不需要他的一张喜欢吐槽的嘴。史书记载,高顺被罢免兵权,陷阵营被交给魏续以后,每次有战事吕布需要高顺的时候就让他统魏续的部队。而高顺却并不怨恨,而且依然还打胜仗。在吕布与刘备翻脸的时候,就是派遣高顺去征讨刘备的,高顺不但打败了刘备,还将曹操派去帮助刘备的夏侯惇击败。这时候高顺所统率的应该就是已经是魏续的部队了。可是高顺依然打了胜仗,可见其帅才可畏。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高顺

高顺,应该是一个性格耿直,敢怒敢言的人。他不但骁勇善战,也有谋略。应该是当时少有的良将。他与陈宫的不和也是机缘巧合而成,并不是不可化解的,可是吕布并没有这种认识。陈寿就曾经评价吕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但信诸将。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要不是吕布这种性格,以吕布陈宫高顺这一组合出世,纵横一时绝非难事。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这样,吕布不愿意听高顺的忠言,却极为信任内外之亲的魏续,不知道这个内外之亲到底亲到什么程度,但是魏续却最终与侯成、宋宪一起抓获了陈宫和高顺,背叛吕布投奔曹操。这也成为压垮吕布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殒命白门楼

白门楼上,吕布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陈宫的死可以说是慷慨赴义,只有高顺尤为可惜,死的不值。无论是小说中还是历史上,死之前他都没有留下任何话语。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了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小A斯蒂芬写于2018年8月26日。

他的沉默代表了他的忠心,也代表他厌烦了尔虞我诈的刀光剑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