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知识!从没嗓音到具备好嗓音的训练方法

一、无声练习呼吸

用“抽泣”的方法练习快速吸气;用“闻花” 的方法练习慢深吸气, 将气息沉于小腹(即丹田);

用轻轻“吹灰”的方法练习呼气(吐气),要慢,要匀。

戏曲知识!从没嗓音到具备好嗓音的训练方法

二、有声练习呼吸

用传统戏曲喊嗓法,用字头的喷口带动小腹和两肋,小腹托送气息,并打在口盖上,发出抛线式的“依”、“啊”等长音;

顿音练习:练唱短而有力的顿音, 即用“咪”、“妈”两字分别唱一个简单的乐句,一句中不要换气,音速由慢渐快,音调由中渐高, 由中渐低, 再由低到高, 高到低,唱时要有一种气往下叹的感觉, 要把嘴里形成的字音很快用小腹托送气息的力度打到口盖上去,就好象拍球一样,不接触地面,球是弹不起来的。

通过日久天长的训练, 能做到熟练地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 会感到, 唱时气不能吸得太深或太浅, 吸得太深, 容易憋在胸口, 吸得太浅, 又不能产生力度和弹性, 都应该在人的自然呼吸基础上, 根据唱腔需要进行深浅呼吸的调节, 慢板慢腔吸气要深, 快板和明快小调则吸气要浅。

戏曲知识!从没嗓音到具备好嗓音的训练方法

发声位置正 音美而圆润

发声正确的位置就是不同母音在口盖上有个集中点。声音位置的排列点:

依一一(衣七辙)气息打在上牙门;

哎——(怀来辙)气息打在上腭硬口盖;

安一一(言前辙)气息打在软硬腭中部;

啊一一(发花辙)气息打在软硬腭交界稍前处;

噢——(波梭辙)气息打在软硬腭交界后处;

昂——(江阳辙)气息打在口上;

呜——(姑苏辙)放松喉头, 抬高软腭, 扩大咽部, 并使声音在咽管形成。

这个排列的好处使将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发声部位, 在脑子里具体地形象化了,它从心理上帮助寻找到了良好的感觉, 能清醒地进行训练。气息和声音位置的关系,好似锣锤和锣镗的关系,口盖上的位置好似锣镗,小腹托送的气息犹如锣锤,用锣锤去敲响每个母音的集中点(即锣镗),就能产生明亮饱满的声音。换句话说,如果锣锤没有敲准锣镗,而敲在锣边,发出的声音则是暗而闷,明白这一道理,在演唱中就知道怎样用气息撞击发声的正确位置了。

戏曲知识!从没嗓音到具备好嗓音的训练方法

声音有共鸣 余音绕梁行

如果大提琴没有装共鸣箱,用弓去拉弦,发出的声音会是单薄的;正因为有共鸣箱,发出的声音是明亮饱满的。如果演员演唱不用上共鸣, 发出的声音一定单薄。人的共鸣器官有很多, 演唱时主要共鸣腔体有口腔、头腔、咽腔、胸腔。口腔共鸣音响大, 头腔共鸣明亮, 咽腔共鸣传送远, 胸腔共鸣宽厚。在学习和实践中是怎样获得这些共鸣的呢?有了声音的正确位置就能获得日腔共鸣了。如:唱“一番话字字重千斤”的“千”字,“千”字的字头是“妻”音,将这“妻”音字头带动小腹,小腹继续托送气息,撞击在“衣七辙”的集中点上(上牙门), 就获得口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 小腹托送气息的力度加大, 穿过鼻腔, 送到头腔。如掌握不到这种感觉, 还可用形体帮助找到头腔共鸣。一般“ 衣七辙” 多带头腔。在唱“心”、“斤”等字时, 将双腿叉开, 腰弯一百八十度, 头朝地, 抓住这种低头演唱的感觉,再立起身唱, 反复训练, 反复感觉, 就能获得头腔共鸣。

“姑苏辙”是最怕的, 每逢唱“孤”、“苦”之类的音都难听, 因为没有咽腔共鸣, 要体会狗叫声, 于是我学狗“汪汪汪”地叫着, 只觉放松了喉头, 抬高了软腭, 扩大了咽部, 声音在咽管中自然而然形成了, 发出的是“嗡嗡”之声, 获得了较好的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如何获得?抓住人在病中的“呻吟”之感, 将“呻吟”之声放慢、放长、气往下叹。例如, 在唱“刀扎胸膛”的“膛”字时, 根据人物情感需要, 用哭泣之感唱出“膛”字, 此时, 不是用口唱, 而是用胸唱, 只觉胸部有微微振动之感,发出的声音宽厚有力, 获得较好的胸腔共鸣。

训练时,这些共鸣腔体需要单个获得演唱时,则要巧妙结合, 综合运用。例如“刀扎胸膛”的“胸”字, 唱时用字头的喷口带动小腹,小腹继续托送气息冲到头腔转到咽腔, 再微微关闭口型送到鼻腔, 一个字用多种腔体共鸣来完成, 达到字正腔圆。

戏曲知识!从没嗓音到具备好嗓音的训练方法

真假混合声 音域能扩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戏曲在音域上有了很大的扩展。地方戏曲过去的传统唱腔, 基本上是一个八度左右;现在的戏曲在传统的基础上, 创造很多新曲新腔, 没有较宽的音域很难胜任演出, 所以必须扩宽音域, 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

初学时, 概念不明, 方法不准,唱中低音用真声(大嗓), 显得虚细。在学习摸索和演出实践中, 找准了自己真假声的换声区(即大、小嗓打架的那个音阶)是A调的“5”音, 开始用混声唱法,在唱“5”以上的高音时, 以假声为主, 掺上真声, 加重胸腔共鸣, 声音不会出现虚而细;在唱“5” 以下的音时, 以真为主掺上假声, 声音就又宽又亮这样, 真声中有假声, 假声中有真声, 形成混合音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