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县拜家村为何禁止演出戏曲《柳河川》


拜啸霖

“为什么大荔拜家村不让演戏曲《柳河川》?”

“《柳河川》或其剧情与拜家村有什么仇怨或渊源?”

刚好我去年通过阅读历史典籍、查阅资料、采访村中老者,对此问题有所了解,借此文作一回复,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探讨。

在陕西大荔县拜家村,有一个戏曲剧目,世代禁止演出,这便是《柳河川》。

当地年龄大的老人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村里一个大户人家为”当家儿“(即父亲或母亲)过“白事”,请了外地的戏班子来唱戏,有说是山西的、有说是河南的,还有说是华阴的,唱了蒲剧、豫剧或者皮影戏《柳河川》,被戏台下看戏的人打出了村子。戏班子后来和请戏的经纪人交谈才知道,剧目《柳河川》是大荔拜家人的禁忌,不能唱。

那么,这个戏曲《柳河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戏曲,与拜家人有什么恩怨情仇,引起大荔拜家村举族仇视、反感呢?

拜家村年龄较长的老年人说,拜氏的先祖是蒙古人,《柳河川》是辱没拜氏先人的戏,故此世代反对在村里演出。至于具体的剧情如何,如何辱没拜氏先祖,又几乎说不清。

为了搞清楚个中的原委,笔者查阅了明清时期的戏曲《柳河川》剧本。

据陕西省图书馆秦腔数字库:“《清代同州梆子抄本》(见图1),1957、1958年陕西关中东府戏曲史料调查组发现。

抄本有剧目十九种,白色土纸双面折叠成册,唱白不分行,均为毛笔竖写,规格不一。”数据库实际记载只有十七种戏曲抄本,分别为《画中人》、《刺中仙》、《阴阳剑》、《花赠剑》、《十王庙》、《晋重耳游列国》、《武观音堂》、《惠风扇》、《双凤钗》、《鸳鸯碑》、《玄都观》、《观音堂》、《收殷郊》、《龙凤针》、《破索阳》、《审苏三》、《柳河川》。

关于抄本《柳河川》的介绍:“本戏,清光绪三十年(1904)抄本。高二十六点三厘米,宽二十二厘米。封面左边署写‘观古鉴今’,右边写抄制人‘长安屯东街孙记’,中书‘光绪三十年甲辰六月十五日立’。正文二十页,中型楷书,每页九行,每行十四字,以‘、’段句。正文不分回,前署写“柳河川全本”。

陕西大荔县拜家村为何禁止演出戏曲《柳河川》

另据《京剧剧目考略》记载,“京剧《八达岭》,一名《常遇春大战伯颜图》。”

剧情概略为,“常遇春奉命北征,其女瑞凤饯行。常至军,攻八达岭得胜,又与元将伯颜图大战于柳河川,被伯颜枪伤左腿;枪有毒,常中毒,又受卸甲风寒而亡。常瑞凤见朱元璋请报父仇,朱命朱亮祖为帅,瑞凤与李文忠之子玉麟任先锋,大败伯颜图,元顺帝逃走,瑞凤与玉麟成婚。”文后注释:“见清人《千秋鉴》传奇。同州梆子有《柳河川》。”

绍剧剧目《千秋鉴》(见图2),情节与京剧《八达岭》大同小异,写明太祖朱元璋元旦祭天,御宴之上,不见柳河川之白连陀前来恭贺。而长叹:“遂命徐达为帅,率常遇春等将,领兵三万北征……”

陕西大荔县拜家村为何禁止演出戏曲《柳河川》

这些不同剧种的剧本故事情节,多来自于《皇明英烈传》(也称明《英烈传》)。

比如讲“常遇春北伐打败伯颜图”故事的《八达岭》(同州梆子剧名《柳河川》,清代传奇剧目《千秋鉴》)等故事,就不见于历史。

类似的故事情节架构多来自传奇、演义小说,细节描写来自野史,更多的来自民间传说。比如天神下凡助朱元璋打天下,以及众多的迷信、鬼怪故事情节。另外借用了《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的故事结构。

比如朱元璋“贩乌梅结识六友”、“访贤徐达”、“兵取和滁二州”,与《三国志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兵取西川”故事情节及其相似。

战场情景的叙述也与《三国志演义》极为相似,连“曹操败逃华容道时的几笑”也被移用到朱元璋身上;几次斗阵和使妖法,又有点像《水浒传》和《封神演义》,如“张豹所摆八门阵”,与《封神演义》中闻太师所摆十绝阵相仿,还有诸如“白猿献书”、“铁冠道人返魂”、“金童玉女下凡”等等桥段。

对于常遇春在柳河川的去世,《英烈传•第七十一回•常遇春柳河弃世 元兵劫营士卒还》描述如下:“……逃脱了孙伯奴,遇春既取开平,遂进兵到柳河川安营。当晚遇春独坐营中,忽然得疾,精神甚是恍惚。帐前军校实时传与各营,众将都来问安。遇春曰:‘某与诸公数年共事,期享太平,不意,今日在此地与诸公永诀。’众将惊问原故。遇春将生时老者的诗与前者五台山张三丰送来诗的事情,重新说了一遍,因曰: ‘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我于和州得遇圣主,幸而所在成功,受了显爵,今兵至柳川,其亡可知。且病体十分沉重,诸公可为我料理身后之事。驻在营中约莫半月,果然瞑目而逝。时年三十四岁。”

此处将常遇春的暴卒归于“命数”,出生时“老者的预言诗”和“张三丰的诗预言”,都算定其“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即在和里发迹而贵,在柳河川死亡。此为纯粹的封建天命神授论,显然是后世的演义。

况且此处矛盾有二:一是对其年龄的记载与历史记载不符,《明史·列传第十三•常遇春传》记载,常遇春暴卒的年龄为四十岁,此处为三十四岁;二是张三丰为道教宗师,怎能在山西五台山佛教圣地。

除了以上说法,关于常遇春的死因,《元史》记载为因“中风”或水土不服得“卸甲风”而死,戏曲《柳河川》剧情为伯颜•图带毒的枪刺伤常遇春左腿,中毒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活烹了常遇春老婆,美曰“妒妇汤”、“悍妇肉”,赏赐其享用,常遇春得知实情后受到惊吓,一病不起而亡,时年三十九岁。

戏曲《柳河川》的名称,来自于地名“柳河川”。

《历史地理》记载:“柳河川,亦称柳川河,有两说:

一说即今河北省宣化县东北盘常河(盘常河为柳川河的其中一段);

一说在河北赤城县西。源出今河北崇礼县南,属于洋河支流,上游盘常河与清水河在四方台村附近汇合后,始称柳川河,,为山地河流,由北向西南流至张家口市东南宣化入洋河,全长58公里,宣化县境内约11.5公里,宽40米。”

《金史·本纪第六•世宗纪》:大定十年 (1170),“五月乙卯,如柳河川”。

《明史·列传第十三•常遇春传》记载:“洪武二年 (1369),遇春率师北征,克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

“柳河川”地名,源于“柳河”。柳河,魏晋南北朝时称“索头水”,辽金元称“柳河”,明永乐后为蒙古人游牧地,有了蒙古语“伊逊郭勒”之名,“伊逊”,九也,“郭勒”,河也,即九曲之河。清代时蒙汉语并用,称“伊逊河”(见图3)。

陕西大荔县拜家村为何禁止演出戏曲《柳河川》

拜家村老年人讲,戏曲《柳河川》中,与常遇春大战于开平(元上都)、柳河川的“伯颜•图”,即“伯颜”,与拜姓先祖有亲戚关系。故拜家村不允许演辱没伯颜的戏曲。

那么,戏曲《柳河川》中的“伯颜•图”,与拜姓亲戚“伯颜”,是否同一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蒙元不同时期名“伯颜”的人很多,“伯颜”为蒙语音译,其含义为“富有、富翁”,“图”亦为蒙语音译,蒙语音译之“图、秃、台、带、歹”等,均为“有”之含义。

与拜姓有渊源的伯颜有两个:

一个是拜氏一世祖孔温窟哇的父亲——帖列格秃•伯颜(直译汉语的意思为“山口子的富翁”);

一个是统兵灭南宋的伯颜,为元世祖忽必烈朝左丞相,蒙古八邻部人,拜氏五世祖安童的妹夫,即淮安忠武王,《元史•列传第十四》有传。

前已述及,戏曲《柳河川》故事情节,多来自于评书《明英烈传》,其中有元末惠宗(朱元璋羞辱谥号“顺帝”)妥懽帖睦尔朝的“一正梁、四庭柱”——

“一正梁”为元末太师脱脱;

“四庭柱”为虚构人物,即“枪祖宗”伯颜图,“刀祖宗”赤福寿,“刀王”葛耶光,“老驸马”李金荣。即为虚构人物,就是历史上并不存在。

《元史》记载元末的“伯颜”也有两个,但与拜姓先祖没有任何渊源:

一是顺帝朝权臣、大丞相伯颜,元末太师、名相脱脱的叔父,蔑儿乞人,曾祖父探马哈尔,祖父称海(从宪宗伐宋),父谨只儿(总宿卫隆福太后宫),弟马扎儿台,权倾朝野,独秉国柄,专权恣肆,一无所忌,祸乱朝政,至元六年(1340年),将其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旋又徙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阳春)安置,途中病死于龙兴(今江西南昌)驿馆;

一为伯颜秃古思,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正月,为大司徒,事迹不详。

通过查阅资料和以上分析可知:

戏曲《柳河川》故事情节及人物,与拜姓先祖并无直接关系;戏曲《柳河川》故事情节,揭示了元朝灭亡的某种必然,有褒扬朱明王朝,贬拟元朝的政治倾向性,在蒙元勋贵后裔聚集的拜家村演出,从感情的角度自然不合情理、不合时宜。

(本文源自《全球拜氏文化研究会会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