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選擇成爲同性戀,他選擇成爲女人!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

電影《丹麥女孩》敘述的主人公是世界上最早有記錄的變性人之一、充滿傳奇色彩的丹麥畫家莉莉·艾爾比。她的前身叫艾納。一次偶然機會,沉睡在主人公內心的女性人格莉莉被喚醒,他開始厭惡自己作為男性的身體,也漸漸發現莉莉不但是藝術存在,更是真正的自己。

湯姆.霍伯說,這部影片人物的物理改變,要簡單于人物內心的轉變。電影在塑造人物性別身份的轉變時,將物理轉變和心理轉變結合得非常巧妙。艾納喜歡男人,只是在電影中我們看到的艾納的生活是異性戀方式的,只有一些關鍵性的細節,連貫起來告訴我們,他是一個同性戀者,他有兒時的男友,也喜歡上了一個同性戀者,只是,他並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而是選擇成為一個女人。他將自己與妻子之間的婚姻變成了友誼。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艾納(Eddie Redmayne 飾演)

這對夫妻,艾納與格爾達,始終都沒有生下一個孩子,儘管艾納在努力嘗試。這在生理和心理上為艾納的身份做鋪墊。而格爾達則是一個具有挑戰意味的女權主義者。她對一個男性模特講說:“男人要學會被一個女人注視很困難,儘管女人已經習慣了被男人注視。要屈從於女人的注視,會讓男人不舒服。雖然我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樂趣。”夫妻關係,就這樣錯置般地得以說明。


艾納無意中注視妻子化妝,被發現後又急切轉移的眼神,然後他略微修正了妻子的唇彩,很好地紕漏了艾納的性心理,他不是被一個女人所誘惑,而是被她身上的女性裝飾。他的妻子被拒絕的畫作都是一些體面的中產階級肖像人物,跟展館中掛著的一絲不掛的男性和女性,完全是兩回事。當時,社會保守出現在格爾達筆下真實的寫真畫中,而流行藝術則在承載被保守社會壓抑的那一部分。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莉莉(Eddie Redmayne 飾演)

艾納具有非常強烈的同性戀性傾向。電影的畫面過於強調異裝癖帶來的快感和舒適感。而在情節上,艾納無窮無盡地沉浸於兒時的風景,則是暗示一個童年同性帶給他的沉迷。丹麥的郊外風景鋪滿鏡頭畫面,開闊的海岸、沉寂的山脈、鄉間的樹林,帶領人們一覽男主角艾納的家鄉。最後定格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場景畫面:艾納家鄉的一片湖光山色,上面立著光禿禿的五株小樹。這裡是艾納作為一個男孩兒的童年記憶,是停滯不前的不斷回望,也是畫家艾納的內心圖景和靈感來源。這一切都是童年玩伴和初戀漢斯給他的。

在艾納變成莉莉的面具轉變過程中,被兩次床戲和兩次派對,得以順利交接,天衣無縫。他們的第一次床戲,艾納被妻子格爾達的性感睡衣所吸引(同樣還是被女性裝飾所吸引)。當他們一起在派對上講述了格爾達主動追求艾納的初戀,都會讓派對上的男士感到不安,而他們周圍還圍繞著化了盛裝的油頭粉面的小夥子們。同樣在強調這是一個只在藝術領域展示先鋒觀念的保守社會。格爾達說他第一次親吻艾納,就像是親吻她自己。這天晚上,他們的第二場床戲,不是裸身男人躺在床上等待女人,而是女人裸身躺在床上等待男人。艾納脫下衣服,裡面穿著第一場床戲中女人穿著的那件女士睡衣。電影巧妙的淡化了艾納的男同性戀生理和心理,全部外化為異裝癖。早上醒來,艾納在神情舉止上已經變成了女人,他慵懶地躺在床上,給他畫像的格爾達在畫紙上已經將他塑造成了女人。第二次派對,格爾達將艾納打扮成了莉莉,他完成了面具上的轉變。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亨裡克·桑德爾(Ben Whishaw 飾演)

艾納在面具上變成莉莉後的第一次女裝,遇到了同性愛慕者桑達爾,兩個人的接吻,讓莉莉第一次流了鼻血,而之後第二次去桑達爾家坐客,對於桑德爾的越界舉動,莉莉產生了極大的反抗心理。這種反抗心理是基於桑德爾對他的稱呼,他沒有將他稱呼為莉莉,而是艾納。這裡已經清楚地說明,桑達爾其實已經認出了莉莉是男扮女裝,他自動地將莉莉當做了一個男同性戀者。但是,莉莉拒絕了成為同性戀者的可能。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漢斯(Matthias Schoenaerts 飾演)

對於艾納生命的另一個男人,漢斯,則是活在了他的藝術世界裡。一旦漢斯繼續出現在他的成年世界中,艾納以莉莉的身份接見。艾納知道,他和漢斯之間的情感已經逝去,如果想繼續,他必須變成了莉莉。後來艾納講述了他和漢斯幼年的故事:他和漢斯接吻了,被艾納的父親發現,將漢斯暴打。同樣的恐怖記憶,也在《斷背山》中出現,深刻地烙在了恩尼斯的腦海。艾納所愛的漢斯成功轉型為一個異性戀者,在漢斯聽到有關他們童年的友誼的時候,只是用尷尬的笑作為回應,他應該已經忘懷了那段少年之戀。這不單說明了做一個同性戀的壓力有多大,而且也為艾納的走向女性之路埋下更大的性壓抑的伏筆。


這讓格爾達感到驚恐,她發現了艾納鍾情的並不僅僅是異裝癖這麼簡單,而且是一個同性戀。艾納跟桑德爾的吻,第二次他跟男人的接吻。流鼻血的情節很典型,我們在諸多影視劇中看到這種耳熟能詳的壓抑導致的流鼻血,《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小男孩艾利歐就因為緊張和壓抑流鼻血。“你沒有經過我允許。”“你害怕你拒絕。”艾納還是想主動回報桑達爾的吻,流鼻血和格爾達的出現挽救了他。童年的恐怖記憶肯定在隱隱作祟。但是艾納的性傾向已經確鑿無疑。電影在同性戀的表達上非常不直白。電影的重點表現在了在視覺上成為一個女人的可能性,及其在技術上的阻礙。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格爾達(Alicia Vikander 飾演)與莉莉

艾納成了莉莉,其形勢完全不可阻擋,儘管艾納和格爾達想聯手將莉莉扼殺在搖籃裡。艾納與莉莉之間的性別轉換,伴隨著艱難的放射治療。同樣我們可以在《圖靈傳》(又譯《模仿遊戲》)中見識到類似的治療對同性戀者的可怕性。靈魂上的焦灼,精神上的恐懼,生理上的不適,最後只有一個途徑最讓他感覺舒適,那就是割掉男性生殖器,再讓自己從技術上變成了女人。

艾納脫光了衣服,用大腿把性器官隱藏的特寫,估計讓異性戀看後並不覺得舒服,同時也在暗示一個男人將象徵著自己最本質的男性特徵的器官割除,是一件很冒犯的事。桑德爾對他的親吻,是基於一個同性戀者對男人的親吻,這越發讓他下定決心,變成一個真正的女人。而放射治療給他帶來的生理上的不適,加強了他肉體上的反感。精神分裂的診斷,加強了他精神上的恐懼。電影還表達了莉莉在被街頭男人們認出他說是一個男人之前所受到的挑逗,及其被認出是個男人後所受到的凌辱,來加強變性這種決定。

他沒有選擇成為同性戀,他選擇成為女人!

他終於做了變性手術,在他認同了自己是女性之後。身份認同是重要的,不單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還在於周圍人對於他的認同,至少需要有一名可以給他做變性手術的醫生的認同。這跟同性戀的身份認同是一樣的,但是鑑於同性戀身份在社會上的艱難,或許還不如直接變成女性,來得更加容易(除了技術上)。畢竟變成女人之後,這種身份極容易被接受。這種男性向女性的技術性轉變花費了電影后三分之一的時間。莉莉以非男性的身份快樂生活了短短一段時間後,又開始接受第二次手術,向一個真正的女人轉變的手術。手術失敗,莉莉死於大面積失血。

在艾納童年玩伴漢斯的陪同下,格爾達終於見到了之前丈夫不斷作畫的湖邊風景,走上了山巔,看到了廣闊的海灣和壯麗的山崖。格爾達的絲巾的被風吹走,那是艾納送給格爾達的絲巾,預示著艾納的靈魂終於得到了自由。在電影花費了大量的鏡頭和時間講述艾納向莉莉的技術性轉變的繁瑣,在這條絲巾這裡得到了昇華。對於自由的獲得,無論什麼形式的自由,你很難不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